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一退,天地间的威压如潮水般退去,但那场惊天动地的对峙所留下的余波,却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在三界之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息。
元始天尊返回昆仑山玉虚宫,静坐于蒲团之上,双目微闭,神识早已覆盖三界。
他清晰地看到,朝歌城上空,那头由孔宣显化的真身金凤,其威势非但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减弱,反而在青乾圣人离去后,彻底摆脱了束缚,变得更加纯粹、更加霸道。
孔宣立于朝歌摘星阁之巅,其本体——那头上古神鸟元凤之子,正舒展着遮天蔽日的金色羽翼。
每一片羽毛都仿佛由最精纯的太阳真火锻造而成,流光溢彩,神圣不可侵犯。
他引颈长鸣,这一次的凤鸣,不再是之前那般刻意为之的压制,而是发自血脉深处的宣告。
鸣声穿透云霄,化作滚滚音波,传遍大商万里江山。
所过之处,百鸟朝拜,万禽俯首,山林中的猛虎雄狮都为之战栗,江河湖海中的蛟龙鱼鳖也潜入水底,不敢与之争锋。
这便是飞禽之王的天然威仪,是刻印在血脉本源中的至高法则。
随着孔宣的持续显化,一股股肉眼可见的紫金色气运,自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涌入朝歌城。
这些气运,有的是来自大商疆域内百姓的敬畏与归附,有的是来自天下尚存忠义之心的诸侯的认同,更有甚者,是来自天地间对“正统”的天然回应。
商纣王虽然无道,但商汤六百年的基业,其国祚气运早已根深蒂固,盘根错节。
孔宣的降临,如同一剂强心针,不仅没有让这棵即将枯萎的大树倒下,反而让它回光返照,抽出了新的枝芽,开出了看似绚烂的毒花。
朝歌城中,原本因纣王暴政而弥漫的怨气与死气,竟被这磅礴的祥瑞之气冲淡了许多,市井之间,甚至开始流传“圣王出世,大商中兴”的谣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岐。岐山之上,那由元始天尊一手打造的假凤,其鸣声日渐微弱,其身形愈发虚幻。
那曾经响彻云霄、令天下诸侯心驰神往的凤鸣,如今却如同一只受伤的幼鸟在低声悲鸣,断断续续,充满了无力与不甘。
那环绕在西岐上空的祥瑞之气,也如同退潮般迅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
西岐的百姓们,起初还能每日听到凤鸣,引以为傲,但渐渐地,他们发现这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远,直到最后,只能偶尔在深夜,听到一两声若有若无的哀鸣,让人心生不安。
西岐的异变,自然逃不过昆仑山弟子的眼睛。
以云中子、赤精子、广成子等为首的阐教十二金仙,早已奉师尊之命,下山辅佐西岐。
他们驻扎在西岐,既能保护姜子牙和文王,也能作为元始天尊在人间的眼睛和耳朵。
当他们发现西岐的凤鸣日渐萎靡,而朝歌的凤鸣愈发鼎盛时,内心无不焦急万分。
他们深知,这绝非寻常的天象变化,而是背后有圣人级别的力量在博弈。
元始天尊的暂时退让,让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但他们更明白,师尊的布局绝不会就此失败。
此刻,正是考验他们这些弟子,如何将“天意”转化为“人心”的关键时刻。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阳谋”在西岐朝堂之上,悄然展开。
一日早朝,大殿之上,文武百官议事。散宜生、南宫适、辛甲等开国元老,面色凝重地奏道:“启禀主公,近日岐山凤鸣,声势渐弱,臣等夜观天象,见西方主星光芒暗淡,恐非吉兆。反观朝歌,却有祥瑞屡现,凤鸣九天,此乃天意示警,我西岐若再不顺应天命,恐将错失良机,天下人心亦将动摇!”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许多官员都感受到了凤鸣的变化,心中本就惴惴不安,此刻被散宜生点破,更是议论纷纷。
就在此时,一直静坐一旁的云中子仙师缓缓起身,他仙风道骨,声音洪亮:“诸位大人稍安。凤鸣西岐,乃是天命所归,此乃不争之事实。然则,天道玄妙,非我等凡人所能尽窥。凤鸣暂弱,非是天命转移,而是上天在考验主公的诚心与决心啊!主公以仁德治世,万民归心,此乃‘德’;然欲成天下共主,还需‘位’与‘势’。名不正则言不顺,主公如今仍为西伯侯,位卑言轻,如何号令天下诸侯,共伐无道?”
赤精子也紧接着站出,附和道:“云中子道友所言极是!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如今朝歌妖氛虽被祥瑞所掩,但纣王残暴本性未改,妲己祸乱朝纲依旧,此乃‘表里不一’,是虚假的繁荣。
我西岐才是真正的王道乐土。主公若能顺天应人,正式立周称王,则名正言顺,届时再拜帅东征,必能一呼百应,天下景从!”
这些得道仙师的话语,充满了玄妙的道理和不容置疑的权威,让在场的凡人官员们深信不疑。他们纷纷跪倒在地,齐声高呼:“请主公顺应天命,立周称王!请主公顺应天命,立周称王!”
声浪如潮,震得大殿嗡嗡作响。西伯侯姬昌端坐于王位之上,面色复杂。
他一生以仁德为本,恪守臣节,从未有过代商自立的想法。他深知“凤鸣岐山”的祥瑞,也为此感到振奋,但让他直接称王,与商室分庭抗礼,这无疑是一条充满荆棘与风险的道路。
他看着下方群情激奋的百官,看着那些仙师们充满期盼的眼神,心中天人交战。
他抬头望向殿外,天空阴沉,岐山方向再无清越的凤鸣,只有一片死寂。
他知道,西岐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做出选择的十字路口。
继续等待,可能错失良机,甚至会被朝歌的“虚假繁荣”所反噬;而顺应“天意”,称王立国,则意味着将彻底与商室决裂,开启一场无人能预料结局的战争。
最终,姬昌的目光落在了姜子牙身上。这位白发苍苍的丞相,是他最信任的臂膀,也是元始天尊派来的关键人物。姜子牙似乎感受到了他的目光,微微颔首,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鼓励。
姬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声叹息中,有无奈,有决绝,更有对未来的担当。
他缓缓站起身,声音响彻大殿:“诸位爱卿,诸位仙长,既然天意如此,民心所向,孤若再推辞,便是逆天而行,有负万民!好!孤,便顺应天命,立周称王!”
姬昌称王:周天子。
这一消息,如同一道惊雷,再次传遍天下。虽然西岐的凤鸣已经衰微,但“周王”这个名号本身,就带有巨大的号召力。
天下诸侯,对商纣王早已离心离德,如今见西伯侯终于称王,纷纷看到了新的希望,许多暗中与西岐交好的诸侯,开始秘密派遣使者,前往西岐,表示愿意归附。
称王之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确立伐商的最高军事统帅。
这一点,毫无悬念。周文王下令,在都城郊外,筑起一座高耸入云的拜将台。
台分三层,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四周插满各色旗帜,迎风招展,猎猎作响。
拜将之日,风和日丽,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肃杀之气。
周文王姬昌,身着王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亲自登台。
他手捧象征兵权的黄金大印和一把锋利无匹的宝剑,神情庄严肃穆。台下,是黑压压一片的西岐精锐,他们盔明甲亮,刀枪如林,气势如虹。
姜子牙,则身着丞相之服,手持打神鞭,一步步走上拜将台。他的步伐不快,却异常沉稳,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所有人的心尖上。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渭水垂钓了半生,等待的就是这一天。
台顶,周文王亲自为姜子牙卸去丞相官服,换上一身威风凛凛的元帅战甲。
他将黄金大印和宝剑,高高举起,然后郑重地交到姜子牙手中,声音洪亮地说道:“孤今拜丞相姜尚为扫荡成汤天保大元帅,总领天下兵马,代孤行伐罪吊民之事!自今日起,三军将士,悉听元帅调遣!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若有违抗者,斩无赦!”
姜子牙单膝跪地,双手接过印信宝剑,声音铿锵有力:“臣姜尚,领旨!谢大王信任!臣定当竭尽全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灭商纣,誓不回朝!”
“元帅千岁!千岁!千岁!”台下的数万大军,在姜子牙起身的那一刻,爆发出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声浪几乎要将整个西岐都掀翻。
拜帅礼成,姜子牙正式执掌西岐兵权。他上任的第一道命令,便是“整兵励马”。他利用西岐五年积累的雄厚国力,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改革。
他命南宫适、辛甲等大将,加紧操练步兵、车兵,改良兵器装备,打造出更多坚固的战车和锋利的戈矛。
他利用大兴水利时挖掘的运河,建立起高效的后勤运输线,确保粮草能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他更是将阐教弟子们分散到各军之中,传授士兵们一些简单的道术和阵法,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一时间,整个西岐都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军营。铁匠铺日夜不休,锤打声不绝于耳;演武场上,杀声震天,尘土飞扬;渭水之上,粮船往来如梭,井然有序。
西岐的百姓们,也被这股同仇敌忾的气氛所感染,纷纷送子参军,捐献物资,整个国家都高速运转起来,为即将到来的东进伐商,做着最后的准备。
周文王姬昌,站在宫殿的高处,俯瞰着这片生机勃勃而又杀气腾腾的土地。
他的眼中,既有对战争的忧虑,也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他知道,从他称王、拜帅的那一刻起,历史的齿轮便已无法逆转。
西岐的龙旗,即将迎着东方的风,开始它波澜壮阔的远征。
而那遥远的朝歌城,以及城中那头正在引吭高歌的金色神凤,将是他们必须跨越的第一座,也是最高的一座山峰。
一场决定华夏未来数千年命运的终极对决,已在剑拔弩张中,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