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江南美丽富饶,女子灵秀,金陵曾经被很多帝王作为主要都城。城墙环绕着蜿蜒曲折的护城河,绿波荡漾,风光旖旎,层层高楼,鳞次栉比。
气势轩昂的屋脊夹着宽广的道路,杨柳的柳荫遮掩住流经宫苑的河道。舒缓的笳声,轻而密的鼓声送着我坐的华丽画舫。
我立身朝堂,进献的忠言被采纳,功名利禄都可以得到。
程凤鸣目光停留在 “献纳云台表” 上轻轻摩挲,余光扫过在场几位神色微妙的旧世家子弟,之前总明里暗里抵触天民学,觉得天民学是来争权夺利的。此刻他清了清嗓子,声音特意提得稍高:“云台阁是北京皇宫里陛下存放忠臣奏疏的地方,‘献纳云台表’,就是说咱们要把心思放在给陛下献策、替皇室分忧上,不是围着自家打转。”
程凤鸣一开口,便将基调定了下来,紧接着,大家纷纷开口,毕竟如此正能量的一首应制诗,确实符合今日的场合,作为历代古都,金陵一直就是江南的绝对核心。
当然,这在如今大华朝的定位也就有着一些尴尬,虽然没有人当真,但是总有些人会开一些无关大雅的玩笑,而玩笑开多了,就有可能遍成众口铄金。
而且历朝历代的传统搁在这里,江左的省市潜意识的就在向着金陵靠拢,毕竟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不是那么容易更改掉的,因此,这个时候一首表明态度的应制诗,就很合适了。
柳敬亭也跟着点头:“笔力真足!读着就觉得敞亮,大家都说江南水乡,诗词也是轻柔婉约,我看陈学统这首诗便富丽繁华,锐意尽取,当真是一幅壮丽的图画!”
“富丽堂皇,繁荣昌盛,气势轩敞,格调高昂,当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妙诗。”苏墨卿同样笑着说道。
直播间的弹幕刷得飞快:
【“金陵帝王州” 一出来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气势谁顶得住啊!】
【陈学统也太会写了吧!简单几句就这么有气势!】
【胸中有沟壑,笔下意纵横!这才是真正有大格局的人!】
【这首诗得存下来!读着都提气!】
【果然是陈学统!写啥都有那股子硬气!】
【江南的诗词多婉约,这首果真不一般。】
【热知识,陈先生是北疆人(狗头JpG)】
【笑哭(JpG)】
在陈珏的居中协调之下,天民小学的计划进展神速,紧赶慢赶之下,第一批学校终于在开学之前投入使用。
金陵城南的福寿街上,原本闲置了数年的一栋老楼,此刻正飘着淡淡的油漆味。几个工人踩着木梯,给门框刷最后一遍朱红漆,檐下挂着的 “金陵天民第三小学” 木牌,字是陈珏亲笔写的,刚用清漆封了面,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
路过的张老汉牵着孙子,扒着门口的石狮子往里瞅,忍不住跟旁边的人感慨:“这也太快了!去年街口修个官署,打地基就用了四个月,现在这老楼改小学,俩月不到就弄好了?我还以为得等到明年这时候才能见着孩子上学呢!”
旁边卖豆浆的李婶也点头:“可不是嘛!之前网上都说,天民小学能明年开春弄好就不错了,你想啊,那么多地方要弄,世家们不得为了地盘、木料扯半天皮?谁能想到现在就有学校能开学了!”
这话倒是说到了点子上。在大华朝,基建本就是出了名的滞后,寻常官署修个四五年不新鲜,去年城外修条便民路,因为涉及三个县的地界纠纷,拖了半年还没铺完石子。只有帝王亲自盯着的项目,比如前年修顺天皇宫的西暖阁,才勉强做到半年完工。
当然了,这其中的工程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同样涉及的施工人员也不一样。这里主要说的是大家都已经对施工拖沓习以为常。
另外,天民小学能这么快落地,靠的从不是什么 “基建速度”,靠这个也不现实,而是陈珏和程家牵头的 “旧宅改建” 主意。
哪怕是江左世家鼎力相助,但是涉及到上百所小学的建设,也远远不是如今天民学派能够一力承担的,而且哪怕是在江左承担了,其他地方又要如何呢?另外这些世家对于陈珏的支持,也并不仅仅是金钱,很多世家也没有那么多的流动资金,捐赠的是各种物资,比如田地,比如书籍,比如文墨之类的。
于是,陈珏就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各个世家都有不少闲置的房产,能够捐赠自然最好,不能陈珏也可以收购,改建永远是比新建容易得多,要不然几个月的时间,官府批地的流程都走不完,哪怕是来三边工程,以大华的施工效率,这个时候能把地基平整完就算不错了。
另一个隐患是,数十上百所小学同时施工,哪怕是官府政策一路绿灯,资金及时到位,对于江左的施工压力也太大了,毕竟各地的官府都有自己的建筑计划与基建整修计划,设计翻新,新建,河道,堤坝方方面面,相互牵扯之下很可能拖慢整体速度,而改建就不同了,哪怕是民间的小施工队都能够胜任,对于地方的压力可谓是大大降低了,可谓是多赢的计划。因此,陈珏提出这个方案之后,便受到了热烈欢迎,毫无阻碍的实行了下去。达成了如今震惊世人的天民速度。
前期的招生工作早已完成,这对于各地官府都是教导地方的政绩,同样符合地方豪强世家的利益,虽然在陈珏的坚持之下,天民小学的命名没有使用大华传统的命名方式,冠以姓氏而是改成了地方加数字的形式,但是小学之中不少的先生都是当地世家旁支子弟或者是贫寒的老生,在加上世家的宣传,也足够让他们收货声望了。
总之,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是天民小学在苏省的铺设,终于顺利走上正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