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持的第五天,魏若来收到了李察明通过中间人传来的最后通牒:三天内给出“确切消息”,否则渣打银行将正式启动对瑞昌贸易的反洗钱调查,并通报相关监管机构。
这意味着,不仅资金无法收回,整个瑞昌贸易乃至背后更隐秘的通道都可能暴露。
魏若来站在书房窗前,夜色深沉。他指尖夹着烟,却没有吸,任由烟灰缓缓累积。
顾魏推门进来,看到他僵直的背影,将一杯热牛奶放在书桌上。“有进展吗?”
魏若来转过身,掐灭烟头,眉宇间是化不开的凝重。“李察明下了最后通牒。”
顾魏走到他面前,没有追问细节,只是拿起牛奶递给他。“先喝点东西。”
魏若来接过杯子,温热的触感从掌心蔓延。他看着顾魏平静的脸,忽然问:“清悦,如果……我是说如果,我用了些非常规的手段,你会怎么想?”
顾魏抬眼看他,目光清亮:“你指什么?”
“李察明有个儿子,在圣约翰大学读书。”魏若来的声音很低,“他儿子……有些不太好的嗜好。”
顾魏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他沉默片刻,才开口:“你想用这个威胁他?”
“这是最快的方法。”
“然后呢?”顾魏直视着他的眼睛,“让他屈服一次,然后留下更大的隐患?让他成为埋在你身边更深的钉子?”
魏若来抿紧嘴唇。他何尝不知道其中的风险。但时间不等人。
“前线等不起。”他声音干涩。
“我知道。”顾魏握住他拿着杯子的手,力道坚定,“但一定有别的办法。魏若来,你不是这种人。”
你不是这种人。简单的五个字,像一记重锤,敲在魏若来心上。他想起自己投身金融战的初衷,不是为了不择手段地赢,而是为了守护一些东西。如果连底线都丢了,那和汉斯·穆勒之流又有何区别?
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底已恢复清明。“你说得对。”
他将牛奶一饮而尽,放下杯子,走到书桌前拿起电话。“阿文,进来。”
阿文很快推门而入。
“两件事。”魏若来语气果决,“第一,查李察明在渣打银行内部的所有人际关系,特别是他和总行风控部门有没有过节。第二,准备瑞昌贸易过去三年所有的合法进出口记录和完税证明,越详细越好。”
阿文愣了一下,立刻应道:“是!”
顾魏站在一旁,看着魏若来重新变得锐利的侧脸,微微松了口气。
接下来的两天,魏若来几乎不眠不休。他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资源,仔细梳理李察明的背景和渣打银行内部的权力结构。阿文带回的消息印证了他的猜测:李察明与总行新上任的风控主管理念不合,一直在争夺上海分行的实际控制权。这次对瑞昌贸易的过度反应,很可能是李察明想借机展现自己的“风控力度”,向总行表功。
与此同时,顾魏在医院也顶住了压力。王调查员虽然步步紧逼,但在顾魏严谨的病历记录和专业的解释面前,始终找不到实质性的把柄。反倒是顾魏不经意间向院长透露,王调查员在审计过程中多次试图打探其他几位与政府要员关系密切的病人的用药情况,引起了院长的警惕。
第三天上午,魏若来亲自去了渣打银行。他没有去李察明的办公室,而是直接要求会见那位新上任的英籍风控主管,汤姆森先生。
在汤姆森简洁现代的办公室里,魏若来将厚厚一叠文件放在桌上。
“汤姆森先生,这是瑞昌贸易近三年所有的合法经营记录和完税证明。这家公司一直守法经营,为上海贡献了大量税收和就业。”魏若来语气从容,“关于那笔被冻结的款项,合同备案确实存在瑕疵,我们愿意接受罚款并补正材料。但‘反洗钱’的调查,恕我直言,证据不足,如果强行启动,恐怕会影响渣打银行在华南商圈的声音。”
汤姆森翻阅着文件,面色严肃。他当然知道李察明和魏若来之间的龃龉。
魏若来趁热打铁,身体微微前倾,压低声音:“我理解银行风控的重要性。但风控的目的是防范真正的风险,而不是成为内部权力斗争的工具。如果因为一些莫须有的怀疑,就损害合法客户的利益,传出去……恐怕对汤姆森先生您刚建立的专业声誉也不利。”
这话戳中了汤姆森的要害。他放下文件,看着魏若来:“魏先生,你的意思是?”
“按规矩办事。”魏若来直视着他,“该罚款罚款,该补材料补材料。但反洗钱调查,必须撤销。这是对客户负责,也是对渣打银行声誉负责。”
汤姆森沉吟片刻,终于点头:“好吧。我会重新评估这件事。”
当天下午,冻结令解除。资金虽然被扣了一笔不小的“操作不规范”罚款,但总算顺利流转出去。
魏若来回到公寓时,天已经黑了。顾魏正坐在客厅里,听到开门声,抬起头。
四目相对,魏若来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轻轻点了点头。
顾魏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唇角微扬。
没有过多的言语,顾魏起身去厨房热饭菜。魏若来脱下外套,走到餐桌前坐下,看着顾魏在厨房忙碌的背影,心头被一种温热的充实感填满。
他选择了艰难但正确的路,而这个人,一直在他身边。
“医院那边怎么样?”吃饭时,魏若来问。
“王调查员今天下午撤了。”顾魏给他夹了一筷子菜,“院长好像对他有些不满,说他工作方式有问题。”
魏若来冷哼一声:“跳梁小丑而已。”
这一次的危机,看似暂时渡过。但他们都知道,背后的黑手不会轻易罢休。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顾魏问。
“七叔的渠道不能再用,风险太高。”魏若来放下筷子,“我准备启用‘青石资本’。”
顾魏动作一顿。青石资本是魏若来早年留学归来时,用化名在香港注册的一家离岸投资公司,背景极其干净,从未启用过。这是他的最后一张底牌。
“需要我做什么?”
魏若来看着他:“青石资本需要一个明面上的,与医疗产业相关的投资理由。你之前提过,想引进德国那套最新的消毒设备?”
顾魏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图:“我可以准备一份详细的引进方案和预算报告。以医院更新设备的名义申请外汇,合情合理。”
“好。”魏若来握住他的手,“这次,我们走明路。”
夜色渐深,书房里的灯又亮了起来。这一次,不再是孤军奋战。两人并肩坐在书桌前,一个起草医疗设备引进方案,一个规划青石资本的资金路径。
窗外的上海依旧危机四伏,但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信念与智慧交织,正悄然铺就一条更隐蔽也更坚实的通道。
破局之后,是新的开始。而他们,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