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科所的临时实验室里,灯光亮至深夜。伊拉对照着《土壤学基础》和系统提供的虚拟实验数据,正在整理分析第一批采集回来的样品测定结果。
李建国研究员拿着初步计算出的数据表格,眉头紧锁,反复验算:“奇怪……按照这个有机质含量和氮磷钾的测定值,红星试验田的理论产量,应该比我们实际测产记录的数据高出至少一成半。这误差超出合理范围了。”
小刘猜测:“是不是我们取样有偏差?或者仪器刚开始用,还没完全稳定?”
伊拉没有立刻回答,她盯着那些冰冷的数字,手指无意识地划过记录本上关于不同田块“手感”、“色泽”和往年种植表现的备注。她脑海里,系统的虚拟实验室正在快速运行着不同土壤结构下养分利用率的模拟。
“李研究员,”伊拉抬起头,眼神清亮,“可能不是仪器误差,是土壤‘脾气’的问题。”
“脾气?”李建国和小刘都愣住了。
“对,”伊拉拿起两份土壤分析报告,一份是试验田的,一份是相邻常规田的,“您看,这两块地基础养分数据差距不大,试验田还略高。但试验田的土,我捏过,更‘喧腾’,更容易散开,保水透气都好。常规田的土,下雨容易板结,晴天又容易裂口子。”
她走到墙边挂着的一幅简易土壤剖面图前,这是她带着队员们根据经验画的:“我怀疑,是土壤结构不同,导致了养分有效性的差异。试验田长期施用充分腐熟的沼渣,有机质形成了更好的团粒结构,就像给庄稼根子盖了间又透气又保肥的‘好房子’,肥料利用率高。常规田的土,结构差,就像房子漏风漏雨,施再多肥,也存不住,庄稼吃不饱。”
这个比喻很土,但异常形象。
李建国猛地一拍大腿:“土壤物理结构影响养分生物有效性!对!一定是这个原因!我们只测了化学养分总量,没考虑土壤物理性状对有效性的制约!伊拉同志,你这‘泥土的智慧’点醒我们了!”
他立刻兴奋地重新调整实验方案,增加了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稳定性等物理指标的测定。果然,后续的数据清晰地显示,试验田的土壤物理性状显着优于常规田,完美解释了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的差异。
这件事,让李建国团队对伊拉彻底刮目相看。她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实践者,更具备将实践经验提炼为科学问题、引导研究方向的能力。她的思维,能自由地在具体的田间现象和抽象的理论概念之间穿梭。
“伊拉,你有没有考虑过,将你对土壤‘脾气’的这种判断,进行量化和标准化?”李建国认真地提议,“比如,建立一套简单的、基于颜色、手感、根系状况的田间土壤快速诊断方法?这比复杂的仪器分析更适合大面积推广。”
伊拉心中一动。这正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让高深的科学,变成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工具。
与此同时,前进大队的赵永强,在伊拉的“点拨”下,回去后没有强行推行复杂的表格,而是召集了队里几个有威望的老农和识字的青年,一起商量。
“伊拉同志说得对,咱不能照搬红星那套。”赵永强把伊拉用树枝画图的法子学了过来,“咱们也画,画咱们自己能看懂的!”
他们摒弃了繁琐的文字记录,设计了一套简单的符号系统:圆圈代表正常,三角形代表需要注意,叉号代表问题需上报。工分激励也不再是固定分值,而是设立了几个关键的“观察点”和“维护点”,比如,及时发现并报告输气管微小泄漏,奖励半个工分;主动清理沉淀池杂物,视情况奖励。这些改动,简单直观,又直接与具体劳动挂钩,很快就得到了大部分社员的认可。
几天后,赵永强兴奋地跑来告诉伊拉,他们大队的沼气池运行比以前平稳多了,社员们也觉得新办法“公道”、“不磨人”。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参与制定了规则,执行起来的积极性高了很多。
“伊拉同志,你这‘骨架血肉’的说法,太管用了!”赵永强黝黑的脸上满是佩服。
伊拉笑着鼓励了他几句。她明白,这才是“模式”推广的正确方式——赋予学习者自我改造的能力。
这两件事,让伊拉对“伊拉模式”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沼气技术和生态循环,更包含了一套如何将外来知识(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管理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论,一套激发基层内生动力、尊重地方性知识的治理智慧。
她开始着手编写那份构思中的“方法论指南”和“工具箱”。这次,她不再仅仅罗列红星的成功做法,而是重点剖析每个做法背后的“为什么”,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如何“变通”。她将李研究员团队测定的数据,与自己总结的土壤“脾气”判断方法并列,告诉读者,既有科学的精确,也有经验的便捷。
她还特意把前进大队自我改造符号系统和工分办法的过程,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写了进去,标题就叫《前进大队的“圆圈叉叉”革命》。
这份还在撰写中的指南草稿,先在小范围内传阅,就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张书记看了,拍案叫绝:“好!这才是能生根发芽的东西!”李建国研究员看了,更是赞叹不已:“伊拉,你这是在搭建一座连接科学与实践的桥梁啊!这份指南的价值,绝不亚于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系统的提示音也适时响起:
【宿主对“伊拉模式”核心内涵理解深化,完成阶段性理念梳理与工具提炼。奖励:积分+5000,解锁【基层治理与推广策略模拟沙盘(初级)】。宿主可在意识空间模拟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推广“伊拉模式”可能遇到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伊拉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被推着走的“典型”,而是真正开始掌握主动权,用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塑造和传播一种更具生命力的发展理念。
然而,树大招风。就在伊拉沉浸于这种创造性的工作中时,一股不太和谐的风声,悄然从县城传来。
据说,某位领导在非正式场合提到:“红星公社那个伊拉,现在又是搞科研,又是写书,风头是不是太劲了?一个农村丫头,还是要脚踏实地,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这话几经周转,传到伊拉耳朵里时,已经变了好几个味道。
春杏气得不行:“他们就是眼红!见不得咱们好!”
伊拉沉默了片刻,轻轻放下手中的笔。她走到窗边,看着窗外在秋风中摇曳的、已经泛黄的杨树叶。
“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她轻声说,像是在对春杏说,也像是在对自己说,“我们做的事,是不是脚踏实地,田里的庄稼、池子里沼气、社员们的日子,会说话。”
她转过身,脸上没有任何沮丧,反而带着一种更加坚定的光芒:“这份指南,我们要写得更扎实,每一个案例,每一个数据,都要经得起推敲。李研究员那边的合作,也要更深入,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成果。至于风言风语……”
伊拉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却充满力量的弧度:“就当是吹过麦田的一阵风吧,有的麦子会被吹倒,但根扎得深的,只会长得更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