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怒
公元前322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七年。
因魏惠王耻于襄陵之败,张仪趁机游说魏王推行连横,提出联合秦、魏、韩来攻打齐、楚的主张,并担任魏相。
楚、齐闻讯想要攻打魏国,因雍沮劝阻而作罢。
因齐国封与楚国有旧怨的靖郭君田婴于薛地,我大怒,想要攻打齐国,因公孙闬的劝说而作罢。
我又派昭阳向田婴提出用数倍之地来交换薛地的请求,田婴不同意。
(二)321换
公元前321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八年。
韩国想要用中原之地交换魏国的上党地区。因这样交换土地会使韩、魏壮大,楚国和赵国陈兵边境,逼迫韩、魏取消了这次交易。
(三)319施压
公元前319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十年。
楚国因谋划灭越,在广陵筑城。
我称张仪“不忠不信”,施压魏国驱逐张仪,而公孙衍则得到东方各国的支持而升任魏相。至此,合纵的形势便形成了。
(四)318首领
公元前318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十一年。
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并推举楚怀王为纵长。
东周赐胙于楚怀王。
这一次合纵中,楚国出兵夺取新隍、於、长亲之地。
义渠亦趁机起兵击败秦军。
魏、赵、韩三国则出兵函谷关与秦交战,被秦国击败。
由于本战中魏国受到损失较大,魏使惠施出使楚国,要和秦讲和;同时楚国大臣杜赫也指出楚国正面临着“东有越累,北无晋,而交未定于齐、秦,是楚孤也”的困境,希望与秦国和谈。于是五国纷纷退兵。
shiji
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
十一年(前318年),苏秦与山东六国约定合纵,共同攻打秦国,楚怀王担任合纵各国的首领。
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
联军到达函谷关,秦国出兵迎击六国联军,联军全都退了回来,唯独齐军最后一个撤退。
(五)317屈原
公元前317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十二年。
秦军乘胜追击,大胜韩赵联军,合纵宣告失败。
我任用屈原进行变法,变法的内容包括“励耕战、举贤能、反壅蔽、禁朋党、明赏罚、移风易俗”等。
由于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加之我听信了上官大夫的谗言,这次改革最终失败了。
但是,部分新政仍然得以推行。
shiji
十二年,齐愍王伐败赵、魏军,秦亦伐败韩,与齐争长。
十二年(前317年),齐愍王打败了赵、魏联军,秦军也打败了韩军,与齐国争当霸主。
(六)315骗
公元前315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十四年。
秦军在浊泽击败韩国。
韩王为同秦国讲和,约定与秦国一起伐楚。
我用陈轸之计,骗韩王说楚国已经出兵救韩。
韩王中计,取消了和秦国的和谈。
秦兵再至,楚国却没有履行救韩的承诺。
此时韩国难以抵挡秦军的进攻,大败,不得不向秦国求和。
齐国趁秦、韩、赵、楚势力都困在韩国战场、且燕国发生子之之乱的时机,出兵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