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走出了县衙后堂。
当他再次站到那条通往城门的大道上时,阳光正好,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道旁,自发为他送行的百姓们没有散去,他们只是静静地站着,成百上千双眼睛汇聚在他的身上,沉默无言。
那沉默,比任何喧嚣的挽留,都更加沉重。
林凡的脚步,在城门洞前停了下来。
他转过身,面向着这些质朴的乡亲。
他看见了王铁柱那张写满坚毅的脸,看见了钱德发眼中的精明与敬服,看见了那些匠人粗糙却有力的手,看见了农夫们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
最后,他的视线,落在了那个送他槐树叶的小女孩身上。
女孩就站在人群的最前面,攥着她娘的衣角,一双清澈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他,里面有不舍,更有方才被他点燃的,一种名为希望的光。
那片槐树叶,此刻正在他的怀中,贴着他的心口,温热一片。
他忽然觉得,王丞哲的叮嘱,那枚冰凉的棋子,都只是术。
而眼前这些人,这片土地,才是他的道。
道,不可不言。
“烦请军爷,借笔墨一用。”
林凡对着城门口站岗的一名衙役,微微拱手。
那衙役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整个人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哪里敢怠慢,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进城门旁的岗亭,片刻之后,便与另一名同伴,抬出了一张破旧却干净的案桌。
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人群骚动起来,他们不知道林凡要做什么,但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将目光聚焦在那张小小的案桌上。
林凡走到案前,挽起袖子,亲自拿起墨锭,在砚台里缓缓研磨。
他的动作不快,沉稳而又专注。
四周静得只能听见墨锭与砚台摩擦时,那细微的沙沙声。
空气中,渐渐弥漫开一股清冽的墨香,混杂着泥土与阳光的味道,形成了一种奇异而又庄严的氛围。
王丞哲不知何时,也走出了县衙,远远地站在台阶上,看着这一幕。
他的心,没来由地提了起来。
他不知道林凡要做什么,但他有一种预感,这个少年,又要做出什么惊人之举。
墨,研好了。
林凡提起一支狼毫笔,饱蘸墨汁,笔尖在砚台边缘轻轻一舔,滤去多余的墨。
他抬起手腕,悬于白纸之上,却迟迟没有落下。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眼前的万千面孔,扫过这青阳县的天,青阳县的地。
在王家村改良新犁的炉火,在格物学院朗朗的读书声,在赵家庄园冲天的火光,在万民跪拜高呼“青天”的呐喊……
一幕一幕,都化作了胸中的万千丘壑。
终于,他动了。
笔尖落下,如龙蛇游走,铁画银钩。
众人只看见他手腕翻飞,一个个黑色的墨字,便跃然纸上。
那字,不似翰林大家的工整,也不似书法名家的飘逸,却自有一股顶天立地的风骨,一股发自肺腑的真诚。
短短片刻,一首小诗,一气呵成。
林凡放下笔,拿起那张墨迹未干的纸,转身,高高举起,面向所有的百姓。
他的声音,清朗而又温和,随着文胆星海中的浩然正气,传遍了长街的每一个角落。
“赠别青阳父老。”
他念出了题目,然后,一字一句,清晰地吟诵起来。
“耕读二字刻心头,”
“一犁一册解民忧。”
话音刚落,王铁柱和他身后的匠人们,胸膛便猛地一挺。
是啊,耕田读书,新犁书册,这不正是他们如今正在做的事情吗?林凡把他们这些下九流的活计,写进了诗里!
“此去非为功名计,”
“要为青阳立潮头!”
最后一句念出,掷地有声!
整条长街,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
“好!”
王丞哲在远处,猛地一拍大腿,那张素来沉稳的脸上,满是激动。
好一个“此去非为功名计,要为青阳立潮头”!
这哪里是诗?
这分明就是一篇宣言!是他林凡对所有人的承诺,是他此去省城的目的!
他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而是为了他身后的青阳县,去那风云际会的省城,站到浪潮的最顶端!
百姓们或许不懂什么平仄格律,但他们听得懂这诗里的每一句话。
他们心中的最后一丝不安与惶恐,在这一刻,被这首诗,彻底击得粉碎。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与期盼。
“林青天……”
王铁柱看着那张薄薄的宣纸,虎目含泪,这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泣不成声。
林凡走到他的面前,将那张还带着墨香的诗稿,郑重地交到了他的手里。
“王大哥,这首诗,交给你。”
“把它刻在格物学院的门口,让每一个青阳县的孩子,都知道我们为何读书,为何劳作。”
“它,才是我们‘耕读’二字,真正的印!”
王铁柱伸出那双满是老茧和铁屑的手,用一种近乎朝圣的姿态,小心翼翼地接过了那张纸。
他感觉自己接过的,不是一张纸,而是整个青阳县的未来。
“林案首……俺……俺一定……一定把它刻好!”
他哽咽着,对着林凡,重重地点头。
林凡笑了笑,不再多言。
他最后看了一眼这片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土地,看了一眼这些将他奉若神明的人们。
而后,他转过身,毅然决然地,走进了城门洞。
这一次,再没有人挽留。
“恭送林青天!”
“恭送林青天!!”
山呼海啸般的送别声,在城墙内外响起。
人群中,有人自发地,开始一遍又一遍地,高声念诵着那首诗。
“耕读二字刻心头,一犁一册解民忧……”
“此去非为功名计,要为青阳立潮头!”
那声音,汇成了一股洪流,化作了一首战歌,久久回荡在青阳县的上空,为他送行。
……
官道上,一辆不起眼的马车,正缓缓向着省城的方向驶去。
车厢里,一名衣着体面的中年商人,正拿着一张刚刚花高价从别人手里抄录来的诗稿,反复地看着。
他本是路过青阳县,却恰好被堵在城内,亲眼目睹了那万民送别的震撼一幕。
“耕读二字刻心头,一犁一册解民忧……”
商人喃喃地念着,越念,他眼中的光芒就越亮。
他走南闯北,见过的官员、名士不知凡几,可从未见过哪个人,能得百姓如此拥戴,也从未见过哪首诗,能写得如此直白,又如此震撼人心。
“好诗!好志向!”
商人将诗稿小心地折好,贴身放入怀中。
他掀开车帘,回头望了一眼那已经变得模糊的青阳县城郭,心中波澜起伏。
“一个能写出这种诗,做出这等事业的少年‘青天’……”
“这省城,怕是要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