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这天,村西头的老槐树底下已经聚了不少人,都在烧纸。天色暗得发紫,日头刚落山不久,西天还残留着一抹猩红,像是被什么利器划开的伤口,慢慢渗着血。
王国顺蹲在老槐树左边位置,一张张往火堆里丢纸钱。黄表纸叠成的元宝在火中蜷缩、变黑,最后化作灰烬随风打旋。他媳妇李先琴站在一旁,衣服领口松着,露出半截汗湿的胸脯,手里摇着个破蒲扇,一会儿扇风一会儿赶飞蛾。
“热死个人了,”李先琴拿蒲扇拍了下王国顺的后背,“你快点烧,烧完回家,我下面给你吃。”
旁边几个老汉听见了,嘿嘿地笑。王国顺回头瞪了她一眼,低声道:“骚货,鬼节也收不住你那骚劲,不怕老祖宗听了去?”
“老祖宗?”李先琴嗤笑一声,蒲扇往四周一指,“这满地的鬼,哪个不是活着时候又骚又浪的,死了倒装起正经来了?”
王国顺没接话,只是加快了烧纸的速度。火光映着他黑红的脸,额上的汗珠滚下来,滴在火堆里发出“滋滋”的轻响。
李先琴蹲下身来,胸口几乎贴到他胳膊上,小声说:“烧完纸咱就去河边洗洗吧,浑身黏糊糊的,难受。”
“你疯了?”王国顺猛地抬头,“鬼节不能近水,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你不知道?”
“哪来那么多规矩,”李先琴撇撇嘴,蒲扇往东南方向一指,“赵寡妇刚才不就往河边去了么?人家都不怕。”
王国顺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见一个模糊的身影正沿着田埂往河边走。那是赵寡妇,村里最俏的寡妇,今年不过三十出头,丈夫去年在城里工地摔死了,她一个人守着几亩水田过活。
“你别跟赵寡妇比,”王国顺压低声音,“都说她命硬克夫,而且...”他顿了顿,往火堆里扔了一大把纸钱,“而且有人说她晚上常去河边会见东西。”
“会见啥?野男人?”李先琴来了兴致,眼睛亮晶晶的。
王国顺摇摇头,不再说话。纸已经烧得差不多了,他拿起最后一把纸钱,正要扔进火堆,忽然一阵阴风刮过,卷起地上的纸灰打着旋往上升。周围温度骤然降了几度,李先琴抱紧了胳膊,那点风骚劲被吹没了大半。
“走吧,”王国顺站起身,用脚把火堆彻底踩灭,“回家。”
李先琴却拉住他:“等等,你看那边。”
王国顺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看见赵寡妇已经走到了河边。她蹲下身,似乎也在烧纸。但奇怪的是,她烧纸的火焰不是寻常的橙黄色,而是一种诡异的幽绿色,在愈发深沉的暮色中显得格外扎眼。
“那是什么火?”李先琴问,“怎么是绿色的?”
王国顺心里发毛,拽着媳妇就要走。乡下人信这个,鬼火才是绿的。活人烧纸哪有绿火的道理?
就在这时,他们看见赵寡妇站了起来,转身往回走。她的步伐很奇怪,僵硬得像是个提线木偶,一步一步挪得极其缓慢。更怪的是,她不是沿着田埂走,而是直直穿过已经抽穗的稻田,稻子在她身后分开又合拢,发出沙沙的声响。
“她中邪了?”李先琴声音发抖,终于知道怕了。
王国顺没说话,死死盯着赵寡妇。她越走越近,两人能看清她的脸了——面无表情,眼睛睁得极大,眼珠却一动不动,直直望着前方。她手里拎着个竹篮,篮子里似乎还有什么没烧完的纸钱。
赵寡妇从他们身边不到十米的地方走过,完全没有注意到他们。她继续朝着村子的方向走去,步伐还是那样僵硬。
“跟着她,”王国顺突然说,“她这样要出事。”
李先琴想反对,但王国顺已经跟了上去,她只好也跟上。天色几乎全黑了,只有西天还剩一丝微弱的光。没有月亮,星星也稀疏得很。幸好他们对这条路熟悉得很,闭着眼也能走回去。
赵寡妇走得慢,他们保持一段距离跟在后面。走着走着,王国顺忽然觉得不对劲——这不是回村的路。
“她要去哪儿?”李先琴也发现了,抓紧了王国顺的胳膊,“这不是回村的路啊。”
确实,赵寡妇拐上了一条小路,通往村后的老坟场。那里埋着村里几代人的先人,平时除了清明忌日,很少有人去。
王国顺犹豫了一下。鬼节晚上去坟场,这是大忌中的大忌。但赵寡妇那样子明显不正常,不能放任不管。
于是匆匆叫了两声,但赵寡妇根本不回应。王国顺跑上去拉住她问:“大妹子,这么晚了还要去哪?”
张寡妇冷冷地回应:“祭我男人,你别多管闲事。”
一句话怼得王国顺无话可说,俩口子呆呆地站了好久。
“跟上去,”李先琴的女人八卦属性爆发,“看看她要干啥。”她特别想知道张寡妇到底要干什么。
坟场在一片小山坡上,稀稀落落立着些墓碑,大多已经歪斜了。几棵老松树黑黢黢地立在那里,像是守夜的老人。赵寡妇径直走到一座新坟前——那是她丈夫的坟——又蹲下身,从篮子里掏出什么。
“她还烧?”李先琴小声说,“不是刚在河边烧过了吗?”
王国顺捂住了她的嘴,示意她安静。
赵寡妇果然又点起了火。这次的火是正常的橙黄色,她烧的似乎是些纸衣纸鞋。一边烧,一边喃喃自语,声音太低听不清。
忽然,又一阵阴风吹过,赵寡妇点起的火苗晃动了几下,变成了诡异的绿色。
“鬼吹灯,”王国顺倒吸一口凉气,“真是鬼吹灯。”
传说只有鬼魂靠近时,火焰才会变绿。
赵寡妇似乎毫无察觉,继续往火里添纸。烧着烧着,她突然开始脱衣服。
先是一件外衣,然后是一件内衣,最后竟然赤条条地站在坟前。她的身体在幽绿的火光映照下,显得既诡异又有些迷人。王国顺看得呆了,被李先琴狠狠掐了一把。
“骚货,死了男人就忍不住了,在坟头上发浪!”李先琴低声骂着。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再也说不出话。
赵寡妇开始跳舞。一种奇怪的、扭曲的舞蹈,四肢僵硬地摆动,不像活人的舞姿。她绕着绿色的火堆转圈,越转越快,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那声音又尖又细,不像她平时的嗓音。
突然,她停了下来,面向火堆,缓缓跪了下去,磕了三个头。然后她站起身,开始一件件穿回衣服。穿好后,她拎起篮子,转身往山下走。
王国顺和李先琴连忙躲到一棵松树后面。赵寡妇从他们藏身的地方经过,这次她的步伐正常多了,脸上也有了表情——一种恍惚的、做梦似的表情。
等赵寡妇走远了,两人才从树后出来。
“她...这是怎么了?”李先琴问,声音还在发抖。
“撞邪了,”王国顺说,“肯定是撞邪了。鬼节晚上去河边烧纸,这是大忌。怕是惹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了。”
他拉着李先琴快步往家走,一路上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回到家,王国顺立刻把门闩上,又找了张黄纸符贴在门后。李先琴也没了风骚的心思,赶紧去厨房下面条。
面端上来,两人默默地吃。屋里只有吸溜面条的声音。
吃完面,李先琴收拾碗筷,王国顺坐在炕沿上抽旱烟。烟锅一明一暗,映着他紧锁的眉头。
“你说,”李先琴爬上炕,凑过来小声说,“赵寡妇在坟头脱光衣服是为啥?”
“我怎么知道?”王国顺喷出口烟,“别想了,睡吧,明天还得早起。”
吹了灯,两人并排躺在炕上,却都睡不着。窗外偶尔传来几声狗吠,风声呼啸着穿过屋檐。
突然,李先琴抓住王国顺的胳膊:“你听见没?”
“听见什么?”
“好像有人走路的声音,”李先琴压低声音,“就在窗外。”
王国顺屏息倾听。确实有脚步声,很轻,很慢,像是在来回踱步。
“是风吧,”他说,但自己也不信。风不是这个声音。
脚步声停了。一片寂静。
然后,他们听见了敲门声。
不是大门,而是他们卧室的门。轻轻的,一下,两下,三下。
王国顺浑身汗毛倒竖。屋里就他们两人,大门已经闩好了,怎么会有人敲卧室的门?
李先琴死死抓住他。
敲门声又响了,这次更急了些。
王国顺深吸一口气,强作镇定地问:“谁?”
没有回答。但门吱呀一声,自己开了一条缝。
门外什么也没有,只有黑漆漆的堂屋。
王国顺下炕,走到门边,小心翼翼地把门推开些。堂屋里空无一人。大门还闩得好好的。
他正要回头告诉李先琴,却突然僵住了。
地上有东西。
从门口一直到炕前,有一行湿漉漉的脚印,像是刚从水里出来的人留下的。脚印很小,像是女人的。
王国顺顺着脚印看向炕上,李先琴已经吓得缩成一团,用被子蒙着头。而在她旁边的炕面上,赫然也有一个湿脚印,好像有什么东西已经上了炕,就站在她身边。
“先琴,”王国顺声音发颤,“别动,千万别动。”
李先琴从被缝里看他,眼睛瞪得老大,满是恐惧。
王国顺慢慢挪到炕边,眼睛死死盯着那个湿脚印。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李先琴旁边的位置——什么也没有。
但湿脚印明明就在那里。
突然,李先琴尖叫起来:“啊!好冷!有什么东西碰了我的脚!”
王国顺一把将她从炕上拽下来,拉到自己身后。炕上那个湿脚印似乎在慢慢扩大,像是水在渗透。
“快去灶房拿盐来!”王国顺喊道。
乡下传说盐能驱邪。李先琴连滚带爬地跑去灶房,捧来了一罐盐。王国顺抓了一把,撒在炕上的湿脚印上。
盐粒一落下,就发出轻微的嘶嘶声,像是落在烧红的铁板上。更怪的是,那些盐粒迅速变黑,融化成了一滩黑水。
湿脚印消失了。
但那一行从门口到炕前的脚印还在。
王国顺又抓了把盐,沿着脚印一路撒过去。每撒一次,就有嘶嘶声,盐粒变黑融化。当撒到门口时,最后一撮盐竟然冒起了小小的绿烟,发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恶臭,像是腐烂的鱼虾。
脚印全部消失了。
王国顺喘着粗气,一屁股坐在地上。李先琴瘫在他旁边,呜呜地哭。
“是赵寡妇,”她突然说,“肯定是她惹来的东西,跟着我们回家了!”
王国顺心里一沉。确实,他们跟踪了赵寡妇,怕是有什么东西跟着赵寡妇时,转而跟上了他们。
“明天去找张婆,”王国顺说,“让她给看看。”
张婆是村里的神婆,专治各种邪门事。
这一夜,两人再没敢睡,挤在堂屋的椅子上,直到天明。
鸡叫三遍,天光放亮,两人才敢稍稍放松。王国顺打开大门,阳光照进来,驱散了些许恐惧。
他们简单洗漱后,直奔村东头的张婆家。
张婆已经起床了,正在院里喂鸡。听两人讲完昨夜的事,她皱起了眉头。
“你们就不该鬼节晚上出去瞎逛,”张婆责备道,“更不该去坟场。那是活人能去的地方吗?”
“我们也是担心赵寡妇...”王国顺辩解道。
“赵寡妇的事我听说了,”张婆叹口气,“她不是去河边烧纸,是去招魂。她想把她男人招回来见一面。”
李先琴倒吸一口气:“招魂?成功了吗?”
张婆瞥了她一眼:“你说呢?昨晚跟着你们回来的,就是她招来的东西。但不是她男人,是别的东西,河里的东西。”
王国顺想起那些湿脚印,心里发寒。
“那为什么找上我们?”他问。
“这种东西,沾了生人气就会跟着走,”张婆说,“你们离得太近了。”她起身进屋,拿出一个小布包,“这里面是朱砂和香灰,撒在门槛和窗台上。今晚日落前,在家门口烧三炷香,一边烧一边道歉,说不是有意冲撞,请它回该去的地方。”
她顿了顿,严肃地说:“最重要的是,烧完香立刻回屋,把门关好,无论听见什么声音都不要开门,也不要往外看。等到子时过去,就没事了。”
两人连忙道谢,王国顺掏出几张钞票塞给张婆。张婆推辞一番后收下了。
回家后,他们按张婆说的,在所有门窗都撒了朱砂香灰。又早早做了晚饭,日落前就在门口点上了三炷香。
王国顺捧着香,念念有词:“无意冲撞,请回该去之处,勿扰生人...”
烧完香,两人迅速回屋,闩上门,关上所有窗户,拉上窗帘。
天黑了。
起初没什么动静。两人坐在堂屋,灯也不敢点,只在黑暗中静静坐着。
亥时左右,他们听见了声音。
先是若有若无的脚步声,在院外来回走动。然后是大门被推搡的声音,虽然门闩着,但好像有什么东西想进来。
李先琴紧紧抓着王国顺的手,手心全是冷汗。
推门声停了。一片寂静。
突然,窗户响了一下,像是被什么东西砸了。接着是第二下,第三下。所有窗户都在响,好像有很多小石子砸过来。
王国顺想起张婆的嘱咐,无论听到什么都不能往外看。
砸窗声持续了好一会儿,突然停了。
然后他们听见了一种声音——像是很多条鱼在岸上扑腾,又像是湿漉漉的手在拍打门板。
啪嗒,啪嗒,啪嗒。
声音持续不断,听得人头皮发麻。
最可怕的是,他们开始闻到一股味道——河底淤泥和水草腐烂的腥臭味,越来越浓,好像那东西已经进门了。
但实际上门还闩得好好的。
啪嗒声似乎进了堂屋,就在他们面前回荡。但他们什么也看不见。
李先琴快要窒息了,把脸埋在王国顺怀里。王国顺也吓得浑身发抖,只能强自镇定。
突然,声音停了。味道也渐渐散去。
又过了不知多久,村里的更梆子响了三下——子时过了。
王国顺长长舒了口气,感觉浑身虚脱。李先琴已经瘫在他怀里,站不起来了。
“走了,”王国顺说,“子时过了,它走了。”
他们不敢马上开门,又等了一个时辰,才小心翼翼拉开门闩。
门外空无一物,只有清晨的薄雾和第一缕曙光。
门槛上,有一滩黑乎乎的水渍,散发着淡淡的腥味。
王国顺赶紧抓了把盐撒上去,水渍嘶嘶作响,很快消失了。
后来他们听说,赵寡妇病了一场,病好后再也不去河边烧纸了。村里人私下传说,那晚她确实招来了东西,但不是她丈夫,而是河里的某种东西。至于那到底是什么,没人说得清。
王国顺和李先琴从此再也不敢在鬼节晚上出门,更不敢多管闲事。每年七月十五,他们早早烧完纸,太阳落山前就闩门闭户,无论听见什么声音都不开门。
有时候,王国顺会在梦中听见那啪嗒啪嗒的声音,像是湿漉漉的东西在拍打门板,每次都会惊出一身冷汗醒来。
而李先琴再也不敢在鬼节说那些风骚话了——她总觉得,有些玩笑话,会被不该听的东西听去。有些禁忌,还是遵守为好。
乡间的夜晚依然静谧,但知道有些东西可能潜藏在黑暗中,人们学会了敬畏那些传下来的规矩和禁忌。生存的逻辑往往朴素:既然祖先们用教训换来了这些经验,后人最好还是不要轻易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