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宋应星、方以智等人理解了“大气压”这一概念后,一场认知上的革命便悄然开启了。
他们为这无形无质却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取了一个极具东方哲思的名字——“天地之力”。
这个名字听起来玄奥,却标志着一种根本的转变:他们意识到,这并非虚无缥缈的“气”,而是一种可以探究、可以测量,甚至可以利用的实实在在的力。
既然是一种“力”,那么一系列关键问题便随之而来:它能否被观测?能否被量化?能否形成一个通用的标准,以便天下工匠共同遵循?
譬如,能否定义一个单位的“天地之力”?进而去衡量两个“天地之力”,十个“天地之力”?
于是,在宋应星的牵头下,一个宏大的工程启动了。
他们依据格里克的理论,制造出了能精确测量这股力量强弱的仪器——这便是最初的气压计。他们以在京师测得的、海平面高度的“天地之力”为基准,将其定为 “一力” 。
这套标准的建立,如同为整个帝国提供了一把无形的尺子。
从此,无论是边镇戍卒测量山高,还是沿海船师预测风雨,抑或是矿场工匠计算井下通风,都有了可以依循的共同语言。奥托·冯·格里克的理论,就这样从一本异邦的手稿,化为了融入大明血脉的、活生生的知识。
当然了,这玩意其实不太靠谱。
朱由检掂量着手中这件雕工繁复、龙头狰狞的黄铜仪器,眉头拧成了一个结。
虽然宋应星等人信誓旦旦地宣称此物能丈量“天地之力”,但瞧着那指针随着屋内烛火的热气便微微发颤的架势,这位来自现代的皇帝心里直犯嘀咕。
“这玩意儿的读数,怕不是得有三分靠测算,七分靠猜吧?”
他将仪器轻轻放回锦垫上,忍不住腹诽,“怎么看都更像件风水法器,而非精密的科学仪器。”
此刻的“大明一代气压计”,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它标志着帝国迈出了计量标准化的第一步,尽管这第一步,走得还有些摇摇晃晃。
您可别小瞧了这尊被陛下腹诽为“风水法器”的“天地测量仪”。
虽说在测量气压这事上它表现得像个醉汉,指针飘忽不定,但当它被请进宅院、摆在案头,用于观测风水吉凶时,却忽然变得“精准”无比。
这份精准从何而来?
自然全凭风水先生那三寸不烂之根,以及察言观色的本事。
指针微微左偏,他便抚须沉吟:“此乃紫气东来之兆”;若是猛然右摆,他便神色一凛:“恐有煞气自西而来,须以桃木镇之”。
于是,这源自欧罗巴实验室的精密科学雏形,竟在大明的市井街巷中,意外地找到了它最富戏剧性的用武之地——成为风水行当里最唬人的行头。
格里克若知晓他的大气压强理论,竟以如此方式在东方落地生根,真不知该作何表情。
至于这“天地测量器”测得准不准,全看阁下如何思量了。
毕竟老话说得好——心诚则灵。
您若舍得多打赏几两碎银子,风水先生自会妙语连珠,论证贵府宅邸颇有吉兆;
您若是出手阔绰,直接奉上一锭足色的银元宝,那先生保管会掷地有声地断言:“此间何止是吉宅?分明是钟灵毓秀、百年不遇的龙脉宝地!”
但见那罗盘指针,仿佛也通了人性,随着银钱落袋的脆响,稳稳指向了最祥瑞的方位。一时间,满室皆见紫气,四处俱是祥云。这来自西洋的奇巧机械,倒是在东方的世情百态里,悟透了它真正的“测量”之道。
您还别不信,这尊被陛下视为“不大靠谱”的“天地测量器”,倒是在另一个领域结结实实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它成了推动大明房地产开发的一柄利器。
从前那些无人问津、连鬼都嫌偏僻的城郊荒地,如今在风水先生们捧着这“西洋秘器”一番操作下,竟都被说成了暗藏玄机的风水宝地。
但见那罗盘指针悠悠一转,先生抚须长吟:“此地虽看似荒僻,实乃地气凝聚之所,更得天地之力加持,实为潜龙在渊之象!”
不过半月,原本长满荒草的坡地便被挂上了“上风上水,得天地造化”的匾额,引得城中富户竞相购置。
这黄铜仪器指针虽测不准气压,却精准地撬动了市场的风向,将一片片不毛之地点化成了众人追捧的“聚宝盆”。
当然,除了那些带着几分玄学色彩的“风水法器”,奥托·冯·格里克的手稿还催生了一件真正造福万民的实用器物——抽水泵。
这便是个实打实的好东西了。
它直击了困扰农耕文明千年的核心难题——引水灌溉。依据格里克对大气压力与真空原理的深刻阐释,宋应星等人成功设计出了利用气压差提水的机械装置。
当第一台实验性的抽水泵在京郊的农田边轰鸣作响,看着河水违背了“水往低处流”的常理,沿着管道奔腾而上,哗啦啦地涌入干涸的渠沟时,围观的农人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意味着,许多原本因水位过低而无法有效灌溉的坡地、旱田,获得了新的生机。
这项源自欧洲实验室的抽象理论,最终在东方广袤的田野间,化作了滋养稼穑、哺育万民的甘霖。
一回,朱由检没有丝毫犹豫,更不再计较成本。
“此乃国之重器,关乎社稷根本!”
他大手一挥,对工部官员下达了旨意:“着工部全力督造,倾尽所能,给朕造!从军屯开始,优先配发,务必使戍边将士粮食无忧!”
在他的构想中,这仅仅是个起点。
待军需得以保障,便要以此为核心,将这项惠民之政如涟漪般推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直至普及到万千黎庶的民耕之中。
“给朕立下章程,”
他下了最终的目标,“未来数年之内,大明疆域之内,凡有村落处,必见此泵!”
这道旨意,预示着源自异邦的智慧结晶,即将化为滋养整个大明农耕命脉的甘霖,深刻地改写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