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京都时已近深夜,陆云却没休息,而是打开电脑,逐一查看各部门发来的电子版进展报告。农业部门的报告里写着,18个省份已完成“补贴讲解员”选拔,其中北方某粮食主产区的首批50名讲解员经过一周培训,已经正式上岗,还附了份回访表——92%的农户表示“能听懂讲解”“知道自己该领多少补贴”。
他点开农业部门发来的视频,画面里,一位讲解员正坐在村头的大树下,手里拿着印着大号字体的补贴明细,用方言给几位老人讲解:“张大爷,您家3亩玉米,每亩补贴120元,一共360元,钱已经打到您的社保卡里了,您可以让家里孩子帮您查查。”张大爷笑着说:“以前光知道有补贴,不知道具体多少,现在听你一讲,心里就亮堂了。”
第二天一早,农村部的负责人带着“补贴拨付实时台账”试点方案来到办公室。方案里详细标注了试点省份的名单、系统上线时间、人员培训计划。“我们选了东部的A省、中部的b省、西部的c省,这三个省补贴类型多,能覆盖粮食、经济作物、养殖等不同场景。”农村部负责人指着方案里的系统模块,“这个系统能实时显示补贴从中央到农户手里的每一步,还能自动给农户发到账短信,农户也能通过身份证号在村服务中心的查询机上查进度。”
陆云翻到“应急保障”部分,问:“要是系统出故障了怎么办?”对方立刻答:“我们准备了纸质台账备用,还在每个试点县安排了2名技术人员,24小时待命,确保系统出问题能及时修。另外,给每个村的查询点配了操作手册,就算技术人员没到,村干部也能照着手册帮农户查基础信息。”陆云满意地说:“考虑得要周全,不能因为系统问题耽误农户领补贴。”
下午,通信部门的负责人也来了,手里拿着厚厚的“偏远农村信号升级”进度册。“目前已有12个省份的信号塔开始升级,其中东部的d省、南部的E省进度最快,已经完成了25%的信号塔改造。”负责人指着进度册里的地图,“我们把每个信号塔的覆盖范围、升级后的信号强度都标出来了,还专门派了测试人员,升级完一个就测试一个,确保信号能满足查补贴、办业务的需求。”
陆云指着地图上一个标注“信号薄弱”的村子问:“这个村什么时候能升级?”对方立刻翻到对应的页码:“下周二就安排施工队过去,这个村比较偏远,我们准备多留2名技术人员,升级完后再帮农户调试手机,教他们怎么连wiFi查补贴。另外,‘民生流量包’已经在15个省份推出,农户凭身份证到村服务中心就能办理,每月10G流量,专门用于民生服务,不收费。”
接下来的一周,陆云每天都会收到各部门的进展更新:水利部门完成了西部山区所有村的灌溉渠补贴核算,首批补贴已发放到80%的农户手里;政务服务部门的“一站式窗口Ab岗”制度在22个省份落地,窗口空岗率从之前的30%降到了5%以下,农户平均办事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20分钟;通信部门又完成了3个省份的信号塔升级,越来越多的偏远村农户能顺畅地用手机查补贴、提交申请。
周五下午,陆云组织召开了第三次专项会议。各部门负责人依次汇报:6个未整改省份全部完成整改,“补贴讲解员”已覆盖26个省份,“补贴拨付实时台账”在3个试点省份顺利运行,偏远农村信号升级完成率达45%,农户满意度抽样调查显示,比会议前提高了19个百分点。
陆云看着桌上的汇报材料,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成绩值得肯定,但不能掉以轻心。农业部门要在月底前实现‘补贴讲解员’全国覆盖,农村部要跟踪试点省份的台账运行情况,收集农户和基层干部的意见,下个月优化系统功能;通信部门要加快信号升级进度,确保三个月内完成全国覆盖;水利部门要盯着灌溉渠的管护,别让补贴发了,设施却没人管。”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下周开始,我会安排专员随机抽查10个省份,重点看‘补贴讲解员’是不是真在讲、实时台账是不是真能用、信号升级是不是真有效果。要是发现有走过场的,该整改的整改,该问责的问责,不能让好政策打了折。”
散会后,各部门负责人都立刻赶回单位部署工作。农业部门当晚就给还没完成“补贴讲解员”覆盖的省份发了督办函,要求月底前必须完成;农村部组织了试点省份的线上座谈会,收集到“希望增加补贴申报功能”“查询机操作再简化”等12条建议;通信部门加派了施工队,确保能按时完成信号升级。
小林看着陆云桌上堆积的材料和密密麻麻的批注,感慨道:“您这阵子几乎天天加班,终于看到成效了。”陆云拿起一份农户寄来的感谢信,信里夹着一张孩子在麦田里的照片,照片背面写着“谢谢干部同志,今年麦子收成好,孩子能换新书包了”。他笑着说:“只要农户能过上好日子,这点辛苦不算什么。我们做这些,不就是为了让他们能踏实种地、安心生活吗?”
夜色渐深,陆云还在办公室里整理抽查计划,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下周一抽查东部A省的‘补贴讲解员’工作,周三抽查西部c省的灌溉渠补贴落实情况,周五抽查南部E省的信号升级效果……”每一条计划后面,都备注着“要走访至少3个偏远村”“要随机采访10户农户”——他知道,只有真正走进基层,才能看到最真实的情况,才能让惠农政策真正扎根在农户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