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景曜应下翻身上马,走了两步又停下回头道:“若有时间,年前我会再来一趟。”
盛云悠也跟着往前走了两步,“曜哥哥,云悠等你回来!”
把薄家叔侄送走,盛云悠开始闭门守孝。
其实也是身体不好,得好好休养一番。
这个身体的生父也是姓盛,叫盛大林,娶妻张氏,育有长子盛大壮,也是就是如今在安平城卖苦力那位。
盛家另外还有一个小儿子,张氏生他的时候难产此后再不能生了,就给小儿子取名盛小宝。
盛小宝五岁就被发现了读书天赋,盛家砸锅卖铁送去了学堂,进学后请先生重新起了个名字,之后就叫盛学毅了。
盛家人都是老实人,平生做过最亏心的事情估计就是拿了钱任由李氏的丫鬟把孩子给换了,但他们还真没亏待过真千金盛云珠。
盛云珠在乡下的时候名字就叫盛宝珠,盛家想着她是好人家的小姐,也没慢待过也是如珍如宝呵护长大的,待她比两个儿子都好。
丫鬟给那些银子盛家一文没花,在她十岁的时候拿那银子把她送到了镇上的绣坊。
绣坊里面的小学徒分为两种,一种是花钱进去学艺的,学成之后可以在绣坊接货也可以去大户人家当绣娘,另一种是卖身进去的,这种学成之后便是绣坊的绣娘,属于奴籍没自由工钱还低。
盛云珠在盛家就没干过什么活儿,又去绣坊学了三年绣艺,除了吃穿不好她还真没吃过苦。
但基因自带的恶劣本性是改变不了的,听到她不是亲女,她便卷了盛家的全部财产跑了。
那会儿盛大林的母亲病重,闻言一口气没上去就走了,盛家办丧事的钱还是四处求人借回来的。
穷苦人家出一次门不容易,家里刚办了丧事又欠了债,加上心虚,盛家也不敢去找。
还是后来迟迟等不到亲女回来,他们才鼓起勇气去了一趟安平城。
去的是盛大林,盛府下手可没手软,盛大林被打出了内伤,加上没有银子救治只能拖着病体回了老家。
后来见他一直不好还越来越严重,盛家着急才又再次来了安平城,他们想着也没亏待盛宝珠,她总是不忍心对养父见死不救的吧。
可惜他们高估了人性,若不是盛大壮还有几分机灵,没准也落得和父亲一样的下场。
差事没办好,父亲治病要银子,家里还欠下了债务,发现安平城只要肯花力气就能挣到钱,盛大壮花尽身上的几个铜板给家里去了信,就留了下来。
养妹那边他是不指望了,但还是一边干活还一边想办法打听亲生妹妹的下落。
听到这些消息盛云悠也有一丝心软,找人去接触了一番,都说盛大壮是个好的。
不过她也没想要认回原主的生父生母,她不想多两个对她有杀生权的长辈,只叫人送了五十两过去,叫盛大壮回去给父亲治病,让弟弟重新回学堂读书去。
另外又给了一个做豆腐的方子,只要盛家不懒,以后的日子就不会过不去,这也算是全了盛大林父亲的生育之恩。
去和盛大壮接洽的是鸿宾楼的人,得知二东家还有豆腐方子,当即就磨着卷抄一份,名曰其名担心二东家花钱买了假方子,当然验证之后若方子不错,他们还能手把手教回盛大壮!
乡下什么条件,盛家什么条件,让他拿着方子回去他也未必舍得花钱去一次次的试验。
毕竟买那些配件都得花不少钱呢,若盛大林在这把手艺学会了,回去自然就会舍得花钱去置办吃饭的家伙。
盛大壮原本是想见见亲生妹妹的,回去他也好和父母形容一下现在的妹妹是什么样的,长的像谁...
但盛云悠不愿意见他,鸿宾楼管事也不愿意暴露自家二东家,只交代他学好手艺回去好好过日子。
盛大壮是一个肯学勤奋的大小伙,学了两天就掌握了其中的技能,厨房的人让他单独做了两锅豆腐,见没问题了便回禀管事,给他找了个车把人送走。
管事又找了大管事杨永丰,杨永丰这段时间在天湖山那边办差,虽然离城里三十多里的距离,但那边正处于关键,他手里捏着配方的最重要环节,是万万离不开人的。
知道自家主子回来奔丧,他心里着急也不能擅离职守。
这才回来两天,铺子又堆积了一堆事,至今他都没能抽出时间去露个脸呢!
听到那些事杨永丰叹了一口气,这什么糟心事都叫他主子赶上了,好在那边的盛家还算识趣没有得尺进寸,不然闹不到主子那边他就得先把人给收拾了!
还有盛府那边,哼,他就等着落井下石了!
另一边,赵家两位舅舅回到府城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当家的大哥把这段时间的事巨细无遗的说了一遍。
听到两个弟弟说出断亲的话,那外甥依旧执迷不悟纠缠着让赵家出具谅解书救那毒妇,赵家大舅叹了一口气道:“既然如此,这门亲便断了吧!
你们走后他定然也会想办法把那毒妇救出来......
既然他已经做出选择,只希望他不会后悔。”
谈完盛柏呈的事情,他们又提了一下盛柏庸,最后又说道盛云悠,“那孩子,我们走的匆忙,也不知道她给准备了这么些东西!”
赵大舅点头,“没想到小妹还教出了个玲珑人。”
叹了一口气,他才继续道:“往后若是她那边有需要,能帮一把是一把吧。至于柏庸那边也是,若他求上门,不为难的便给他办了。”
其实之前赵大舅对盛柏庸印象还成,但这次妹妹的事情,他对这个外甥也很失望,若不是他懦弱不敢与兄嫂争锋护母,那毒妇也不敢如此得寸进尺不敬婆母。
但到底是妹妹的血脉,已经放弃了一个,另一个就远远的处着吧!
转而他想到薄珞尽叔侄,又交代道:“叫人收拾个院子出来,薄家外甥过来估计也是这两天的事情了。”
“大哥,咱那薄家外孙对云悠丫头还挺看重的,他还有些时间只怕是忙着在安平安顿那丫头呢!”
赵家舅舅对盛云悠印象不好不坏,觉得她重情义当又有些心机,不过在盛家那样的狼窝若没点心机早就被生吞活剥了。
赵大舅笑着摇头,“你只管等着看!”
赵家前院说着盛家的事情,那边后院也说着同样的话题。
赵家老太爷是个长寿的,三年前才寿终正寝,如今当家的赵老爷今年都六十多,已经是当了曾爷爷的人了。
老太爷曾经官拜三品,后来致仕回乡教书,因为种种原因压制着子孙不让出仕,这也是赵家在清州府地位极高又名声不显的原因之一。
赵家有不许纳妾的规矩,除非男子年过三十正妻依旧没有诞下男丁方可纳妾。
但就算如此,赵家也是人丁兴旺。
老太爷自己就有三子两女五个孩子,弟弟弟媳罹难之后,他又接管了四个侄子。
老太爷教导有方,九个孩子兄谦弟恭很是团结友爱,就是如今大七兄弟也是分产不分家还住在一起。
几个女眷说的苦命的小姑子也是叹气连连,当年大家都不同意小姑子嫁入赵家,但小姑子年纪轻轻却是个古板的。
那时候老太爷才致仕回乡,盛家父子一个见色起意一个想借助赵家的人脉发展事业,一拍即合就设计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戏码。
手段低劣老套却管用,就算后来查明真相知道盛家不是良配,觉得被男子抱过便已经失去清白的小姑子依旧坚持要嫁,按她的意思,若不嫁那人她这样的女子就该去死。
在丧女和女儿所嫁非人中,赵家无奈只能选择了前者。
那会儿盛家已经搬到了府城,赵家人想着把嫁妆准备的丰厚一定又有他们看着,小女儿(小妹)日子也不能太差。
结果盛家父子歪点子不少但生意天赋却是一般,在府城没把生意做大却怪赵家不肯出力,又因为得罪了人,在府城待了没两年,盛家就灰溜溜搬回安平城去了。
赵氏是个立不起来的,三年前唯一名声在外的老太爷去了之后,盛家这些短视的更是认定赵家没落再立不起来了,李氏便更是不把她这个婆婆看在眼里了。
派去的嬷嬷也是府里的老人了,因为一时不察被李氏钻了空子害了小姑奶奶,丧事办完她就先一步回来赵府谢罪。
再综合赵家两位爷带回来的消息,女眷们对盛家的印象差到了极点。
赵老夫人也是性情中人,听到小叔子带回来的东西是盛家小姐送的,马上就要叫人扔出去,下人解释说是盛云悠她才把东西收了下来。
老夫人叹了一口气问道:“听说那丫头定了薄家的长孙?”
“是,薄家少爷看着很是看着盛姑娘......”同去的管事事无巨细把所见所闻说了一遍。
赵老夫人点点,“那丫头是个有福的。”
说了几句又问:“她可是有去寻生父生母?”
她也同样是那种农女比孤女好听的想法,想着若那边人品不太差的话,盛云悠理应扶持一把,总得让自己有个来路。
管事摇头,“盛姑娘看着不太管事,都是表少爷在替她张罗。”
赵老夫人闻言叹了一口气,扭头和妯娌道:“靠男人的恩宠能靠多久?希望她比小妹聪明吧。”
若是一个菟丝花,只怕往后的日子还不如小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