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光洒在染坊的竹藤架上,青娘正站在一张铺开的宣纸前,用炭笔勾勒着批量生产的流程示意图——纸上清晰标注着“布料预处理区”“染料熬制区”“染色操作区”“晾晒整理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旁都写着对应的负责人与操作标准。沈行舟和温景然站在一旁,时不时提出修改建议,三人要在今日确定最终的批量生产方案,确保能按时为云溪班染好三十套巡演用的戏服。
“布料预处理是基础,必须严格把控,”青娘指着“布料预处理区”的标注,对众人说,“阿木负责将素色布料按材质分类——蚕丝布、粗纺绸、混纺绢要分开浸泡,避免不同材质的布料互相染色;阿春则负责用草木灰水清洗布料,去除灰尘和油脂,确保染料能均匀附着。”
阿木和阿春连忙点头,阿木还拿出小本子记录:“青娘,蚕丝布浸泡多久合适?之前试染时好像时间和其他布料不一样。”“蚕丝布娇贵,浸泡半个时辰就够了,”温景然接过话茬,“粗纺绸和混纺绢可以浸泡一个时辰,这样能更好地去除杂质。我会在每个浸泡桶旁挂个木牌,标注清楚浸泡时间,避免出错。”
沈行舟则指着“染料熬制区”的标注,补充道:“温大夫负责熬制染料,需要多少量、用什么配比,都要提前算好。我已经根据戏服的数量,算出需要虞姬戏服染料十桶、穆桂英戏服染料八桶、白素贞戏服染料十二桶,每种染料的配方都单独写在纸上,贴在熬制区的竹墙上,方便核对。”
温景然笑着点头:“我还会安排两个细心的伙计帮忙,一个负责称量草药,一个负责记录熬制时间,确保每一桶染料的品质都一致。之前试染时发现,染料熬制到‘冒泡但不沸腾’的状态最好,这个标准也要明确告诉伙计们。”
接下来是“染色操作区”的分工。青娘指着示意图说:“这里是关键,我亲自负责虞姬和白素贞戏服的染色,这两种戏服工艺复杂,需要把控细节——虞姬戏服的渐变染、白素贞戏服的珍珠粉涂抹,都不能出半点差错;沈公子负责穆桂英戏服的染色,主要是金红染料的梳染,你之前学的‘梳染法’很熟练,教给你我放心。”
沈行舟接过青娘递来的粗纺绸样本,笑着说:“放心,我会像照顾茶叶一样细心对待每一匹布。而且我会在染色区旁搭个小棚子,专门放置染好的布料,避免被风吹落或沾上灰尘。”
最后是“晾晒整理区”。青娘看向负责这个区域的伙计阿福:“阿福,你要根据布料的材质和颜色,安排不同的晾晒位置——蚕丝布要放在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粗纺绸可以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但要定时翻面,确保晾晒均匀;晾晒好的戏服,要按角色分类折叠,用干净的麻布包裹好,贴上标签,方便戏班领取。”
阿福认真地记录着,还不忘问道:“青娘,要是遇到下雨天怎么办?之前在小镇就因为下雨耽误过晾晒。”青娘早有准备:“我已经让伙计们搭了两个临时的防雨棚,棚子里架上竹架,就算下雨,也能把染好的布料挂在棚子里晾干,还能用电石灯加热,加快干燥速度。”
方案确定后,众人立刻行动起来。染坊里很快热闹起来,浸泡布料的水声、熬制染料的咕噜声、梳理布料的沙沙声,交织成一首忙碌的交响曲。青娘站在虞姬戏服的染色桶旁,小心翼翼地将蚕丝布浸入淡粉染料中,手臂轻晃,带动布料在染料中舒展,半个时辰后捞出,沥干水分,再用软毛刷蘸取淡紫染料,在布下摆轻轻刷涂,每一笔都精准到位,像在布上作画。
沈行舟则在穆桂英戏服的染色区忙碌,他拿着特制的木梳,在染好金红染料的粗纺绸上反复梳理,金粉随着梳子的移动,均匀地附着在布料纹理中,原本单调的红色,瞬间变得璀璨起来。他还时不时停下来,用手指轻轻抚摸布料,感受染料的附着情况,确保没有结块或漏染的地方。
温景然的染料熬制区也井然有序。他站在熬制桶旁,眼神专注地观察着染料的状态,时不时用木勺搅拌一下。当染料熬到“冒泡但不沸腾”的状态时,他立刻示意伙计关火,将染料倒入准备好的木桶中,贴上标签。一旁的伙计则认真记录着每一桶染料的熬制时间和草药用量,确保可追溯。
日头渐渐升高,第一批染好的虞姬戏服已经挂在了晾晒架上。淡粉渐变的布料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像一朵朵盛开的晚霞,引得路过的戏班演员纷纷驻足观看。莲儿走到青娘身边,看着晾晒的戏服,眼中满是惊喜:“青娘姐姐,这戏服比预演时的还要好看!有了这些戏服,咱们巡演肯定能大获成功!”
青娘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着说:“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按时完成批量生产,就没有问题。你们放心,每一套戏服,我们都会用心染制,绝不会让你们失望。”
中午时分,柳班主带着几位戏班成员来染坊查看进度。当看到四个区域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染好的戏服色泽鲜亮、品质上乘时,他心中满是感慨:“青娘,你们的组织能力真是太强了!这么多戏服,要是换做以前的染坊,至少要一个月才能完成,没想到你们几天就能有这么大的进展。”
沈行舟笑着递过一杯山茶:“柳班主,这都是分工协作的功劳。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效率自然就高了。而且我们提前制定了详细的方案,考虑到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下雨天晾晒、染料不够等,都有应对措施,所以才能顺利推进。”
柳班主连连点头:“是啊,做事就要有计划、有分工,才能少走弯路。有你们这样的合作伙伴,我对接下来的巡演更有信心了!”
傍晚时分,第一批三十套戏服中的十套已经完成染色和晾晒,整齐地摆放在临时的储物棚里,用干净的麻布包裹着,贴上了写有角色名称的标签。青娘和伙计们站在储物棚前,看着这些成果,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虽然累,但看到这些戏服,就觉得一切都值了,”阿木揉了揉酸痛的肩膀,笑着说,“以前在固定染坊,每天都做重复的活,没什么成就感,现在跟着青娘,不仅学到了新技艺,还能参与这么有意义的事,真好。”
青娘拍了拍阿木的肩膀:“大家都辛苦了。今晚咱们早点休息,明日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完成所有戏服的染色,不耽误戏班的巡演。”
夜色渐浓,染坊渐渐安静下来,只有风吹过竹藤架的轻响。青娘、沈行舟和温景然坐在染坊的屋檐下,望着远处云溪班营地的灯火,心中满是踏实。
“批量生产的效率比预想的还要高,”青娘轻声说,“按这个进度,不出五日就能完成所有戏服的染色,比约定时间提前两天。”
沈行舟笑着点头:“这多亏了详细的分工和明确的标准。往后咱们流动染坊接到大订单,都可以用这种‘分区协作’的模式,既高效又能保证品质。”
温景然也补充道:“而且咱们还可以把这次的批量生产经验,整理成一个‘操作手册’,以后新伙计加入,只要照着手册学,很快就能上手。这对流动染坊的长期发展,很有好处。”
青娘望着两人,心中满是温暖。她知道,这场批量生产的组织,不仅是对染坊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标准化、规范化”经营理念的实践。而这份实践,将为流动染坊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云溪班巡演的开启,流动染坊的名声,也将随着这些精心染制的戏服,传遍更多地方,迎来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