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确立并未打乱他们固有的生活节奏,反而像在精密的仪器中加入了一组恰到好处的润滑参数,运转得更加顺畅而温暖。图书馆的晨光,实验室的深夜,食堂里相对而坐的午餐和晚餐,依旧是构成他们日常的主旋律。只是,在这些熟悉的场景里,多了许多心照不宣的细节。
江野依旧会在宁晚长时间阅读文献时,不动声色地将自己那盏光线更柔和的台灯推到她手边;宁晚也依然会在他沉浸于代码忘记周遭时,将他手边凉掉的咖啡换成温热的新茶。区别在于,做完这些后,他们会得到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或是一个极浅却真实的微笑,代替了以往那句客气而疏离的“谢谢”。
他们之间的对话,也开始出现一些只有彼此能懂的“加密”内容。
一次在食堂,宁晚看着餐盘里红彤彤的辣子鸡丁,忽然说:“感觉今天的‘激励函数’参数调得有点高。”
江野抬眼看了看那盘菜,又看看她被辣得微微发红的脸颊,平静地回应:“嗯,‘效用曲线’的峰值左移了。下次可以要求‘梯度下降’。”
宁晚忍不住笑,旁边路过的同学听得一头雾水,只有他们知道,这是在用优化算法的术语讨论辣度。
这种将专业融入日常的默契,成了独属于他们的乐趣。仿佛他们共同拥有的那个由公式和代码构成的世界,悄然扩张,温柔地包裹了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
暑假的脚步日益临近。学期的最后几周,被各种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占据。压力之下,两人见面的时间被压缩,但联系并未减少。深夜从图书馆回到宿舍后,他们会简短地通个电话,或者视频几分钟。内容往往无关风月,只是简单交换一下复习进度,或者讨论某个难解的知识点。
江野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熬夜后的微哑,却有种让人安心的沉稳。有时宁晚会因为一个复杂的理论卡壳而有些焦躁,他总能三言两语帮她厘清脉络。没有刻意的安慰,只是精准的点拨,却比任何鼓励都更有效力。
一个周五的晚上,宁晚终于啃完了《高级计量经济学》最艰涩的一章,感觉大脑像被掏空。她给江野发消息:“计量看完了,感觉身体被掏空。”
他很快回复:“‘收敛’了就好。休息,‘迭代’一下。”
看着屏幕上那个带着引号的“迭代”,宁晚抱着手机倒在床上,笑得肩膀直抖。他是在用术语让她去睡觉休息。
期末考试周在紧张忙乱中过去。交上最后一门答卷,走出闷热的考场,夏日灼热的阳光和带着青草气息的热浪扑面而来。宁晚站在教学楼的阴影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整个学期的疲惫都随着这口气缓缓吐出。
手机震动,是江野。
“考完了?”
“嗯。解放了。”她回复,指尖都带着轻快。
“校门口,‘初始点’集合?”他用了他们之间关于“见面地点”的暗号。
“好,十分钟。”
宁晚走到校门口时,江野已经等在那里。他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运动长裤,身姿挺拔,在熙攘的人群中格外显眼。看到她,他朝她走来,很自然地接过她手里装着复习资料的书包。
“接下来什么安排?”他问,和她并肩走在林荫道上,茂密的梧桐树叶遮挡了大部分灼热的阳光。
“准备后天回家。你呢?上海的会议是下周?”宁晚侧头问他。想到即将到来的短暂分别,心里泛起一丝微小的不舍。
“嗯,下周三出发。”他点头,目光落在前方,“回家待几天?”
“大概两周吧。然后想提前回来找实习。”宁晚规划着,“你呢?会议结束后直接回来?”
“会议结束后,”他顿了顿,侧头看向她,眼神平静却带着一丝询问,“如果你回来了,我去找你?”
不是陈述,是带着商量意味的询问。他在确认她的“参数”,校准彼此接下来的“运行轨迹”。
宁晚的心微微一动,一种被尊重、被纳入他未来计划的感觉暖暖地包裹着她。“好。”她笑着点头,“我应该回来了。”
简单的对话,确定了暑假初期的“运行路径”。分离是短暂的,重逢是可期的。这种确定性,冲淡了离愁。
走到宿舍楼下,江野将书包递还给她。
“明天,”他看着她说,“我送你去车站。”
“不用那么麻烦,我自己可以……”
“参数已设定。”他打断她,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平静,“明天见。”
宁晚看着他一本正经地用“参数已设定”来堵她的拒绝,忍不住又想笑,心里却甜丝丝的。“好吧。那……明天见。”
他点了点头,看着她走进宿舍楼,才转身离开。
夏初的午后,阳光炽烈,蝉鸣鼓噪。
所有的课程与考试都已落幕,一段新的、充满未知与可能的假期即将开始。
而他们之间那场名为“协同进化”的实验,刚刚完成了初期的“参数校准”,正带着清晰的方向和温暖的默契,准备迎接时间与距离的下一次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