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四个孩子逐渐到了启蒙年纪,林天父母主动提出退休,从原先的岗位上退下来,专心在家带教孙辈。林母早早把家里的书房收拾成“小课堂”,书架上摆满了图文版的《江山稻种故事》《共赢小百科》,墙上贴着孩子们画的“全球稻田”涂鸦,满满都是温馨的童趣。
每天清晨,林父都会带着四个孩子在院子里的“纪念稻田”旁晨读,教他们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会蹲下来指着稻穗讲:“这是你们爸爸当年在江山,顶着太阳一粒一粒种出来的,现在这些稻种已经种到非洲、A国,让好多小朋友都能吃饱饭。”孩子们听得认真,小儿子林诺还会伸手摸一摸稻穗,奶声奶气地问:“爷爷,我能把稻种寄给非洲的小朋友吗?”林父笑着点头:“当然能,等你再长大点,咱们就一起寄。”
林母则擅长用生活小事教孩子们“共赢”的道理。做点心时,她会让孩子们分工——大女儿念昔揉面团,二儿子思远撒芝麻,三儿子念安摆模具,小儿子诺诺递盘子,最后告诉他们:“你们看,每个人都出力,才能做出好吃的点心,这就是‘一起干、一起甜’,和爸爸在海外搞‘共赢’是一个道理。”孩子们似懂非懂,但每次分点心时,都会主动把大的分给弟弟妹妹,学着分享的模样。
周末时,叶老爷子、沈老爷子也会来凑热闹,三位老爷子凑在一起,轮流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叶老爷子讲叶紫涵在汉江做社区服务时,如何帮独居老人修水管;沈老爷子讲沈佳怡在海外办汉文化展,如何教外国小朋友剪“稻穗剪纸”;林老爷子则讲林天当年扫黑除恶时,如何帮商户追回被黑恶势力侵占的资金。孩子们听得入迷,偶尔会打断提问,小小的脑袋里装满了对“责任”与“帮助”的好奇。
林天和叶紫涵、沈佳怡下班回家,总能看到满院子的温馨场景——要么是三位老爷子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踢毽子,要么是林母在“小课堂”教孩子们写毛笔字,要么是孩子们围在婴儿车旁,给刚学会爬的双胞胎弟弟喂辅食。有次林天回来,正好看到林父在教孩子们叠纸船,船身上写着“共赢号”,林父说:“咱们把船放进河里,让它漂向远方,就像‘共赢’的理念一样,传到全世界。”
这年暑假,林天父母还带着四个孩子去了趟江山稻种基地。站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孩子们看到农民伯伯收割稻谷,兴奋地跑过去帮忙(虽然只是递递工具)。基地的工作人员给孩子们讲林天当年在这里蹲点的故事,还送了他们每人一小袋新收获的稻种。回家的路上,孩子们把稻种小心翼翼地装在口袋里,说要像宝贝一样珍藏。
晚上,林天看着孩子们在日记本上画下江山稻田的模样,忍不住对父母说:“辛苦爸妈了,把孩子们教得这么懂事。”林母笑着摆手:“我们不辛苦,看着孩子们知道珍惜粮食、懂得分享,比什么都强。你在外面搞‘共赢’,我们在家把‘小家’守好,把孩子们教好,就是对你最大的支持。”
此刻,窗外的月光洒进房间,孩子们已经睡熟,嘴角还带着甜甜的笑意。林天看着身边的家人,想着远方“共赢”项目里忙碌的伙伴,心中满是踏实。他知道,“共赢”的初心不仅要在国际舞台上坚守,更要在家庭里传承——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到孩子们的懵懂模仿,这份“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正像院子里的稻种一样,在一代代人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