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夜色像一面磨到极亮的黑铁,微微映着炉火的红。
牧府西厢的议事堂,窗纸上被蜡烛映出一只浑圆的光斑,像一只缓缓睁开的眼。
吕布立在沙盘前,指节轻扣木案。新制的许都地形沙盘平展如掌,城郭、宫城、司空府、北市、南市、驿馆、武库、漕渠与水门皆以细木片标出,纤巧而冷静。郭嘉披着青灰短氅,咳了两声,把一枚小旗插在宫城西南角:“御道下有旧渠,洛阳迁民初修,未曾彻底回填。若有人懂水性,夜半可潜。”
陈宫敛袖,目光如刀:“渠通不通,只是辅道。核心仍在人脉。董承是钥匙,献帝是锁。钥匙要握稳,锁要找缝。缝在哪儿?”
吕布伸手,烛影在指背游走。“在光与暗相接的地方。”他拈起一枚朱红小旗,按在宫城内“御药房”一隅,“太医署,出入名目繁杂,验毒、诊脉、配方,宫人与贵戚日日往来。那里,最易出入‘人’而不惊‘神’。”
他转身,对众人道:“这线,名为——烛龙之眼。”
“烛龙之眼?”张辽挑眉,眼中闪过新奇。
“古人言,烛龙无目而能照。点此一眼,许都昼夜皆明。”吕布目光微寒,“以‘光’穿城中之‘暗’,使曹贼后院无一日得安枕。”
郭嘉轻笑:“好名。既名‘烛’,便需灯芯、灯油与灯罩。灯芯,是人;灯油,是钱粮;灯罩,是名义。三者缺一不可。”
陈宫点头,将竹简推到吕布面前:“灯芯,我已备三路:一是‘龙越司’旧部,曲阿龙越自江东带来的‘影目’,善潜踪与换装;二是徐州黑白两道的‘商路’与‘廪勾’,能通市井与钱庄;三是新招的‘文墨’,从书院与幕府里挑出来的笔客,善写檄与假印。此三路合,足以在许都扎下十三处‘目’。”
“灯油呢?”张辽问。
“盐、铁、药、绢四业之利,加上太半年的军赏结余。”陈宫一笑,“今年徐州不止养得起刀,还养得起眼。”
“灯罩,便是名义。”郭嘉缓缓道,“昨夜田丰来,用‘义’请我等饮毒酒。今日我们以‘义’遮光,先请中丞府‘借刀’给新野的刘玄德,再请太医院‘借路’给宫里的病案。许都诸司要觉得这盏灯照的是‘汉室’而非‘吕布’,便会自来遮风避雨。”
吕布不再言笑。他望着那盏烛,火舌一翘一伏,像在应和他的心跳。他以指为戟,在沙盘上轻轻勾出一道细线,从城西驿站穿过北市、绕过司空府、贴近宫城西墙,最后落在御药房的小木牌上。
“此线,交给她。”
门侧的影子动了动。一名女子自屏风后走出,束发如墨,眉眼清冷,衣饰素淡,只有指间一枚薄如蝉翼的银刀闪了一闪。她俯身一礼,声音平而稳:“唐樱,听命。”
吕布看她片刻,像把许多话在心里翻过又轻放。终只是从案上取过一枚小小的铜令,外圆内方,一半断口,铸着一字:龙。他按在唐樱的掌心里:“此为龙越令,半枚在你,半枚在曲阿。两半一合,令出如君。”
唐樱低首:“谨记。”
郭嘉将一卷细作名录与出入路线图递过去,末页还用红笔圈了三处:“一处是中丞府从事行走的行辇停处,一处是董承府上香客常聚的香庙,一处是御药房后墙下的暗渠旧口。三处皆可藏身,亦皆可埋伏。你天分冷静,但许都是火,近火多防。”
陡然一阵风穿窗,烛影摇曳。吕布抬手护住火,眼里的光也就更深了一分。
“此去许都,你是乱世棋盘上,我落下的最险一子。”他缓声道,“记住,你的命,比曹操的整个后院都重要。”
唐樱眼睫轻颤,抬起的目光像一柄细细的、却极锋利的针。“若此子能开局,便以命相搏亦值。”她顿了顿,又加一句,“但不以命为赌。赌的,是他的‘后院’。”
陈宫失笑,轻叩竹简:“好个医者之刃。”
吕布点首,声线压低:“你先联董承,再觅宫廷内线。‘衣带之诏’三字,若能成,便成在你。若不能成,也要在司空府与校事府之间,点起足够的‘灯火’,让许都夜不能寐。”
唐樱领命,起身告退。行至门槛处,她忽停了停,像记起什么,又回身道:“主公,若许都之火烧到新野,刘备会顺风而起。此局……可容他起?”
吕布目光掠过沙盘,落在新野的木牌上,手指在牌边轻轻一敲:“风要起,先看往哪边吹。我已落一枚‘风障’,他能借多高,随他。但你只管点灯。”
“喏。”
——
夜深,月色薄得像刮过的纸。内院偏东的练武场,风从屋脊滑下,卷起一地枯叶。唐樱换上行衣,衣角藏针,袖中置药。她正束发,忽听脚步声,在风里极轻极稳。
吕飞从阴影里走出来,少年已长至与她齐肩,眉眼像将军,只是目里有一丝搅不开的青涩。他不言,只把一支素木簪递到她掌心。木簪极普通,簪头却刻了极浅的一道细纹,像风过池面的一圈涟。
唐樱看了他一眼,唇角几不可见地抬了抬。她将木簪插发,指尖轻触簪尾,木纹在灯下生出一圈温驯的光。
“我……练过你教的‘十息潜影’。”吕飞终于开口,语速很慢,像怕惊走什么,“若你在许都……若你需要,我可以去接你。”
唐樱摇头:“我需要的,是你在徐州护住将军的后背。不要来前线。前线,是我。”
她迈过他身边时,轻轻一顿,拨直他胸前歪掉的革带。夜色里,两人的影子挨在一道,风一来便分开。她不回头,步子极轻极稳,像风里的一枚针,穿过院廊、穿过人声稀薄的门坊,直没入夜。
吕飞站在原地很久,直到那枚木簪在她发间的光也完全被黑吞掉,才低声道:“我在后。”
——
黎明前的冷最咬人。城门未开,护城河泛着铁色的光。唐樱随药贩队混出南门,坐在一辆挂着酒旗的驴车上,车上满是草药与瓷罐,右手边一篮青瓷里斜斜插着几枝甘草与黄芪,恰好遮住那枚龙越令的一角。
出城三十里,过一个驿站。驿门外,夜未散,霜气如盐。驿丞打着瞌睡,校事府的两个小校正从屋檐下一闪,目色如钩,拦下车队:“查验凭牒,开箱。”
掌柜的笑,笑得眉毛都在打颤:“爷,药材贵重,不可见风。”小校正伸手要掀车布,手未到,指尖先一麻——一根极细的银针从车布下探出,恰恰点在他虎口的合谷。他只觉臂膀一软,立刻又一紧,汗从背上往下淌。这一麻一紧之间,唐樱已笑吟吟地从车下走出,双手呈上一小方印:“太医院采药牒,急。”
“急?”另一个小校正狐疑,“急甚?”
“陛下夜里惊寒,太医署辗转求药。”唐樱拢了拢袖,半步近前,低声却稳,“这点寒,若压不住,明日许都十里皆闻咳。”
“陛下……”两个小校正对视,一人立刻收手,一人匆匆点头,“急、急、急。”印记一照,车队便如刀入水,顺顺当当滑了过去。
待车在路上起了小小的尘,前头掌柜才心里“嘭嘭”两跳,回头看她。唐樱已垂睫而坐,指尖不动声色地扣着那枝银针。她眸光很淡,淡得似乎刚才不过是替两位小爷揉了揉酸手。
郭嘉说的“火”,在许都渐旺。唐樱把指尖搭在脉搏上,算着一路的时辰。午后过河,黄昏入城,二更前到北市落脚,三更摸去香庙,五更探董府的墙。
她按时辰行事。黄昏前,许都城廓从天边浮起来,像一座巨大的、悄无声息的兽。城门洞里人声密密,市井里的烟火气把天边的冷意压下一寸。她在北市一家旧药铺落了脚,掌柜认得龙越令的半环,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把她引到后院的井旁。井壁上有一道浅浅的刻痕,像某人急促呼吸时留下的齿印——龙越的“十三目”,一目在此。
二更一过,香庙的钟声悠悠。庙门半掩,檐下铜灯的火像一颗颗寂静的瞳。唐樱进殿时,地砖微凉,香烟绕梁。一个老叟在观音前颤颤燃香,身后立着一个眉眼低垂的少年。老叟把香插在炉里,退一步,咳了一声,咳出了一个字:“风。”
少年接道:“不动。”
唐樱挥衣一掩,露出半环:“目。”
老叟目光瞬时亮了,又立刻暗下,把她让到偏殿。殿里无佛,只有一张破桌、一盏油灯、一幅旧帛。老叟的腰不再弯,声音也直了:“董府老仆。主人谨慎非常,这两日中丞府与校事府往来密,府外常有耳目窥墙。若要见主上,须先过宫。”
“太医署。”唐樱应道。
“是。”老仆定定地看她一眼,像在权衡一盏灯能否在风里久燃,“宫里有人等你。她叫‘小喜’,是御药房里管煎药的。她手上有一方白绢,是主上……留的。”
“留的?”
“血书的‘绢’,还未写。”老仆的嗓音压得极低,“主上日日强忍,夜里咳嗽不止,常在灯下独坐。若无一臂相扶,怕是要把‘朕’字咬在心里,再也写不出来。”
唐樱点头,起身就走。老仆道:“三更,西墙下,旧槐树根。暗渠出口在那。”
她行至门口,忽回头道:“董府,还要点一盏灯——钱庄。”
“钱庄?”
“灯罩要名义。”唐樱微笑,“许都人只认两样名义——汉室与银两。董府若把‘银’系在汉室腰上,许多人就会替你们挡风。”
老仆抖了抖袖,叹一声:“女中陈公台。”
——
三更,御药房后墙下,暗渠的旧口有一块松动的青砖。唐樱拢发,取簪,轻轻挑起青砖,水汽从缝隙里呼地吐出一口寒。渠水不过膝,冰凉如刀。她踩着旧砖,一步一停,直到碰到另一块被水磨得极滑的石。她侧身,手在石缝间摸索,摸到了一根细细的竹筒,轻轻一扭,前方忽亮——亮不是火,是水面上反下来的灯影。她顺着灯影转弯,爬上一个湿腻的台阶。
台阶尽头是一扇极低极窄的小门,门内有香,有药,有极轻的咳。她敲了三下,停一息,再两下。门内的脚步声近,门开,露出一个十七八的小宫女,面白如瓷,眼睛却极黑。
“你就是……‘灯芯’?”小宫女声音紧张又清亮。
“是。”唐樱微笑,“你便是‘小喜’?”
小喜点点头,从袖里摸出一方白绢,边角已经磨起了毛。她把白绢抱得极紧,像抱着什么烫手的东西。“我不识字,但我知道,‘朕’字要用血写,落在衣带背面,才能藏得住。”
“主上在哪?”
“御书房。”小喜的目光晃了一下,像风把烛火吹偏了一线,“御书房的烛,一直不灭。”
唐樱不再言。她随小喜穿过沿廊,廊下的影子温顺地贴在地上。两人行至一处折角,小喜悄然停下,把耳朵贴在墙上。墙那边传来两句压得很深的低语,带着官腔的冷硬——
“陛下又在写字?”
“咳了一夜。中丞府明日再送药来。”
“校事府说,宫里近来不太平。”
“你闭嘴。”
脚步远去。小喜的指尖轻颤,唐樱伸手,将她握住。她掌心很暖,暖得像刚从火上掀下的壶盖。
御书房的门很厚。门缝里有光渗出来。小喜推门时极慢,像怕惊散一只站在窗棂上的鸟。门开,室内的光一下包了出来,照得廊下一寸一寸生出温度。唐樱抬眼,先看到的是一盏烛,再看到案后的人。
年轻的帝王瘦得有些厉害,眼底两处青痕像两块未化的霜。他左手按纸,右手执笔,指尖满是细小的血口,明显是反复试过。案上摆着几张白绢,最上那张白得刺目,中间有一颗血珠,莹莹的,正要落下。
他听见门响,头也不抬,先咳了两声。咳后,他像把咳嗽也按在纸上,终于抬眼。那双眼里,疲惫像潮,倔强像石。
“是太医幺?”他的声音嘶哑,却极清,“朕等久矣。”
唐樱向前一步,行宫礼,起身时把一个极小的瓷瓶放在案角,另把小喜怀里的白绢接了过去。她不看帝王的脸,只看那盏烛,烛焰在铜镜里反出一只完整的眼。
“陛下。”她的声音像把极细的刀,“这盏灯,臣来替您挡风。您只管——写。”
她把瓷瓶开了封,用银匙蘸了一点,递到帝王唇边。“含在舌下,半盏茶的时间,咳会轻些。”
帝王看她,眼里薄薄一层水光被光压成一条极细的线。他没有问她是谁,也没有问太医署何时多了这样一位女子。他只是把药含在舌下,执笔,对着白绢,缓缓往上写。
第一笔落下时,他咬破了指尖。血沿着笔锋爬下来,像一根极细的红丝,静静缠上那一笔的尾。
“朕——”
只有一个字。可是这一横一起,一撇一捺之间,便像有一道无形的风,顺着烛焰穿过了整座许都。
唐樱忽然觉得,背脊后一阵热。她回头,见那盏烛的火静静地直了起来,铜镜里的“眼”不再颤。她知道——“烛龙之眼”,在许都,已张开。
——
同一夜的更深时分,许都司空府。深院高墙,夜巡的刀甲声打着固执的节拍。内厅的帘影下,中丞府的从事按着一叠文书,向一名穿青袍的官员躬身:“玄德公受刀,已接。北市钱庄今夜无端多银三千两,不知从何来。”
青袍官员捻须,不置可否,目光却在灯下转了半圈。“灯多,总要挑一盏吹灭。”他忽把烛灭了一半,笑起来时,半张脸明、半张脸暗,“明日添火。”
帘外角落里,一只极细的影子迅速缩回,宛如水上的一笔墨。它沿着墙根,悄无声息地退去。墙那边、城的另一面,一盏不大的灯正在静静地燃——燃得不耀眼,却倔强。
——
鸡未鸣,天色微白。徐州牧府,西厢仍有灯未灭。吕布坐在沙盘前,手边是未干的墨,几处沙标被他重新调整。郭嘉进门,一身寒气,咳了两声,倒了一杯温酒:“一切已举。”
吕布不问过程,只看他眼神。郭嘉笑了笑:“你落的那一子,已稳稳安在西墙下。”
吕布这才端起酒,抿了一口。酒不烈,入口却有一瞬灼人的热。他把杯放下,手指在沙盘上徐徐按了一下,像按住一只刚睁眼的龙。
“等风。”他说。
“风会来。”郭嘉望向窗外,夜已薄成纸,纸上有第一笔灰。灰里藏着火,火里藏着眼。等风一起,眼便照遍后院。
窗外,一串寒鸦掠过屋脊。夜尽,天将明。许都的灯还亮着,徐州的烛也未灭。两盏灯隔着千里,像两只互相望着的眼。风一至,便都要亮到骨头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