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北坡的木屋在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中日渐成型,但刘远洋深知,一个能遮风避雨的住所仅仅是生存的第一步。在这片危机四伏又资源丰富的雨林里,他们需要更多的智慧来改善生活、保障安全。
**索道飞渡**
坡地虽然相对安全,但周边地形复杂,尤其是通往溪流对岸一片资源丰富的果林,需要绕行很远,且途中要经过一片湿滑的巨石区。刘远洋观察了许久,选中了两棵隔岸相望的高大乔木。
他砍来最坚韧的“铁骨藤”,剥去外皮,将内芯纤维反复捶打、搓拧,制成一根足有手臂粗细、异常牢固的主缆。又在阿木(他从孟琞寨带出的少年,此刻正努力帮着固定缆绳)的帮助下,利用滑轮组(简陋的木质滑轮)和自身的重量,艰难地将主缆拉直,固定在两岸的树冠高处。
接着,他用竹子和硬木制作了一个带有滚轮的座椅,悬挂在主缆上。测试时,他深吸一口气,坐上座椅,双脚一蹬——
“嗖”地一声,他如同林间猿猴般,轻盈而迅速地滑向了彼岸!风声在耳边呼啸,原本需要小半个时辰才能绕过的路程,如今不过几十次呼吸之间!
“成功了!”对岸的阿木兴奋地挥舞着手臂。刘洛依站在坡上,看着刘远洋安然抵达,嘴角也不禁微微上扬。这条索道不仅节省了时间和体力,更在危急时刻提供了一条快速的逃生通道。
**陶器新生**
饮水与食物储存一直是个难题。之前用竹筒、葫芦盛水,不仅容量小,且易损坏。刘远洋将目光投向了溪边的黏土。
他挖掘来质地细腻、杂质少的黏土,反复摔打、揉捏,增加其韧性。没有陶轮,他就用手塑形,或用慢速旋转的木板辅助。陶坯的形状歪歪扭扭,厚薄不均,但他并不气馁。刘洛依也加入了进来,她心细手巧,竟捏出了几个颇为圆润的小碗和罐子。
阴干后,最重要的步骤是烧制。刘远洋挖了一个简易的竖窑,将陶坯小心放入,周围堆满木柴和干草。点火后,他需要持续控制火候,既要保证温度足够使陶土烧结,又不能升温过快导致开裂。
经过一天一夜的烧制和自然冷却,当刘远洋忐忑地扒开窑口的灰烬时,映入眼帘的是几个虽然颜色灰暗、表面粗糙,但敲击起来发出清脆声响的陶罐和陶碗!尽管有几个裂开了,但大部分成功了!他舀起一瓢溪水倒入罐中,滴水不漏!
“成功了!我们有自己的陶器了!”刘远洋难掩激动。有了这些陶器,他们可以更方便地储水、烹煮食物、甚至发酵酿酒,生活质量将大大提升。
**林鼠预警**
雨林的夜晚从不平静,各种声响此起彼伏,难以分辨哪些是无害的,哪些预示着危险。刘洛依提出了一个想法。
她发现了一种在营地附近活动的林鼠,体型小巧,动作敏捷,胆子极小,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异常敏感。她将一些吃剩的果核和谷物碎屑定期投放在营地外围的几个固定点。
起初,林鼠们十分警惕,只在夜深人静时才敢来取食。但几天后,它们似乎习惯了这种“供奉”,胆子渐渐大了起来,甚至在黄昏时分就敢靠近。
刘洛依告诉刘远洋和阿木,这些林鼠就是他们最天然的“哨兵”。一旦有大型野兽或不速之客靠近,林鼠们会第一时间惊惶逃窜,发出特有的尖利叫声,这便能给营地提供宝贵的预警时间。
果然,一天夜里,一阵急促的林鼠惊叫声将浅眠的刘远洋惊醒。他立刻抓起长弓,悄然观察,果然发现一只试图潜入营地偷食熏肉的豹猫。一声弓弦响,豹猫负伤逃窜,营地安然无恙。
索道、陶器、林鼠哨兵……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创造和利用,却凝聚着刘远洋和刘洛依在绝境中迸发的智慧。他们不再是被动地适应雨林,而是开始主动地利用规则,改造环境,让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得更加从容、安全。
望北坡,正从一个简单的避难所,逐渐变成一个充满生机与巧思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