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御书房深红点晴的玄妙余韵尚未散去,徽宗赵佶便已展现出其身为帝王务实的一面。力量既得,便需化为实实在在的根基。次日清晨,他便传召石秀、石光明父子,摆驾皇家御林军校场。
校场之上,旌旗招展,甲胄森然。但今日的主角,却并非大宋禁军,而是数千名身形已渐魁梧、面容带着草原风霜痕迹的少年。他们正是数年前铁木真遴选送来大宋留学的蒙古子弟,如今已近十五岁,到了可堪任事的年纪。这些少年虽在宋地学习文化礼仪,但骨子里仍流淌着蒙古人骁勇的血脉,站得笔直,眼神中既有好奇,也有一股压抑不住的野性与锐气。
徽宗在高台上望去,对石秀笑道:“石卿家,你看这些儿郎,可还入眼?大汗当年将他们送来,一是习我华夏文化,二来,恐怕也存了将来让他们成为沟通蒙宋桥梁的心思。如今,正是时候。”
石秀肃容道:“陛下圣明。这些少年根基扎实,兼得蒙宋之长,确是良材。”
徽宗点点头,目光转向身旁的石光明:“光明,开始吧。与朕和石将军一同,为大汗,也为我大宋,择选良才。”
说罢,徽宗首先凝神,调动起昨日初得的深红真罡。虽不及石光明精纯,但那蕴含着天下胸怀与艺术灵感的独特力量,仍让他眉心的印记泛起一层淡淡的、尊贵的红晕,一股温和却涵盖四极的意念扫向台下少年。
紧接着,石秀也运转起儿子渡入的那缕深红真罡。他久经沙场,意志如铁,真罡之中便带上了一股锐利的杀伐决断之气,意念如探针,刺入少年们的精气神。
最后是石光明。他无需刻意作势,眉心的深邃之红自然流转,浩瀚、慈悲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秩序威严。他的意念最为磅礴精准,瞬间与父亲和皇帝的意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无形无质却又无比敏锐的“深红罗网”,缓缓笼罩整个校场。
台下数千蒙古少年,顿时感到一股难以言喻的压力降临。并非武力威压,而是一种仿佛源自灵魂深处的、温和却彻底的审视。他们眉心的共生之印(作为留学生,他们早已被接入网络)皆不由自主地微微发热,亮度与色泽开始产生细微的差异。
在徽宗、石秀、石光明三人的“深红视觉”中,台下景象变得截然不同。
大部分少年眉心的印记散发出或明亮或柔和的白光,代表着他们心性质朴,能与网络基本共鸣,但潜力寻常。
约有百余人印记光芒略显晦暗驳杂,显示心性或有摇摆,私欲稍重,被三人意念自动排除。
而最后剩下的约五百人,他们眉心的共生之印竟散发出一种纯净而活跃的、略带淡金光泽的光芒!这显示他们不仅心性纯良,忠诚度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无无能量网有着极高的亲和力与潜力,身体似乎也更能接纳这种能量!尤其是其中寥寥十数人,印记光芒几乎要透体而出,与石光明的深红真罡产生了微弱的呼应!
“就是他们了。”石光明轻声道。
徽宗与石秀同时收功,相视点头,眼中均有喜色。这五百人,无疑是这批留学生中最精华的存在,更是未来深红真罡的绝佳种子。
徽宗当即下旨:“擢此五百员,即刻编入光明卫新军‘瀚海营’!赐最新制式‘大有’能量护甲、能量护盾,配发高能脉冲兵器!由石秀将军亲自督导,进行强化训练,三个月后,开赴迦南,觐见铁木真大汗,充任大汗亲兵卫队!”
旨意一下,那被选中的五百少年顿时激动得满脸通红,纷纷以蒙古礼单膝跪地,用略显生硬却无比坚定的汉语吼道:“谢陛下隆恩!愿为大汗、为陛下效死!”
他们知道,回归的时刻到了。他们将以全新的面貌,带着大宋最先进的科技与力量,回到他们的大汗身边,这是何等的荣耀!
接下来的三个月,御林军校场成为了“瀚海营”的炼狱也是天堂。石秀以最高标准操练他们,不仅教授最新能量武器的使用技巧、小队战术配合,更着重锤炼他们的意志,引导他们更深层次地感应无无能量网,尝试调动那微薄却真实存在的无无真罡。
五百少年刻苦异常,进步神速。他们本就资质上佳,又兼具蒙古人的体魄韧性与在宋学习的纪律性,很快便掌握了新装备,队伍之中,甚至开始有极少数天赋异禀者,能在战斗中让能量护盾闪烁出淡淡的、属于他们自身的能量光泽。
三个月期满,一支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焕然一新的少年强军登上了前往迦南的海船。他们身着流线型的玄色能量甲胄,手持闪耀着幽蓝光芒的脉冲步枪,背负复合能量盾,眉心的朱砂印记在他们古铜色的皮肤上显得格外醒目。
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汴梁城,少年们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对未来的憧憬,以及一种身为最强战士的骄傲。他们是大汗的种子,在宋地开花,如今将带着最丰硕的果实,回归大汗的帐前。
徽宗与石秀站在码头,目送船队远去。
“陛下,此一去,迦南局势将更为稳固。大汗得此强助,想必十分欣喜。”石秀道。
徽宗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一丝深意:“此五百人,心向大汗,亦感念大宋。他们将是连接两国的钢铁纽带。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些,“他们体内种下的,是源于我大宋的深红之种。假以时日,待他们真正成长起来,这股力量将导向何方,犹未可知啊。”
帝王心术,深远如海。资助铁木真,亦是布局未来。
海船乘风破浪,载着五百深红新卫,驶向地中海的波涛与迦南的沙场。新的力量,已然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