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团圆饭余味尚在,社区小院的年味正浓,可小安和街坊们心里都惦记着开春给山里送新菜苗的事,得赶在年前把育苗工作安排妥当。
清晨,李大爷扛着铁锹来到小院,在菜地里圈出一块育苗区:“开春种番茄、黄瓜得提前育苗,现在翻土晒晒,把土里的寒气驱散,菜苗才好扎根。”王奶奶提着一篮去年留存的种子赶来,一边仔细挑拣一边说:“这些都是咱自己留的老品种,结的果子味道正,山里的孩子肯定喜欢。”
写字楼的员工们听闻要育苗,周末纷纷赶来助力。小张和几个年轻人跟着李大爷翻土,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淌,却干劲十足:“去年认养的白菜吃着特别香,今年咱得种出更优质的菜苗,让山里的小伙伴也尝尝鲜!”行政主管还特意联系了农业站,拉来几袋营养土:“给菜苗用点好土,长得壮实,成活率也能提高。”
张医生也没闲着,他查阅了山里开春的气候资料,给大家列了份“育苗时间表”:“番茄苗正月底种,黄瓜苗二月初播,得错开时间,不然赶不上山里的种植期。”他还在育苗区旁立了块小黑板,每天更新育苗注意事项,像“白天晒太阳,晚上盖薄膜”“浇水要浇透,别让土板结”这类要点,都写得清清楚楚。
育苗的日子里,小院每天都热闹非凡。街坊们轮流来照看菜苗,写字楼的员工午休时也会跑过来,隔着玻璃关注育苗盘里芽尖的生长。小安则每天给苏晴发育苗进度的照片,照片里,嫩绿的芽尖从土里钻出来,叶片一天天舒展,看得孩子们满心期待。
正月底,第一批番茄苗长出了两片子叶,绿油油的像小巴掌。小安和大家一起把苗分到育苗盆里,王奶奶给每个盆里撒了把自己炒的草木灰:“这是‘壮苗肥’,能让苗长得更结实。”小陈在每个育苗盆上贴了标签,标注着认养人的名字:“等寄到山里,让孩子们知道是谁种的苗。”
看着育苗区里一排排整齐的菜苗,小安想起去年寒冬里的保温棚,想起跨越山海的白菜饺子。她知道,这些承载着希望的菜苗,即将开启新一年的旅程,而“都市归田园,我种的菜能救命”的故事,也会随着这一抹新绿,在春天里继续书写温暖的篇章。
二月初,黄瓜苗也顺利破土,育苗区里一片生机勃勃。小安和街坊们开始筹备送苗事宜,李大爷特意编了几十根竹制育苗筐,“竹筐透气,菜苗路上不容易闷坏,到了山里还能当种植筐用”;王奶奶把自己熬的草木灰水装成小瓶,贴上“浇苗专用”的标签;张医生整理出厚厚一叠“春季种植指南”,详细写着番茄、黄瓜的移栽时间和防虫技巧。
写字楼的员工们也送来惊喜——他们凑钱买了批带滑轮的种植箱,“山里地块不平,带轮子的箱子方便挪动,孩子们浇水、晒太阳都省事”。小张还在每个种植箱上刻了字,一边是城里认养人的名字,一边是山里孩子的名字,“这样菜苗就像带着‘结对符’,把两边的心意连得更紧”。
送苗那天,社区小院和写字楼的人都来送行。货车后备箱里,育苗筐整齐码放着,种植箱裹着防水布,最上层放着孩子们画的“菜苗成长图”。小安握着林薇发来的视频电话,对着镜头说:“苗都养得壮实,等移栽好了,咱们再开场‘云栽苗会’。”
三天后,苗顺利送到山里。苏晴的视频里,孩子们围着育苗筐欢呼,小宇抱着贴有自己名字的种植箱,小心翼翼地把番茄苗移栽进去,还按照张医生的指南,在根部埋了把草木灰。“小安姐,我会好好照顾它,等结果了,第一个寄给你!”
小安把移栽视频转发到各个种植群,群里瞬间热闹起来。李大爷留言:“苗栽得规范,后续浇水别太勤”;小张则跟小宇约好,每天视频查看菜苗长势。看着屏幕里嫩绿的菜苗在山风中舒展叶片,小安忽然觉得,这跨越山海的菜苗,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都市归田园,我种的菜能救命”,救的是快节奏生活里的浮躁,是陌生人之间的疏离,更是让每一颗向往田园的心,都能在守护与期盼中,收获最质朴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