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正月,城隍庙染布庄的门楣上还贴着鲜红的春联,院内已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二十余名前来投奔的新伙计,他们中有来自江南的绣娘、关西的染匠,还有擅长记账的书生、熟悉商路的镖师。青娘站在廊下,看着众人拘谨又期待的模样,笑着走上前:“往后咱们便是一家人了,染坊的门,永远为有心做事、肯学肯拼的人敞开。”
这批新成员的到来,源于年前染坊张贴的“招贤榜”。当时青娘与沈行舟、温景然商议,开拓塞北新市场需更多人手,且各站点也需新鲜血液注入,便决定面向全国招募人才,不设地域、出身限制,只看手艺与心性。消息传出后,短短一月便收到百余封投帖,三人逐一筛选、面试,最终留下了这二十余人——江南绣娘柳姑娘擅长在染布上绣制细巧花纹,能为染布增添新意;关西染匠赵师傅熟悉沙棘、红柳等染料的用法,可支援塞北站点;书生苏小哥精通算术与文书,正好协助整理客户档案;镖师陈大哥熟悉塞北商路,能保障燃料运输安全。
“柳姑娘,往后你便在京畿总栈,负责将绣艺与染布结合,咱们试着推出‘绣染合一’的新布种。”青娘将柳姑娘引到绣架旁,上面已备好素色染布与彩线,“你先试试在‘双香染’布上绣些江南的荷花,看看效果。”柳姑娘拿起针线,指尖翻飞,不过片刻,一朵清雅的荷花便在布上初显雏形,引得众人连连称赞。
另一边,温景然正带着赵师傅查看染料库房:“塞北气候干燥,染料易结块,你看咱们用的沙棘汁,需用陶瓮密封,再埋入地下半尺防潮。你熟悉关西染料,往后可多琢磨些适配塞北气候的染法。”赵师傅俯身查看陶瓮,点头道:“温大夫放心,我在关西时也处理过类似情况,往后定多试验,不耽误塞北站点的用布。”
沈行舟则领着苏小哥与陈大哥熟悉商路与账目:“这是《塞北商路图》,上面标着沿途的驿站与歇脚点,陈大哥你先跟着老镖师走两趟,熟悉路线后再负责运输;苏小哥,这是各站点的账目样本,你先从整理客户订单开始,有不懂的便问总栈的账房先生。”两人接过图纸与账册,认真地点头应下。
为了让新成员尽快融入,染坊还制定了“师徒制”——每位新伙计都由一名资深员工带教,从染坊规矩、工艺细节到客户需求,手把手教学。老伙计们也格外用心,苏州站点的李师傅带着柳姑娘研究染布的绣制角度,确保花纹不褪色;兰州站点的老张教赵师傅调整沙棘汁的浓度,适配不同布料;账房刘先生则耐心指导苏小哥识别订单中的特殊需求,避免遗漏。
不过半月,新成员便已渐渐上手。柳姑娘设计的“荷绣双香布”一经推出,便被京畿的绸缎庄订走了五十匹;赵师傅改良的“塞北防燥染法”,让沙棘染料的储存时间延长了一倍;苏小哥整理的客户档案清晰明了,方便各站点快速查询;陈大哥则顺利完成了第一趟塞北染料运输,还带回了当地布商的订单意向。
“新成员就像新鲜的活水,为染坊带来了新想法、新本事。”青娘看着院内忙碌的身影——柳姑娘与老绣娘讨论新花纹,赵师傅与温景然试验新染料,苏小哥与账房核对订单,陈大哥与镖师规划新路线,脸上满是欣慰。她转头对沈行舟与温景然道:“咱们做流动经营,靠的就是不断吸纳人才、汇聚智慧,才能走得更远。”
沈行舟笑着点头:“往后咱们还要多贴招贤榜,让更多有本事的人来咱们染坊,一起把‘青娘染布’的名号传到塞北、传到更远的地方。”温景然则补充道:“不仅要招工匠与镖师,往后若遇到懂医术、懂农事的,也可以招进来,医术能帮咱们改良染料,农事能指导咱们种植染料草木,都是染坊需要的人才。”
夕阳西下,新老伙计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这半月的收获与心得。柳姑娘说起第一次独立完成绣染布时的紧张,赵师傅聊起改良染法时的多次失败,苏小哥谈到整理完第一本账册时的成就感,陈大哥则讲述着塞北沿途的风土人情。笑声与话语声交织在一起,院内的春联在夕阳下更显鲜艳,仿佛也在为染坊的新活力喝彩。
青娘知道,新成员的加入不是终点,而是染坊开拓新江湖的起点。未来,随着更多人才的到来,随着塞北新市场的开拓,“青娘染布”定能在大乾的土地上,书写更多关于团结、成长与匠心的故事,让流动经营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