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校的清晨,天空是水洗过般的湛蓝,阳光已经初显夏日的威力。宁晚拖着不算沉重的行李箱走出宿舍楼,江野果然已经等在老地方。他今天穿了一件浅灰色的poLo衫,看起来比平时多了几分清爽的少年气。
他很自然地接过行李箱,两人并肩走向校门外的公交站。晨风吹拂,带着夏日清晨独有的、尚未被暑气浸透的微凉。
“东西都带齐了?”他问,目光扫过她随身背着的双肩包。
“嗯,检查过了。”宁晚点头。其实行李很简单,主要是些换洗衣物和几本想在家看的书。
去火车站的公交车上人不多,他们并排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车窗,在两人身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宁晚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熟悉街景,心里那丝因为短暂分别而产生的细微惆怅,被身边人沉稳的存在感悄然抚平。
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安静地坐在她身边。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陪伴。
到达火车站,时间尚早。候车室里充斥着各种离别的气息。他们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
“到家发个消息。”江野看着她,叮嘱道。
“知道。你也是,去上海路上小心。”宁晚回应。
广播里开始播报宁晚车次的检票通知。
“我该进去了。”宁晚指了指检票口。
“嗯。”
她从他手中接过行李箱拉杆,指尖相触的瞬间,他忽然微微用力,将她往自己身前轻轻带了一下。只是一个极其短暂、几乎不易察觉的靠近,他的气息拂过她的额发,随即松开。
“路上小心。”他重复了一遍,声音低沉。
宁晚的心跳因为这个突如其来的靠近而漏了一拍,脸颊微热。“你也是。”
她拉起行李箱,汇入排队的人流。通过检票口,走到站台下,她忍不住回头望去。
隔着熙攘的人群和巨大的玻璃幕墙,他依旧站在原地,身姿挺拔,目光穿越距离,准确地落在她身上。见她回头,他抬起手,轻轻挥了挥。
宁晚也抬起手回应,然后转身,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找到座位,安放好行李,列车缓缓启动。宁晚靠在窗边,看着站台和那个熟悉的身影迅速变小,最终消失在视野尽头。她抬手,轻轻碰了碰额前仿佛还残留着他气息的发丝,心里一片温软的平静。
回家的路程短暂而惬意。父母见到她,自然是满心欢喜。家里的饭菜,熟悉的唠叨,让她瞬间切换到了放松模式。但她并没有让自己彻底懈怠,每天依旧会抽出时间阅读文献,整理项目资料,并开始留意合适的实习机会。
与江野的联系,保持着一种稳定而舒适的频率。他抵达上海后,给她发了一张酒店窗外的夜景照片,鳞次栉比的高楼灯火璀璨如星海。配文只有两个字:“到了。”
宁晚回复:“看到星海了。会议顺利。”
他会在会议间隙,偶尔发来一两条简短的消息,可能是某场报告中有趣的观点,也可能是会场提供的难喝咖啡的吐槽(用极其精炼的术语)。宁晚则会分享家里阳台新开的花,或者吐槽母亲又试图给她安排相亲的趣事。
没有刻意的缠绵,也没有不安的猜疑。信任与懂得,如同无形的丝线,跨越了地理的距离,将两颗心紧密地维系在一起。
江野会议的最后一天晚上,宁晚刚和父母看完一部冗长的家庭剧,回到自己房间。手机屏幕亮起,是江野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
她有些意外,接通了。
屏幕那端的光线有些暗,他似乎是在酒店房间的阳台。背景是上海璀璨的夜空,晚风吹动他额前的碎发。
“会开完了?”宁晚靠在床头,看着屏幕里他带着些许疲惫却眼神清亮的脸。
“嗯,刚结束晚宴。”他调整了一下镜头,让身后的城市夜景更完整地呈现出来,“明天早上的高铁回去。”
“累吗?”
“还好。”他顿了顿,目光透过屏幕落在她脸上,“你呢?实习找得怎么样?”
“投了几份简历,还在等消息。”宁晚汇报着进度,随即笑道,“我妈今天又念叨,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不如早点安定下来。”
屏幕那端的江野几不可察地蹙了下眉,随即恢复平静,语气笃定:“认知偏差。个体价值实现与知识积累呈正相关,与所谓‘安定’时序无关。”
宁晚被他这一本正经的“学术反驳”逗得笑出声来。他总是能用最理性的方式,给她最坚定的支持。
两人又聊了几句会议的见闻和各自接下来的安排。视频通话的时间不长,但挂断后,宁晚看着窗外家乡沉静的夜色,心里却仿佛被上海那片遥远的星光照亮。
她知道,再过几天,他们就会在A大再次相见。短暂的分离,并未拉远距离,反而让重逢的期待变得更加清晰和甜蜜。
站台的余温犹在,沪上的星光已映入眼底。
而连接着他们的那条轨迹,正跨越山河,稳稳地指向不久之后,那个名为“重逢”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