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的荣光与庆典的喧嚣逐渐沉淀,帝国的车轮重新回归到日常的运转与更深远的谋划之中。萧承烨与林晚夕并未沉溺于胜利的喜悦,他们深知,一场大战之后,除了封赏,更需要的是抚平创伤、稳固根基、开创未来。
林晚夕提出的“整合蛊医之术”的构想,得到了萧承烨毫无保留的支持。然而,此事关乎医学正道乃至民间观感,绝非一纸诏书便可轻易推行。数千年来,“蛊”之一字,在世人心中多与“妖邪”、“害人”、“阴毒”等字眼挂钩,即便在北境战场上,林晚夕以净雪蛊力挽狂澜的事迹已广为流传,但要将其引入正统医道,惠及寻常百姓,依然面临着巨大的阻力与质疑。
第一步,便在太医院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林晚夕在萧承烨的陪同下,于太医院正厅提出设立“蛊医科”,系统研究以蛊虫特性克制疑难杂症、治疗顽疾旧伤的想法时,在场绝大多数太医,包括几位须发皆白的院判,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甚至抵触的神色。
“皇后娘娘仁心,老臣感佩。然……蛊术终究是旁门左道,阴诡难测,岂可登这大雅之堂,用以医治万民?若稍有差池,恐酿成大祸啊!”一位资历极老的院判率先出列,言辞恳切却态度坚决。
“是啊娘娘,医术之道,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蛊虫入体,岂非引邪入室?这与医道本源相悖啊!” “民间谈蛊色变,若朝廷公然推行此术,恐引起百姓恐慌,非但不能惠民,反生祸乱!”
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大多源于固有的偏见与对未知的恐惧。他们承认皇后娘娘的功绩与净雪蛊的神异,但却认为那只是个例,无法推广,更不可效仿。
林晚夕早已预料到这番情景。她并未动怒,神色平静而从容,待众人声音稍歇,才缓缓开口,声音清越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诸位所言,本宫明白。以往蛊术多为奸人所用,行害人之实,以致污名加身,此乃事实,本宫亦深受其害。”
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众人:“然,刀可杀人,亦可救人;药能治病,过量亦能夺命。器物本无正邪,在乎用之者心。蛊虫亦是一种生灵,有其独特习性,若能明晰其性,善加引导,何以不能化害为利?净雪蛊能净化万毒,此为诸君亲眼所见。本宫在北境,亦见军中亦有能人,饲养一种‘凝血蛊’,可极速闭合伤口,于救治重伤士卒有奇效。此岂非蛊术有益之明证?”
她顿了顿,语气更加凝重:“北境一战,我军将士多有中奇毒、负异伤者,寻常药石难解,痛苦终身。天下之大,疑难杂症何其之多,每年又有多少百姓因无法可医而含恨而终?既然现有医道有其力所不及之处,为何不能探索新路,博采众长?固步自封,岂是医者所为?岂是朝廷应为?”
一番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既承认了历史问题,又指出了现实需求,更点明了医者应有的开拓精神。让不少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太医陷入了沉思。
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太医令孙仲景,缓步出列。他先是向帝后深深一揖,然后转向同僚,声音沉稳而有力:“老臣以为,皇后娘娘所言,乃金玉良言,更是高瞻远瞩之举。”
众人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太医令身上。
孙仲景继续道:“医道无止境。老祖宗传下的典籍固然宝贵,然若只因古书上未有记载,便对新生事物一味排斥,岂非成了抱残守缺?老夫曾与娘娘探讨医术,深知娘娘于医道一途见解精深,更兼怀有济世仁心。净雪蛊之效,乃老夫亲眼所见,神乎其技,非任何药石所能及。既然有此等利国利民之可能,我等医者,为何不能放下成见,谨慎探究,去芜存菁,将其纳入正道?”
他看向那位最先反对的老院判,语重心长:“王院判担忧差池,此心可鉴。正因如此,才更需由朝廷主导,由太医院这等权威之所进行严格规范的研究与应用,制定严苛规程,而非任其流于民间,被宵小利用。如此,方能趋利避害,真正造福于民。”
孙仲景的发言,极大地动摇了太医院的反对声音。他的威望与人品,让众人不得不认真考虑其话语的分量。
萧承烨见时机成熟,终于开口,一锤定音:“皇后与孙爱卿所言,甚合朕意。蛊医之术,利国利民,势在必行。然诸卿顾虑,亦不为错。故此,朕决定——”
他目光威严地扫视全场:“即日起,于太医院下增设‘蛊医科’,由皇后林晚夕亲自掌管指导,太医令孙仲景兼任首任蛊医科院令,统筹具体事务。蛊医科首要之务,乃深入研究蛊虫特性,筛选、培育可用于医疗之蛊种,制定极其严格的操作规范与心性考核标准。所有蛊医药方、疗法,需经反复验证、层层审批,方可小范围试用,再逐步推广。”
“朕会下旨天下,阐明蛊医科乃为惠民所设,专攻疑难杂症,并严令禁止任何未经许可的私炼蛊、用蛊行为,违者以重罪论处!同时,着吏部与太医院联合,在全国范围内,选拔通晓药性、心性纯良、胆大心细之医者或学徒,经严格审查后,入蛊医科学习深造。所需一切资源,由内帑与户部协同支应。”
皇帝旨意已下,思虑周详,既表明了决心,也考虑到了风险管控,更赋予了其绝对的权威与资源。太医院众太医再无异议,纷纷躬身领旨:“臣等遵旨!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娘娘与孙院令,办好蛊医科!”
至此,阻力化为动力。
在萧承烨的鼎力支持和林晚夕的亲自指导下,蛊医科迅速筹建起来。孙仲景老当益壮,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本就医术精湛,对万物药性理解极深,如今接触蛊术这一全新领域,竟迸发出惊人的学习与研究能力,成为林晚夕最得力的助手。
他们从整理、研究林晚夕所知的蛊术秘籍开始(去除了所有害人邪法),结合大量医学典籍,首先专注于那些特性温和、效用明确的蛊虫。例如那“凝血蛊”,被成功分离培育,用于外伤急救,效果显着;又发现一种“清肠蛊”,能温和清除肠道淤积与寄生虫,对某些疑难腹疾有奇效;还有一种“安神蛊”,其分泌的气息能助人宁神安眠,用于治疗癫狂、失眠之症。
每一步都走得极其谨慎,记录详实,反复验证。林晚夕更是凭借对蛊虫的深刻理解和净雪蛊的感应能力,确保所有用于医疗的蛊虫都经过净化筛选,无害且可控。
同时,关于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制度也严格建立起来。心性考核被列为第一要务,任何心术不正、急功近利者,皆被拒之门外。
渐渐的,蛊医科治愈数例疑难杂症的消息开始谨慎地传出,虽然未曾大肆宣扬,但已在朝野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好奇。人们对蛊术的恐惧开始逐渐被神奇疗效的惊叹所取代,“蛊医”一词,开始悄然褪去“妖邪”的外衣,向着“奇术”、“绝技”的方向转变。
这项由帝后推动的“新惠民医政”中的重要一环,终于稳稳地扎下了根,虽然前路依旧漫长,但无疑已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为大凉的医学发展和百姓福祉,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然而,就在京都的蛊医科渐入佳境之时,数道来自北境的加急奏报,被送入了宫中。奏报中提及,北境部分曾被葬龙蛊死气波及的区域,出现了土地凋敝、水源异变、百姓莫名染病的情况,恐有疫情发生之风险,当地官员束手无策,恳请朝廷速派援手。
萧承烨览奏,眉头微蹙,将奏报递给了身旁正在翻阅蛊医科卷宗的林晚夕。
林晚夕看完,面色凝重起来:“陛下,此乃寒毒死气残留,污染地脉水源所致。寻常医药恐难见效,需尽快处理,否则遗祸无穷。”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已有决断。
北境的疮痍,亟待抚平。新的使命,已然降临。
---
(第一百八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