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十九年秋末,里斯本刚收割的稻谷堆成了山,可连下的阴雨让农户佩德罗犯了难 —— 稻谷要晒透才能存,可晒场被雨水泡得泥泞,刚摊开的稻谷半天就吸潮发黏,有的甚至长了霉点;家里的晒席不够,只能把稻谷堆在屋檐下,用塑料布盖着,可塑料布不透气,闷得稻谷发热,掀开一股霉味。
“再晒不干,这几千斤稻谷就要全烂了!” 佩德罗踩着晒场的泥,把发霉的稻谷往外挑,手指被谷壳划得通红。妻子用竹竿撑起塑料布,想让空气流通,可风一吹塑料布就塌,稻谷还是湿乎乎的。村里的农户们都陷在同样的困境:胡安家用石板铺临时晒台,可石板少,一天只能晒半袋;老妇人玛丽亚把稻谷摊在屋里的炕上,炕火太旺,把谷粒烤得发焦,磨出的米有糊味。
阿尔瓦罗想组织农户搭 “临时晒棚”,可没足够的木料和防雨布 —— 木料要从法兰克运,防雨布贵,农户们凑不出钱。佩德罗看着院子里编筐剩下的竹条(粗竹条够硬挺)和瓷坊用剩的油纸(之前包瓷具的,防水还透光),琢磨着 “能不能做个能挡雨又透光的晒谷棚”,可竹条怎么搭才稳固,油纸怎么固定才不被风吹跑,他试着搭了个小架子,刚铺上油纸就被风吹翻,只能抹着脸上的雨珠,去找瓷佩德罗帮忙。
瓷佩德罗跟着佩德罗去晒场,看着发霉的稻谷和塌掉的小架子,立刻有了主意:“竹条搭可收放的三角架,油纸铺双层,既能挡雨又能晒到太阳,收起来还不占地方。”
两人喊来编筐匠佩拉、老木匠路易斯和帮忙的农户,分工搭棚:
搭三角支架:路易斯教大家用粗竹条(截成六尺长)做 “三角架”—— 每三根竹条绑成一个三角架,架顶留 “横杠”(绑两根短竹条,用来铺油纸),三角架底部用石头固定(防止歪倒),每隔一丈搭一个,再用长竹条把所有三角架连起来,形成棚架主体;
铺防雨油纸:把瓷坊收集的旧油纸(裁成一丈宽的长条),双层铺在棚架横杠上,油纸边缘用麻绳拴在竹条上(每隔一尺拴一个结,防止风吹掀),棚架两侧留 “活动油纸帘”(下雨时放下挡雨,晴天掀开通风);
做晒谷托盘:佩拉教大家用细竹条编 “长方形晒谷盘”(底部编稀疏竹条,方便漏水透气),托盘边缘编三寸高的挡边(防止稻谷撒漏),把托盘放在棚架下的泥地上,稻谷倒在托盘里,既不沾泥,又能通风。
佩德罗试着把稻谷倒进晒谷盘,铺在棚架下,下雨时放下两侧油纸帘,雨一点也淋不到;晴天掀开,阳光透过油纸晒在稻谷上,不到三天,稻谷就晒得干爽,没一点霉味。村里的农户们跟着搭了十座晒谷棚,胡安家用晒谷盘晒的稻谷,颗粒饱满,没再烤焦;玛丽亚把晒透的稻谷装袋,再也不用愁没地方放。
秋收结束时,佩德罗家的稻谷全顺利归仓,他摸着晒谷棚的竹架,笑着说:“这棚子又能挡雨又能晒谷,比石板晒台好用多了,明年秋收再也不怕阴雨了!”
晒谷的事刚顺,佩德罗又遇到了新愁 —— 晒透的稻谷有五千多斤,之前的双层储麦筐太小,装不了几袋,只能用粗布袋堆在墙角;更糟的是,老鼠闻着谷香来偷食,一夜就咬破了三只布袋,稻谷撒了一地,还得蹲在地上一粒粒捡。
“这稻谷多,筐子小,老鼠又多,怎么存才好?” 佩德罗看着满地的稻谷,心疼得直皱眉。妻子试着用木板把稻谷围起来,可木板缝大,老鼠还是能钻进去;胡安家用陶缸装谷,可陶缸不够,只能装几百斤,剩下的还是堆着。
佩德罗想起之前用瓷片防鼠,便去找瓷佩德罗商量:“能不能做个大些的储谷筐,再用瓷片防鼠?” 瓷佩德罗跟着去看,说:“做‘双层大储谷筐’,外层密编防鼠,内层铺瓷片防潮,中间填稻草,肯定能装又能防。”
两人喊来佩拉和农户们,一起做储谷筐:
编大筐主体:佩拉用粗竹条编 “圆柱形大筐”(高五尺,直径三尺,能装两百斤稻谷),外层竹条间距不到半寸(老鼠钻不进),内层编细竹条框架;
铺瓷片防潮:在筐内层框架里,铺一层碎瓷片(平整的瓷片,光滑面朝内,拼接处用陶土密封),瓷片上垫一层粗布(防止谷粒卡进瓷片缝);
做防鼠盖:筐盖用双层竹条编,中间夹一层薄铁皮(农户家里废弃的旧铁皮,裁成和筐口一样大),盖紧后用铁钩固定,老鼠咬不动铁皮,再也偷不到谷。
佩德罗按法子装了三筐稻谷,过了十天,打开一看,稻谷干爽,没一点鼠害。村里的农户们跟着做了二十只大储谷筐,所有稻谷都顺利储存,胡安家用大筐装的谷,再也没被老鼠咬破布袋;玛丽亚还在筐底铺了层干艾草,稻谷有淡淡的艾草香,磨出的米更好吃。
农户的储谷问题刚解决,瓷佩德罗的瓷坊又遇到了麻烦 —— 之前接了瓦伦部落的续单,要送四十只蜂蜜瓷罐和三十只新订的 “果酱瓷瓶”,可山路经秋雨浸泡,变得湿滑难行,年轻工匠们背着之前的羊毛防碰筐,走了没半里路,就滑倒了两次,瓷罐没碎,可筐子歪了,瓷瓶在里面撞得叮当响,吓得工匠们只能慢慢挪,一天走不了十里路,订单眼看要逾期。
“这山路滑,筐子容易倒,再这么慢,肯定要逾期!” 瓷佩德罗看着工匠们磨破的鞋底,急得直皱眉。老工匠安东尼奥说:“得给筐子加‘防滑底’,再绑在背上稳当些,不然走不快。”
瓷佩德罗想起农户们编的芦苇垫,便去找佩德罗:“你们编的芦苇垫防滑,能不能给筐子做个防滑底?” 佩德罗立刻喊来佩拉,一起做防滑垫:
编芦苇防滑垫:佩拉用粗芦苇秆(晒透的,秆子硬),编 “方形防滑垫”(比筐底大一圈,表面编凸起的网格纹,增加摩擦力);
固定防滑垫:把防滑垫用麻绳绑在筐底,再在筐两侧编 “背带”(粗麻绳编的宽背带,能绑在肩上,减轻手的负担);
加稳瓷隔板:在筐内的格层间,加一层软芦苇垫(剪成和格层一样大,垫在瓷瓶之间,防止碰撞)。
工匠们背着改良后的筐子,走在湿滑的山路上,防滑垫没再打滑,筐子也稳当,一天能走二十里路,按时把瓷罐和瓷瓶送到了瓦伦部落。部落首领摸着完好的瓷瓶,笑着说:“你们的筐子真稳,这么滑的路都没倒,以后订瓷具还找你们!”
送瓷的事刚顺,瓦伦部落又提了新需求 —— 他们做的野果酱很稠,普通瓷瓶口小,果酱倒不进去,还容易粘在瓶口,想让瓷佩德罗做 “宽口果酱瓷瓶”,还要方便密封,不然果酱容易坏。
瓷佩德罗试着把瓷瓶口改宽(直径三寸,比普通瓶口宽一倍),又做了 “瓷盖加软木塞”(瓷盖内侧铺一层软木塞,盖紧后严丝合缝,防止漏气)。部落首领试了,把果酱倒进宽口瓶,一点不粘瓶口,密封后放了半个月,果酱还是新鲜的,特意送了两坛果酱给瓷佩德罗。
瓷佩德罗把果酱分给农户们,佩德罗尝了,笑着说:“这瓷瓶又能装果酱又能密封,以后咱们做果酱,也能用上了!”
民生十九年冬,里斯本的农户们用大储谷筐装着干爽的稻谷,晒谷棚被细心地收起来,等着明年再用;瓷佩德罗的瓷坊里,宽口果酱瓷瓶堆得整齐,瓦伦部落的果酱摆在桌上,甜香满院。
佩德罗家的院子里,磨好的新米装在瓷碗里,冒着热气;瓷坊的门口,年轻工匠们正准备给新订单装瓷瓶,防滑垫和宽口瓷瓶成了 “新招牌”,邻村的部落都来订。
苏砚微站在储谷筐旁,看着农户们笑着分稻谷,远处的山路上,背着瓷筐的工匠们正稳步返回,冬风拂过,带着米香和果酱的甜。她忽然觉得,最好的民生日子,就是这样 —— 秋有稻谷顺利归仓,冬有瓷具安稳送达,邻里之间你帮我搭棚,我帮你改筐,把每个季节的难题都变成踏实的暖,这样的稳,才是岁月里最长久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