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后的第三日清晨,顾念苏刚推开屋门,就见红裸石旁的花畦里,冒出了星星点点的新绿——几株花苗顶着嫩黄的芽尖,怯生生地从土里探出头,沾着晨露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她刚蹲下身轻触芽尖,就听见山路口传来清脆的笑声,转头望去,竟是小棠带着一群背着画板、捧着绘本的年轻人走来。
“念苏!我们是美术学院的学生,看了小棠画的春种速写,特意来山坳写生,想把芽尖冒绿的样子画进画里,也想跟着绘本学种芽!”为首的女生举着《落日吻过红裸时·冬雪与春约》番外册,封面的雪融芽生图被摩挲得有些发亮,“我们还带了自己画的‘绘本续篇草稿’,想让你看看,能不能把这些新故事加进去!”
顾念苏接过草稿本,里面画满了充满创意的画面:有芽尖顶着晨露与落日同框的场景,有年轻人围着红裸石写生的热闹,还有将绘本里的“甜霜冰球”改成“春芽甜汤”的食谱插画。她笑着把大家领到花畦旁:“你们看,种子真的发芽了,就像绘本里写的那样,雪融后的润土,总能养出最嫩的芽。”
年轻人立刻散开,有的蹲在花畦边写生,笔尖细致地勾勒着芽尖的弧度;有的跟着秦叔学松第二畦的土,边学边对照番外册里的“春种指南”,生怕动作不对碰伤种子;还有人缠着李婶,要学做“春芽甜汤”,想把绘本里的冬日甜霜换成春日的清甜。
正忙碌着,山路上又驶来一辆马车,这次是林小姐带着印刷厂的师傅赶来:“念苏!好多读者寄来‘芽生故事’,有写自己在家种绘本花种的日记,有画芽尖冒绿的插画,出版社想赶印‘春芽特辑’,把这些新内容加进去,让绘本跟着芽苗一起更新!”
师傅们迅速在院子里支起临时书桌,林小姐把读者投稿摊开:有位南方读者寄来照片,拍的是窗边花盆里从绘本里领的花种冒出的芽,配文“每天都对照绘本记录芽高,像在和山坳的花苗一起成长”;还有位老人寄来手写信,说自己照着番外册里的方法,在阳台种了花,孙子天天蹲在旁边等发芽,还画了“祖孙观芽图”。
顾念苏拿起笔,在投稿上补充山坳的近况:“红裸石旁的芽尖已冒绿,美术学院的学生正在写生,李婶的春芽甜汤已熬好,这些都要写进特辑,让读者知道,他们的期待都在山里生了根。”
傍晚,写生的年轻人把画好的作品铺在院子里,与读者投稿、山坳的实景照片摆在一起,竟像是一本摊开的“活绘本”。小棠拿着画笔,在空白的画纸上添了几笔——红裸石旁,新冒的芽尖、写生的学生、熬汤的李婶、记录故事的顾念苏,都被定格在落日的余晖里,与绘本封面的场景渐渐重合。
李婶端来刚熬好的春芽甜汤,盛在粗陶碗里,嫩绿的芽尖浮在汤面上,清甜的香气飘满院子。年轻人捧着碗,边喝边翻着番外册,有人感慨:“原来绘本里的故事是真的,连甜汤的味道都和书里写的一样暖。”
林小姐看着眼前的景象,笑着说:“‘春芽特辑’就叫《落日吻过红裸时·芽尖与新约》,封面用小棠刚画的这幅‘落日芽生图’,里面既有读者的故事,也有山坳的新景,让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自己的‘春约’。”
顾念苏捧着刚定稿的特辑小样,指尖划过纸上的芽尖插画,又望向花畦里渐渐长高的新绿,忽然明白——《落日吻过红裸时》的魔力,从来不是定格的画面,而是让书里的故事与现实的时光同频生长。雪融时的等待,芽尖冒绿的惊喜,读者与山坳的相遇,都在一页页纸间流转,变成一场没有终点的“春日之约”。
夜风渐起,吹得芽尖轻轻晃动,像是在回应远处的期待。顾念苏知道,用不了多久,“春芽特辑”会带着山坳的新讯飞向各地,更多捧着绘本的人会循着芽尖的痕迹赶来,而红裸石旁的花苗,会在落日的亲吻里继续长高,绘本里的故事,也会在一次次相遇与记录中,续写着岁岁年年的温暖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