弄栋县,与其说是一座城,不如说是一个依山傍水、用竹木和土石垒砌起来的大型寨垒。
当曹操残部历经九死一生,终于抵达这片孟获许诺的“容身之地”时,所见景象让所有人心头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没有想象中的欢迎人群,没有充足的粮草补给,只有一些眼神戒备、手持简陋武器的蛮兵在寨墙上游弋。
孟获派来的代表,一位名叫阿会喃的头人,态度不冷不热,划定了靠近寨墙西侧一片相对干燥的高地给曹军扎营,提供的粮食仅够三日之需,并重申了“不得扰民,粮草自筹”的要求。
“陛下,孟获欺人太甚!”
许褚看着那点可怜的粮秣,虎目圆睁,几乎要喷出火来。
曹操脸色阴沉,抬手制止了许褚,对阿会喃淡淡道:
“有劳头人,代朕……代曹某谢过孟获大王。”
他敏锐地捕捉到阿会喃听到“朕”字时眼中一闪而过的异色,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
待阿会喃离去,曹操立即召集核心文武。
营帐简陋,气氛凝重。
“孟获非是真心接纳,乃驱虎吞狼,欲使我与雍闿、或其他不服他的部落相争,他坐收渔利。”
贾诩一针见血。
司马懿补充道:
“而且,他也在观察我们。
观我们是否还有利用的价值,观我们是否会被这南中的艰难彻底拖垮。
方才那阿会喃,眼神闪烁,必是孟获心腹,专为监视而来。”
董昭忧心道:
“粮草只给三日,意在逼迫我等自行解决。
要么劫掠周边部落——此举必引众怒,正中孟获下怀;
要么……就只能向更南方,或向交州方向寻求贸易,但路途遥远,杯水车薪。”
曹操沉默良久,头痛似乎因这绝境而暂时蛰伏,眼中锐光重现:
“他既想看朕的笑话,朕偏要在这弄栋,扎下根来!
文和,仲达,承明,朕有三事,需即刻去办。”
“其一,严明军纪,绝不可与本地蛮民发生冲突,违令者斩!
派出小股精锐,由仲达统领,以狩猎、采集为名,勘探周边地形、资源,尤其是可垦荒之地、矿藏。
朕不信这南中之地,养不活我们这几万人!”
“其二,承明,你负责与本地小部落、行商接触,用我们携带的、以及后续可能从交州贸易得来的布匹、盐铁、瓷器,换取粮食、药材。
姿态要低,价格要公,我们要做的是‘商’,不是‘匪’。”
“其三,文和,加强对孟获内部动向的探查。
朕不信他铁板一块。
那个祝融夫人,以及方才的阿会喃,或可成为突破口。
同时,继续与士燮联络,催促那批江东物资。”
命令一道道下达,曹军这台濒临散架的战争机器,在求生欲的驱动下,开始以一种迥异于以往掠夺的方式,艰难地尝试融入这片陌生的土地。
司马懿带着人早出晚归,不仅摸清了周边数十里的山林水系,还真找到几处适合种植薯蓣(山药)等耐瘠作物的坡地。
董昭凭借其早年处理民政的经验和圆滑的手腕,居然真用带来的精致器物,从几个胆大的行商和临近小部落那里换回了一批救命的粮食和草药。
而贾诩的暗线,也悄然渗透。
他利用曹操带来的少量金银珠宝,以及许诺的未来“官位”,成功收买了一个能在祝融夫人身边说上话的侍女,以及阿会喃手下的一名亲卫。
零碎的信息开始汇聚:
孟获对曹操的戒心确实极重,但与雍闿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双方为了争夺滇池周边最富庶的坝子和盐井,已发生过几次摩擦。
祝融夫人对北方的丝绸和瓷器颇为喜爱,对曹操送来的礼物很是满意,但并不轻易表态。
阿会喃则对曹军表现出的“规矩”和那些他没见过的精美物品感到好奇,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
曹操这边在绝境中挣扎求生,马忠在北廷的支持下则步步为营。
牂牁郡大部已传檄而定,少数负隅顽抗的小股势力被张嶷轻易扫平。
马忠并未急于西进与曹操决战,而是将重心放在建立有效的统治秩序上。
他仿效成都模式,在且兰(牂牁郡治)设立官署,招募当地通晓汉文化的士人、小部落首领充任吏员,宣讲北廷政令,减免赋税,组织修复水利,推广更先进的农具和耕作技术。
这一日,马忠收到诸葛亮自洛阳发来的最新指令。
指令中除了询问南中局势、叮嘱稳扎稳打外,还附上了一份由蔡琰亲自批示的《南中治理方略》草案。
草案核心在于“因俗而治,渐改其风”,计划在未来设立南中都督府总揽军政,但其下各郡县,可大量任用归顺的蛮族首领为土官,世袭其职,但需接受朝廷册封、派遣流官辅佐并学习律法政令;
同时,广设“义学”,招收蛮汉子弟,教授汉字、算术、农耕及中原礼仪;
鼓励汉蛮通商、通婚;
对于顽抗到底者,则坚决剿灭。
“军师与主上深谋远虑,此乃长治久安之策也。”
马忠阅罢,感叹道。
他立即召集麾下将领及新附的本地官员,开始着手推行。
首先便是在已控制的牂牁郡内,遴选几位素有名望、愿意合作的部落小首领,授予“邑君”称号,准其自治,但需派汉官入驻,并送其子弟至且兰就学。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南方。
弄栋的孟获很快得知了北廷的“怀柔”政策,他召集心腹商议,帐内争论更加激烈。
有人惧怕北廷势大,认为应趁早归附,换取类似待遇;
有人则认为这是北廷的诡计,旨在分化瓦解,最终吞并。
孟获本人则烦躁不已,北廷的威胁如芒在背,而身边这支看似恭顺、实则暗藏獠牙的曹军,也让他寝食难安。
……
洛阳,未央宫侧殿。
蔡琰与诸葛亮正在审阅各地送来的奏报。
益州蒋琬、费祎汇报了秋粮征收、吏治考核情况,总体向好;
司隶、兖州等地兴修水利、鼓励垦荒的政绩也颇为显着;
格物院黄月英则上报了改良农具、提高纺织效率的新成果。
“孔明,看来‘建设’地方,已初见成效。”
蔡琰放下奏报,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
重生以来,她深知一个王朝的稳固,根基在于民富国强,而非单纯的军事征服。
诸葛亮颔首:
“然四方诸侯,尚未完结。
南中马忠稳步推进,江东、荆州亦需早定。
亮观孙权近来举动,虽未明与曹操结盟,但暗通款曲,其心难测。
刘备在荆州,亦非甘于久居人下者。”
“江东……”蔡琰目光微冷,
“孙仲谋首鼠两端,无非是倚仗长江天险和水师之利。
格物院对‘猛火油柜’和楼船的改进,还需加快。
另外,或许该让孙权更清楚地看到,他与我们的差距。”
她沉吟片刻,道:
“传令,以天子名义,诏江东、荆州,遣使至洛阳,观新历法颁行及太学大比之盛。
让他们亲眼看看,何为‘新朝气象’!”
这是一招阳谋。
既是展示肌肉,也是试探。
诸葛亮眼中闪过赞许:
“主上明见。
此外,对于南中,除马忠军事、怀柔并进外,或可再遣一能言善辩、熟知民情之士,专司联络、安抚各部落,尤其是……孟获、祝融夫人。
若能使其心生疑虑,按兵不动,甚至倾向朝廷,则曹操孤立无援,平定可期。”
“人选呢?”
“益州督邮,李恢,可当此任。”
诸葛亮道,
“此人本是南中人士,素有名望,通晓蛮情,且忠于汉室。
先前曹操至朱提,李恢态度暧昧,实乃观望。
今朝廷大势已明,其人可用。”
“准。”
蔡琰果断应下。
帝国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向着最后的疆域和对手,稳步碾压过去。
而在弄栋那潮湿闷热的营寨里,曹操站在刚刚开垦出的一小片薯蓣田边,看着绿芽破土,心中稍安。
贾诩悄无声息地来到他身边,低语道:
“陛下,洛阳以观礼为名,诏孙、刘遣使。
另,据闻北廷已定下治理南中之策,欲行土流并置、广设义学……且遣李恢为专使,不日将至南中。”
曹操目光一凝。
李恢……那个在朱提“暴毙”的太守的族人?
他嗅到了更强烈的危机,也看到了一丝可能的机会。
“文和,看来,我们得更快一些了……或许,该让那位祝融夫人,和那位阿会喃头人,更清楚地看到,谁才是能给他们带来真正富贵和未来的人。”
曹操的声音,在南国湿热的晚风中,带着一丝冰冷的决绝。
南中的暗潮,在洛阳新政的搅动下,开始加速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