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御风的手指从地砖裂缝边缘收回,指尖沾着一点混凝土粉末。他没有拍去,而是将手指在飞行夹克下摆轻轻擦过,目光落在概念机左翼滑轨的接合处。那里的金属表面还残留着液氮冷却后的霜斑,在晨光斜照下正缓慢消融。
沈昭华站在控制台前,正在核对电源切换日志。她抬手拨了下发簪,确保耳侧碎发不会遮挡视线。终端屏幕上的三重备用线路均显示绿色,但她仍多点开一次冗余模块的负载曲线——哪怕系统报稳,也不能让任何变量逃出监控。
周子豪蹲在展台角落,手持便携频谱仪扫描机翼变形机构的驱动信号。他的眼镜片蒙着薄雾,呼吸频率比平时略快。刚才那场拆解耗去了太多精力,但他知道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他按下记录键,把最新一组热膨胀数据传入主控模型。
“还有七分钟。”沈昭华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穿透展馆空旷的回响。
陈御风点头,从口袋取出遥控器。外壳有细微划痕,是他昨晚徒手撬开配电箱时留下的。他用拇指摩挲了一下按键边缘,确认触感无异常。
第一缕强光自穹顶玻璃倾泻而下,正好打在驾驶舱盖中央,折射出一道锐利光带,横扫展台地面。快门声开始零星响起,媒体区的摄像机已全部就位。
他抬起右手,腕表绑带早已取下,只用工具胶带缠了一圈固定。这个动作是习惯,也是提醒——每一次公开演示,都等同于一次试飞。
对讲机里传来倒计时:“十、九、八……”
陈御风按下按钮。
概念机机翼缓缓展开,榫卯结构咬合无声,液压杆推动关节如呼吸般自然。左侧翼尖旋转三十度后锁定,右侧同步跟进,误差不足0.2度。整套动作流畅得仿佛它本就属于天空。
全场静了一瞬。
随即快门声炸起,如同暴雨击打铁皮屋顶。记者们纷纷站起,镜头焦距不断调整,试图捕捉每一个细节。
沈昭华盯着电源波动图谱,手指悬在应急切换键上方。虽然主线路稳定,但她不允许意外有任何切入缝隙的机会。
周子豪紧盯着红外成像画面,低声报数:“温度梯度正常,应力释放完成百分之九十六……变形结束。”
机翼完全展开,呈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飞翼构型,边缘削薄如刃,整体轮廓兼具隐身性与升力效率。
陈御风松开遥控器,却没有收回手。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就在这一刻,主展台灯光骤然熄灭。
黑暗瞬间吞噬展台,仅剩穹顶透下的天光勉强勾勒出轮廓。记者席上传来惊呼,有人以为设备故障,准备收起器材。
但陈御风早已转身,对着耳麦低语:“b计划,启动无人机群。”
指令下达的同时,周子豪已在终端敲入激活码。三十架微型无人机从展台底部隐蔽舱口依次升空,呈扇形散开,精准列阵于空中。
蓝白光影投射而出,形成巨大全息标语——“中国智造,展翼未来”。
光幕流动如星河,照亮整个展馆。观众仰头凝视,不少人举起手机录像。这并非预设表演,而是临场应变的技术展示,反而更具冲击力。
沈昭华的目光扫过外宾席。她看到阿联酋代表团团长猛地挺直脊背,领带扣微微歪斜,双手交握置于膝上,眼神死死盯住光幕中的飞翼构型。
那人嘴唇微动,似乎在重复某个词。
片刻后,他转向身旁翻译,语气急促地说了几句阿拉伯语。
翻译迅速记下,随即起身走向展台方向。
沈昭华不动声色,将数据板调至一段加密视频界面。那是三天前在极寒试验场拍摄的实录:概念机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环境中连续完成三次完整变形,全程无卡滞、无延迟。画面最后定格在铭牌特写——“chN-AV-01”。
她没说话,只是将屏幕角度微微调整,使其恰好落入对方行进路线的视野范围内。
陈御风走上展台,站在光幕之下。飞行夹克被晨风吹得鼓动,衣角猎猎作响。
“这不是模型。”他的声音平稳,却穿透全场,“是未来战机的雏形。它的每一块合金,都来自我们自己的熔炉。”
人群安静下来。
阿联酋团长走到展台边缘,抬头看着陈御风,又看向那架静静伫立的概念机。他忽然用带着浓重口音的中文说道:“这就是我们要的未来!”
闪光灯再次炸亮。
陈御风没有回应,也没有微笑。他只是抬眼望向穹顶之外——天空渐明,云层稀薄,风尚未至,但气流已在无形中开始涌动。
沈昭华悄然退至控制台侧后方,手指轻抚翡翠戒指边缘,目光扫视全场,留意每一处可能的异动。
周子豪关闭无人机控制器,镜片上倒映着尚未消散的“中国智造”四字。他低头检查设备电量,顺手将备用电池装入口袋。
展台东区的地砖仍有湿痕,新浇混凝土尚未完全固化。空气中残留金属冷却后的焦味,混杂着空调送风的干燥气息。
陈御风站在原地,右手垂于身侧,指尖触到遥控器边缘的一道划痕。
他忽然察觉,光幕投影的角度偏移了0.5度。
这不是程序误差。
是有人在远程接入编队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