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之行后,四个孩子对“稻种”和“共赢”有了更真切的认知。回到京城,他们缠着林父在小院角落开辟了一块“迷你稻田”,从泡种、育苗到插秧,全程跟着林父动手操作,小小的身影蹲在田埂上,认真得像模像样。
有天清晨,林天出门上班时,看到大儿子思远正拿着小水壶给稻苗浇水,小眉头皱着:“爸爸,稻苗怎么还不长高呀?非洲的稻苗也会这么慢吗?”林天蹲下来,陪他一起观察稻叶:“植物生长需要时间,就像‘共赢’项目一样,要慢慢做才能看到成果。非洲的农民伯伯也会像你这样耐心照顾稻苗,等丰收了,大家才能吃饱饭。”思远似懂非懂地点头,又给稻苗多浇了些水,小声说:“那我每天都来照顾它,让它快点长大。”
林母则把孩子们的“稻田日记”整理成册,里面贴着他们拍的稻苗照片、画的生长曲线,还有歪歪扭扭写下的“希望非洲小朋友也能吃到我种的稻子”。叶紫涵和沈佳怡看到后,把日记扫描下来,发给了非洲“共赢”农业基地的伙伴,对方很快回复了一段视频——当地孩子捧着稻穗,用中文说“谢谢中国的小朋友,我们一起等丰收”。孩子们看到视频时,兴奋得围着电视拍手,小诺诺还举着自己种的稻苗说:“我们的稻子和非洲的稻子是好朋友!”
三位老爷子见状,索性发起了“祖孙共赢小课堂”,每周固定时间给孩子们讲国际时事里的“共赢”故事。叶老爷子会剪报纸上的“欧亚铁路通车”新闻,用积木搭出铁路模型,教孩子们理解“货物能快速运到各国,大家就能买到更多好东西”;沈老爷子则会播放汉文化宣传队在南美演出的视频,指着画面里的皮影戏说:“这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大家一起分享才开心。”
林天虽忙,却从不错过孩子们的“课堂成果展示”。有次思远拿着画满箭头的世界地图,给全家人讲解“稻种从中国到非洲的路线”,还说长大了要当“稻种外交官”,把更好的稻种送到全世界;念昔则用彩纸折了150只小船,每只船上写着一个“共赢”成员国的名字,说要“让友谊漂到每个国家”。林天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转头对父母说:“爸妈,你们这‘带教’比我们开会讲理论管用多了,初心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去的。”
这年秋天,小院的“迷你稻田”迎来了首次收割。四个孩子戴着小手套,拿着迷你镰刀,在林父的指导下割稻穗,虽然动作笨拙,却没人喊累。收割完后,林母用新米煮了粥,孩子们捧着小碗,吃得格外香。念安边吃边说:“原来种粮食这么辛苦,以后我再也不剩饭了。”林老爷子听了,笑得眼睛都眯了:“咱们的重孙辈,不仅懂了‘共赢’,还懂了‘珍惜’,好啊!”
年底,“全球共赢协作网络”举办“少年共赢使者”活动,林天推荐孩子们把“迷你稻田”的故事和与非洲孩子的互动视频报了上去。没想到,这个充满童真的作品竟获得了“最佳初心奖”,组委会还邀请孩子们录制视频,在全球峰会上播放。当屏幕里出现四个中国孩子捧着稻穗、说着“愿全世界都有好收成”时,台下150个成员国的代表纷纷鼓掌,A国总统还在发言中提到:“夏国的‘共赢’不仅是战略,更是刻在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心里的信念。”
林天站在会场,看着屏幕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又想起小院里的稻田、父母的教导、三位老爷子的欣慰,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共赢”从来不是靠某个人、某个团队孤军奋战,而是靠无数个家庭的初心传承,靠一代代人的信念坚守——从父母在小院里教孩子种稻,到孩子们把友谊传递到海外,这份“让世界更好”的心意,正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发芽。
新的一年到来时,小院的“迷你稻田”又播下了新的种子,孩子们在田埂上立了块小木牌,上面写着“共赢的种子,会长大”。林天看着木牌,又望向远方灯火通明的“共赢”项目指挥中心,知道自己的路还会继续走下去——带着家人的温暖,带着孩子们的期待,带着无数人的信任,在“共赢”的大道上,守护好每个小家的团圆,也守护好世界这个“大家”的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