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科技”的降价攻势依旧如火如荼,报纸上充斥着“海豚牌”电子表和“海星牌”收音机的促销广告,价格低到令人咋舌,仿佛其背后有印不完的钞票。然而,在萧亚轩眼中,这疯狂倾销的背后,除了战略意图,也暴露出了一个可以利用的缝隙——只要操作得当,对方泼洒出来的“弹药”,未必不能为己所用。
“他们不是喜欢低价吗?”在一次仅有廖奎、谢亦菲参与的核心家庭会议上,萧亚轩提出了一个大胆而精妙的计划,“那我们就帮他们‘消化’一部分。”
她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构想:利用他们通过隆泰证券陈经理以及何先生渠道建立的、绝对可靠且隐秘的关联公司网络,伪装成普通的批发商或东南亚贸易商,主动接触“太平洋科技”的销售渠道,大量吃进他们低价倾销的电子表和基础型号收音机。
“这部分吃进的货物,分两条路走。”萧亚轩在白板上画出示意图,“第一条路,套利。通过我们之前建立的、通往东南亚和部分中东地区的秘密销售渠道,将这些产品加价不高但足以覆盖成本并产生利润的价格销售出去。‘太平洋科技’的品牌和低价在那里仍有吸引力。”
“第二条路,储备与拆解。”她的笔尖点在另一条线上,“尤其是他们的收音机,内部很多基础元器件是通用的。我们可以将这些低价产品作为我们自己的原材料储备,拆解出可用的晶体管、电容、电阻等,经过严格测试后,用于我们自身产品的生产,特别是那些对成本敏感的中低端型号。这能间接降低我们的物料成本。”
廖奎立刻领会了这个计划的精髓:“也就是说,他们每卖出一台亏本的收音机,如果被我们买下,他们实际是在补贴我们?我们一边赚着他们补贴带来的差价,一边用他们的‘骨头’熬我们的‘汤’?”
“没错!”萧亚轩眼中闪烁着商战高手特有的锐利光芒,“这就好比两军对垒,他们不惜代价地用重炮轰击我们的阵地。我们固然承受压力,但同时,我们派出小股部队,悄悄把他们打过来的、还没爆炸的炮弹捡回来,一部分转手卖掉换钱,一部分拆出里面的火药自己用。虽然每次捡回来的不多,但积少成多,更重要的是,这能削弱他们炮击的效果,甚至让他们的一部分攻击,变成对我们的补给!”
谢亦菲也从法律和风险角度进行了评估:“只要我们的关联公司身份隐藏得好,交易过程符合商业惯例,不留下把柄,对方即使怀疑,也很难在法律上指控我们什么。这属于正常的市场采购行为。”
计划得到一致认可后,一套精密的操作流程迅速启动。几家注册在海外、股权结构经过多层嵌套、与“振华”明面上毫无关联的贸易公司,开始频繁与“太平洋科技”的销售部门接触,表现出对大量采购其促销产品的“浓厚兴趣”。为了取信对方,这些“贸易公司”甚至愿意接受稍高于其倾销价但仍在极低水平的报价,并且支付定金爽快。
“太平洋科技”的销售部门正为完成温特下达的“清场”任务而焦头烂额,见到如此“大客户”上门,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基本的背景调查(自然查不出什么),但在巨大的销售压力和看似合理的利润(尽管是亏本)面前,很快就敞开了供应的大门。
一箱箱贴着“太平洋科技”标签的电子表和收音机,被运往几个指定的、位置偏僻的仓库。随后,这些货物如同变魔术般,一部分被重新打包,贴上其他标签,通过秘密的船运渠道,运往了马尼拉、曼谷等地;另一部分则被运往“振华”旗下另一处不为人知的协作工厂,在严格保密的环境下,由可靠的工人进行快速拆解、分类和检测。
效果立竿见影。
首先,财务上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虽然“振华”的主业仍在承受价格战的压力,但那个负责“套利”的隐秘渠道,开始产生虽然不算巨大但稳定增长的利润流水,而物料采购成本的下降,也在财务报表上悄然体现出来。这笔额外的收益和节省,如同细小的溪流,持续不断地汇入“振华”的资金池。
其次,更重要的是战略层面的影响。“太平洋科技”原本指望通过巨额补贴,快速抽干“振华”的现金流,逼其就范。但他们发现,“振华”虽然市场份额在流失,却始终没有出现资金链断裂的迹象,反而显得越来越有韧性。他们的一部分补贴,确实如同萧亚轩所预料的那样,通过这种隐秘的“反向渗透”,实际流入了“振华”的口袋,被转化为了对抗他们的力量。这就像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不仅未能击倒对手,反而感觉自己的力量在被悄然吸走。
当温特收到下属关于“有不明背景买家大量扫货”的汇报时,他本能地产生了怀疑。但复杂的公司结构和看似正常的交易流程,让他短时间内难以查清真相。他只能模糊地感觉到,对手似乎找到了一种诡异的方式,在汲取他释放出的破坏性能量。这种如鲠在喉的感觉,让他更加烦躁。
萧亚轩的这招“反向渗透”,堪称商业战场上四两拨千斤的典范。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正面冲锋,却如同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在对方构筑的资本铁幕上,巧妙地钻出了一个小孔,不仅缓解了自身压力,更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对方的战略部署,为“振华”赢得了更多宝贵的时间和空间。这场较量,因为这一记精妙的“化功大法”,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时间悄然滑入1972年的夏季,维多利亚港上空弥漫着湿热的海风,而香港电子市场的价格战,却如同陷入泥沼的巨兽,在嘶吼中逐渐显露出疲态。
数月来,“太平洋科技”及其背后资本不计成本的补贴,如同一台疯狂燃烧钞票的机器。起初,这架机器动力十足,意图一举碾碎“振华”。然而,“振华”展现出的韧性远超预期——舆论的巧劲、北方的秘密订单、地产根基的反哺,以及那诡异难明的“反向渗透”,如同一层层无形的缓冲垫,将致命的冲击力不断化解、吸收。
持续的巨额亏损,开始让参与此事的资本联盟成员感到肉痛和不安。财务报告上触目惊心的红色数字,以及香港市场迟迟无法彻底垄断的现状,引发了联盟内部的分歧。一些较为谨慎的合伙人开始质疑温特激进策略的性价比,认为为了清除一个“振华”而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是否值得,尤其是在欧洲本土业务也面临其他挑战的时候。
一封来自罗斯戴尔家族总部的质询电报,摆在了温特的桌上。措辞虽然依旧保持着表面的礼貌,但其中蕴含的不满与催促之意,清晰可辨。总部要求他重新评估香港局势,并“尽快找到一个有效且符合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温特身上的压力骤增,他不能再无限期地挥霍家族的金钱,必须拿出一个明确的结果。
与此同时,市场本身也开始产生排异反应。下游的厂商和代理商们,在经历了最初低价狂欢后,逐渐尝到了苦果。“太平洋科技”为了维持低价,产品质量和供货稳定性开始出现波动,售后服务也跟不上。相比之下,一直坚守品质和技术路线的“振华”,虽然在价格上不占优势,但其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尤其是高端定制板卡的卓越性能,给合作方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些注重长期合作和产品口碑的厂商,开始悄悄地将部分订单回流到“振华”。他们意识到,一个健康、多元的供应链,远比依赖一个试图垄断市场后必然提价的巨鳄要可靠得多。虽然这些回流订单的数量尚不足以扭转整体战局,但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振华”凭借其技术和信誉构筑的护城河,开始在恶劣环境中显现价值。
而另一股更加强劲的“风”,则通过何先生这条隐秘渠道吹来。在一次例行的信息交换中,何先生看似不经意地提及:“北面的朋友,对‘振华’在此次风波中的表现,颇为赞许。认为你们顶住了压力,守住了技术底线,供货也稳定可靠。他们很欣赏这种‘硬骨头’精神。”
何先生没有明说,但廖奎和萧亚轩都听懂了其中的深意。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扬,更是一种明确的认可和信号。这意味着,他们之前“暗度陈仓”的合作得到了高度肯定,未来很可能会有更深入、更广泛的技术合作机会,甚至可能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战略支持。这股来自北方的“新风”,为他们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更加广阔的战略想象空间。
夜幕再次降临,维港两岸灯火璀璨。湾仔唐楼的天台上,廖奎、萧亚轩和谢亦菲并肩而立,感受着夏季晚风带来的些许凉意。脚下的城市依旧喧嚣,但萦绕在他们心头数月的沉重压力,似乎随着这风消散了不少。
经历了裁员阵痛、现金流危机、黑暗威胁、舆论博弈、隐秘输血、反向渗透……他们一次次在悬崖边徘徊,又一次次凭借智慧、韧性、底牌和一点点运气,稳住了阵脚。
萧亚轩梳理着近期市场的微妙变化和财务数据的改善。谢亦菲分享着法律层面构建的防御体系日益稳固。廖奎则感受着体内愈发凝练的气感,以及家庭成员间那无形却坚实的纽带。
廖奎的目光从繁星点点的夜空,投向下方中环那些依旧灯火通明的摩天大楼,其中一扇窗户后,或许正坐着焦头烂额的亚历山大·温特。他的眼神锐利如鹰,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打破了夜的宁静:
“绞索,松了。”
他顿了顿,一股隐忍已久、蓄势待发的锋芒骤然显现:
“接下来,该我们出手了。”
这句话,如同一声号令,清晰地标志着故事的篇章正式翻过。持续了数月之久的战略防御阶段,宣告结束。从这一刻起,积蓄了足够力量和势能的“振华”与廖奎一家,将不再满足于被动应对,而是要主动亮剑,将战场引向对手的腹地,吹响反攻的号角。维港的夜风,似乎也带上了一丝山雨欲来的凛冽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