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恕皱眉:“为什么?”
俾斯麦语气淡然:“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隐形富豪,他们不愿意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尤其是一二战以后,不少老家族都学会了规避风险。”
“要隐藏财富,对他们来说轻而易举。”
王忠恕眉头紧锁:“东大可没有这种隐藏世家。进入新时代后,真正称得上大家族的也就寥寥几家。”
“祁同伟肯定不在其中。”
俾斯麦神情认真:“正因如此,祁才更值得尊重。”
王忠恕愣住了,皱着眉问:“冯先生,您的意思是……祁主任其实很有钱?他到底有多少?”
俾斯麦反问:“三千亿美金,算不算有钱?”
什么?!
王忠恕几乎瞪出了眼珠子!
他急促地喘着气:“这……这不可能!”
俾斯麦笑着反问:“有什么不可能的?”
王忠恕惊叫道:“去年东大的Gdp都没到三千亿美金……祁同伟的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难不成他是出去抢劫了?”
别惊讶,事实就是如此,东大当时确实还不富裕,准确地说,Gdp大概是不到一万六千亿银元。
外汇储备更是可怜,还不到一百亿美金!
当然,这也和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有关,毕竟列强虎视眈眈,从未真正放松过对东大的打压。
俾斯麦这才向王忠恕透露了真相:“不久前,邻国冈本经济陷入严重低迷,正赶上阿美对冈本出手。”
“有个高手,藏在阿美背后,趁机狠狠从冈本身上捞了一笔。”
“这一下就卷走了三千多亿美金。”
“而原本该由阿美收割的成果,却被人半路截胡了。”
“阿美因此大为光火。”
“通过银行系统的追踪,他们最终锁定了幕后操盘手的所在地——东大!”
王忠恕一听,眼睛都瞪圆了!
“如果这是国家层面的行动,我也就不会来了。东大的经济实力虽弱,但军事力量不容小觑,不是可以随意招惹的对象。”
“但我们进一步调查后发现,真正操盘的人是祁!”
王忠恕连忙摆手:“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俾斯麦拿出依据:“听说东大最近要大规模搞基建?”
王忠恕点头:“对,是有这事。”
俾斯麦接着问:“听说要为此投入两万亿?”
王忠恕再次确认:“没错。”
俾斯麦轻轻一拍手:“那问题来了,既没有发国债,也没有对外借贷,怎么突然就砸进去远远超过全国Gdp总额的资金?你不觉得奇怪吗?”
嗯?!
王忠恕一时语塞。
是啊!
这笔钱到底从哪儿来的?
难道……
俾斯麦神色一正:“你不用多猜了,祁就是那个重创冈本的人。你根本不知道他在我们这些人当中有多高的地位。”
“快安排行程,按东大的风俗,准备厚礼。”
“我想再见祁一面。”
东大最富有的人。
也许,是世界上最有财富的个人!
这个人居然是祁同伟?
可能吗?
王忠恕心中充满疑惑。
然而,当两人乘车抵达示范区时,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发生了——
一向神情严肃的俾斯麦,脸上竟然露出灿烂的笑容。
王忠恕敢拍胸脯保证,他从没见过俾斯麦笑得这么开心。
虽然俾斯麦个子不矮,但祁同伟也高大挺拔。
再加上俾斯麦微微低头致意,两者站在一起,气场的差距一下就显现出来了。
“笑容不是无偿的,关键看是为谁而笑。”
“汉斯人也会低头,只是以前没遇到值得低头的人。”
王忠恕顿时明白了。
他感到极度震惊。
祁同伟随和地与俾斯麦握手:“又见面了,俾斯麦先生。”
俾斯麦恭敬地回应:“这是我的荣幸。”
祁同伟带着他们参观了二王村。
俾斯麦看着眼前景象,满脸不可思议:“祁,这村子是去年才开始建的?”
祁同伟点点头:“是的,我办厂赚了点钱,就想着把二王村,也就是你们说的社区,重新建设一下。”
“也就一般吧。”
俾斯麦甚至有些失态地敲了敲小楼的外墙,惊讶地说:“全是石头盖的?”
祁同伟点头解释:“是的,木结构在我们这边的气候下很难长久使用。”
“潮湿容易发霉。”
“到时候维护起来也很麻烦。”
“而且容易引发火灾。”
“除非是大型建筑,否则这种材料用在普通民居上会显得档次不够。”
“东大的建筑理念跟汉斯可能不太一样吧?”
俾斯麦摇头:“汉斯农村地区多数用的是木石混合结构。不是我们偏爱,而是出于成本考虑。”
“预制木结构更易施工。”
他打量着眼前整齐划一的小楼,忍不住问:“你们真的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建成?”
王忠恕插话道:“没错。”
“我上次来的时候,导游还很惊讶,说去年这个时候这里的房子还都是茅草顶,转眼就变成了两层楼房。”
“祁主任的建设速度令人惊叹。”
祁同伟笑了笑:“我没直接参与建设,动手的是我们镇和整个示范区的施工队。”
“东大人一旦动起来,效率很少有国家能比得上。”
俾斯麦苦笑:“我承认这一点。这种规模的村落,要是我们来建,至少也得花上十年时间。”
“你们居然用一年就完成了。”
“真是了不起啊!”
王忠恕有些吃惊:“十年?”
俾斯麦摊了摊手:“也许十年都不止。”
“如果用预制的木结构建造,时间会短一些,不过也不会节省太多。”
“打个折,至少还得五年。”
“毕竟,这里房子实在太多了。”
祁同伟却摇头道:“也不算多,八百来栋吧。”
俾斯麦沉默了一会儿,叹道:“东大的人口真是多啊。”
“八百栋……在我们那边,已经算是一个中等城市了。”
王忠恕听了这话,一时无言。
怎么汉斯的发展状况和他预想的不太一样呢?
俾斯麦一路走来,对这个村庄的各种设施赞不绝口。
尤其是看到幼儿园、养老院、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还有医院后,更是连连称奇。
他以私人名义给示范区捐了十万。
祁同伟略感意外地看了他一眼。
汉斯人可不习惯随便捐款。
这明显是在示好。
“汉斯之所以能强盛,靠的是教育。当年先祖辅佐大帝复兴汉斯,也是从教育开始的。”
祁同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对历史略懂一二,正好写了一本初稿,想请您指点一下。”
俾斯麦赶紧恭维:“您太谦虚了,《明朝》系列已出版四本,已经在东大掀起了一股读史热潮,您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专家。”
“不过,您怎么会研究起我们西方的历史来了?”
祁同伟笑了笑:“你要是待在东大久一些,就会明白我们的传统。”
“东大一直重视以史为鉴。”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人类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幸运的是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更幸运的是,其中三千多年是有明确记载的信史。”
“东大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基本都完整保留了下来。”
“通过这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今天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在过去某个时空其实早已发生过,只是人物和环境有所不同罢了。”
“举个例子。”
“欧罗巴大陆的三个强国,原本都出自古法兰克王国,而汉斯的老对手盎格鲁,在古代其实是远亲。”
“血缘上非常接近的远亲。”
“这种三国争霸的局面,在东大的某个历史阶段也很相似。”
“只不过,你们没有统一的文化基因。否则,如果欧罗巴能团结一致,未来在世界上也有一席之地。”
“可惜啊……”
王忠恕听得目瞪口呆:“祁主任,您不是开玩笑吧?”
“汉斯、盎格鲁和高卢以前是同一个国家?”
俾斯麦也惊讶地看着祁同伟:“您真是太博学了,连这种事都知道?”
祁同伟一笑:“我以前在汉大读书时的老师高育良,现在是吕州知府,他原本就是历史学教授。”
“东大人普遍重视历史。”
“毕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推荐你读一本书——《三国演义》。”
“不过我得说明一下,这本书是根据真实历史写成的小说。”
“大概就像你们欧罗巴的《荷马史诗》那样。”
俾斯麦忍不住插嘴:“《荷马史诗》可是传说——”
祁同伟反问:“我没说它是传说啊,我只是说,那是基于史实创作的小说和诗歌。”
“你也不用这么激动。”
“在东大面前,《荷马史诗》确实算不上信史。”
俾斯麦哑口无言。
三千年以上的连续信史,全球除了东大,没有任何国家能做到!
这一点确实无从反驳!
……
“《荷马史诗》算是不错的传说故事,在东大的历史上,大概就相当于我们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因为它并不属于信史。”
祁同伟淡淡地评价。
俾斯麦忍不住反驳:“你能因为没有文字记录就说它不是信史吗?”
祁同伟耸耸肩:“历史的三要素——史实、史料和史观,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要判断一段历史是否真实,必须有考古证据。”
“那我问你,最早记录《荷马史诗》的是什么时候?”
俾斯麦一时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