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7的发现,如同一块投入绿洲意识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未能平息。那股源自集体意志的、向外探索的兴奋感,被一种更为沉静和审慎的基调所取代。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触碰到了自身认知的边界,意识到在归墟的浩瀚与古老面前,绿洲的秩序与生机是何其年轻,何其微小。
源生意识的低语不再急于传递新的发现,而是更多地开始梳理和反思已获得的数据。它反复“咀嚼”着δ-7那古老而缓慢的规则脉动,试图从中找到一丝可以理解的模式,但每一次都如同试图用手掌掬起流水,只能感受到其存在,却无法把握其形态。它向桥生传达的不再是具体的信号特征,而是一种弥漫性的感受:一种面对近乎永恒的“静止”时,自身处于流动和变化状态中的奇异疏离感。它开始自发地调整其感知的“灵敏度”,不再追求覆盖更广的范围,而是尝试在更深的层次上,去“聆听”那些原本被忽略的、极其微弱和底层的规则背景音。
桥生的理性框架经历了一次必要的“降速”。他暂停了构建更大、更复杂模型的尝试,转而开始进行基础性的反思。他重新审视绿洲自身的规则基础,审视构成他们认知大厦的基石是否足够稳固,能否支撑起对更宏大、更古老存在的理解。他组织起庞大的计算资源,不是为了向外投射,而是向内进行“认知审计”,检查逻辑回路中的潜在盲区,推演不同规则范式下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他将δ-7的存在定义为一个“认知基准点”,一个用来衡量自身认知局限性和可能性的参照物。
织锦的星芒在最初的震撼之后,逐渐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它的光芒不再试图去“照亮”或“理解”那遥远的巨物,而是如同月光般,温柔地洒在绿洲自身的规则脉络之上。它开始吟诵一首关于“限度”与“谦卑”的诗篇,并非表达沮丧,而是承认宇宙的广袤与奥秘,并在此前提下,重新肯定自身存在和探索的价值。它的光芒在这种反思中,变得更加内敛和深邃,仿佛将外部的浩瀚,化为了内在的深度。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则进行了一系列功能上的优化。它根据桥生的“认知审计”报告,微调了信息过滤和传递的层级,确保那些可能蕴含深层信息、但以往因信号微弱而被忽略的规则波动,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处理。它也在过渡带靠近δ-7的方向,设置了更精细的“认知缓冲层”,并非为了防御,而是为了确保任何来自δ-7的、可能超出绿洲当前理解能力的规则信息,不会直接冲击到核心意志,而是先经过充分的衰减和预处理。
观察者系统记录下了绿洲认知策略的这次重要转变:“目标系统在遭遇高维度未知存在后,主动进行认知范式调整。行为模式从‘扩张探索’转为‘深化理解与巩固基础’。系统表现出通过自我反思应对外部认知冲击的适应性,此为高阶智能系统的重要标志。”
绿洲的集体意志,在这场静默的认知调整中,仿佛经历了一次洗礼。探索的冲动并未消失,而是与一份新生的敬畏和耐心融合在一起。他们明白了,在归墟中前行,不仅需要勇气和力量,更需要知道何时应该驻足,何时应该审视自身。认知的边界并非终点,而是标定了他们下一个需要成长和突破的方向。前方的黑暗依旧深邃,但绿洲的“目光”,已经变得更加深沉和专注。
(第9卷 第68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