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喃喃自语。
“日月所照,皆为大明!”
他猛地单膝跪地,声如洪钟。
“臣,徐达,恭贺主公!”
“大明万年!”
常遇春、汤和等一众将领,哪里还忍得住。
纷纷跟着跪倒在地,激动得满脸通红。
“大明万年!”
李善长和刘伯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那份震撼。
他们想过无数个国号,引经据典,寓意深远。
可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朱棡这简简单单一个“明”字,如此直击人心。
两人整理了一下衣冠,恭恭敬敬地躬身下拜。
“臣等,附议!”
“国号,大明!”
朱元璋看着眼前跪倒一片的文臣武将,听着耳边震耳欲聋的呼喊。
他仰天大笑,声音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畅快。
“好!”
“咱要让日月所照之处,都知道我大明帝国的威名!”
“大明万岁!皇帝万岁!”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大堂内的气氛瞬间被推向了顶峰。
所有人,都齐刷刷地跪了下去。
对着主位上的那个男人,发自内心地高呼。
“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站在那里,享受着众人的朝拜,目光却始终落在自己的三儿子身上。
这小子,真是咱的好儿子!
……
国号一定,建国的进程便陡然加速。
朱元璋几乎是连轴转。
拉着一干核心文臣,不眠不休地商议着新帝国的构架。
“中书省为百官之首,总领政务,设左右丞相。”
“丞相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天下庶务。”
“另设御史台,不,改名都察院,监察百官,风闻奏事!”
“地方上,废除行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
“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狱。设都指挥使司,管军务。”
一条条政令,在朱元璋和群臣的商议下,迅速地被确立下来。
一个庞大的帝国框架,以惊人的速度搭建成型。
时间飞快流逝。
洪武元年,正月四日。
应天府,紫金山。
头戴十二旒的冕冠,沉稳地走上九层高的祭天坛。
他的身后,是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一众皇子。
再之后,是李善长、徐达、刘伯温等文武百官。
所有人都神情肃穆,气氛庄严到了极点。
朱元璋站在祭坛最高处,接过司礼官递上的祭文,面向苍天,朗声诵读。
“惟我大明,膺昊天之眷命,承大统于万世……”
冗长的祭文宣读完毕,朱元璋将祭文投入火盆,火焰冲天而起。
他转身,面向山下乌压压跪倒一片的文武百官,以及更远处的万千军民。
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发出了宣告。
“朕,朱元璋,于今日告祭天地!”
“建国号,大明!”
“建元,洪武!”
“即皇帝位!”
“钦此!”
声音落下,山下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明帝国,在这一刻,正式宣告成立。
……
奉天殿。
金碧辉煌的大殿内。
这是大明帝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早朝。
龙椅之上,朱元璋看着下面这些跟随自己打江山的兄弟们。
如今一个个都换上了崭新的官服,精神抖擞。
他的心中,感慨万千。
“诸位,咱今天站在这里,建立了大明,但这只是个开始。”
朱元璋的声音在大殿中回响。
“北边的蒙元朝廷还在,天下还没有完全太平。”
“现在不是咱们可以松懈享乐的时候。”
“都给咱把精神头提起来,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臣等遵旨!”
百官齐声应诺。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目光转向了左丞相李善长。
“李善长,可有事奏报?”
李善长从队列中走出,躬身行礼。
“启禀陛下,确有一事。”
“元庭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梁王察罕帖木儿,遣使来贺。”
话音一落,整个大殿顿时一片哗然。
察罕帖木儿?
这可是如今元庭硕果仅存的名将,镇守中原,是大明北伐最强劲的对手之一。
这是什么操作?黄鼠狼给鸡拜年?
朱元璋眉头一挑,脸上露出笑容。
“哦?他派人来贺什么?还带了什么话?”
李善长神色不变,继续说道。
“使者带来了厚礼,并言,梁王愿与我大明永结秦晋之好。”
“他想将他的女儿,嫁予我大明皇子。”
联姻?
这个词一出,大殿内更加安静了。
所有人都闻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
“这察罕帖木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朱元璋靠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
李善长不急不缓地解释道。
“陛下,臣以为,这正是那察罕帖木儿的聪明之处。”
“如今元庭内部,派系林立,战乱不休。
他虽手握重兵,但他的养子王保保,对他阳奉阴违,早已心生间隙。”
“他这是想借我大明之力,来稳固他在元庭的地位,清除异己。”
“说白了,就是想拉着咱们当他的靠山。”
一直半眯着眼睛,仿佛在打瞌睡的刘伯温,此时也睁开了眼。
他走上前,对着朱元璋拱了拱手。
“陛下,臣以为,可联姻。”
“哦?伯温也这么觉得?”
朱元璋看向他。
刘伯温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
“陛下,我大明初立,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
“与察罕帖木儿联姻,至少在数年之内,可以稳住北方战线。”
“为我们争取发展时间。”
“其二,此举可分化元庭。”
“察罕帖木儿与我大明联姻,必然会遭到元庭内部势力的猜忌,让他们自乱阵脚。”
“其三,”
刘伯温顿了顿,声音压低了几分。
“我们还可以借此机会,在他身边,埋下一颗钉子。”
这话说得在场众人心头一凛。
李善长立刻附和道。
“刘大人所言极是,此乃一举三得之妙计,臣附议。”
徐达、常遇春等武将对视一眼,虽然他们更想直接打过去。
但也明白刘伯温说的是老成谋国之言。
“臣等附议!”
一时间,朝堂上的意见出奇地统一。
朱元璋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既然你们都这么说,那咱就允了这门亲事。”
他目光扫过下方站着的几个儿子。
“只是,该派哪个皇子去联姻呢?”
这个问题一出,大殿内再次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在他们三人身上来回打转。
太子是国本,自然不可能。
那么……
就在众人猜测之际。
李善长和刘伯温对视一眼,再次异口同声地开口。
“臣等,推荐晋王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