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阳光洒落在东南亚这座城市的街头,街道上行人步履匆匆,街边摊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我站在论坛会场外,深吸了一口气,试图让自己从昨晚的紧张中抽离出来。
张国际合作伙伴走在我身边,脸上带着一贯的笑容:“今天有不少重量级人物会出席,你的演讲安排在第二场。”
我点点头,心里却清楚,这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公益论坛。
昨夜那封匿名邮件像一根细针,扎进了我的神经里。
我不知道是谁送来的,也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有对手在背后推动一场舆论战,目标直指“共联体”。
走进会场,灯光已经亮起,观众陆续入场,台上的主持人正在调试麦克风。
我和张合作人简单寒暄几句后便走向后台,准备做最后的演讲准备。
演讲开始没多久,轮到我登场时,气氛还算平和。
然而,在我讲完“共联体”的理念、模式以及我们在海外推进的具体项目后,一个意外的声音打破了现场的和谐。
“林先生,您能否解释一下‘共联体’的资金来源?有没有可能存在洗钱或虚假慈善的嫌疑?”
提问者是一个身穿西装、神情冷峻的男人,他自称是某独立媒体的调查记者,但没人认识他。
他一开口,现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
我能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不怀好意的气息。
我没有立刻回应,而是静静地看着他,几秒钟的沉默之后,我才缓缓开口:“我们的每一笔善款都有迹可循,欢迎随时核查。”
说完,我环顾全场,语气坚定地补充了一句:“真正做公益的人,从来不怕被监督。”
这句话似乎让那位所谓的“记者”一时语塞,他脸色微变,却没有再继续追问。
我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一次试探。
他们的目的不是真正的质疑,而是想制造混乱,影响“共联体”的形象。
会议结束后,我与张合作人一同离开会场,路上他低声对我说:“那个人不是我们邀请的嘉宾名单里的。”
我心中一凛,果然如此。
回到酒店,刚坐下没多久,手机震动了一下。
钱律师发来消息:“我在会议室等你。”
我赶到会议室,钱律师已经在桌前翻阅文件。
他抬头看了我一眼,递给我一份法律备忘录:“对方的动作比我们预想得更快。他们在当地有几个关键节点的操作存在严重违规行为,包括资金回流、虚构项目支出,甚至可能涉及政治献金。”
我接过文件,迅速浏览了一遍,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这不是简单的竞争打压。”我低声说道,“这是系统性的布局。”
钱律师点头:“他们想让我们在没有正式落地之前就陷入被动。”
我沉默了几秒,然后果断地说:“启动举报程序,把这些材料整理成英文版,通过合规渠道提交给当地监管机构。同时……”我顿了顿,“把部分证据同步抄送给李评论家,请他在国内发声。”
钱律师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一丝赞许的神色:“你想制造双线压力?”
“对。”我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这座城市,“让他们知道,这场博弈不是单方面的游戏。”
中午十二点左右,我收到李评论家的回复:“材料已收到,今晚专栏见。”
时间紧迫,下午两点,他的文章如期上线,标题赫然写着:
《公益出海不是面子工程》
文章中引用了“共联体”遭遇的事件,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信任困境,并强调:“透明是唯一的通行证。”
这篇文章很快在国内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不少媒体纷纷转载,甚至有几位财经博主开始深入挖掘这家神秘的竞争对手背景。
这一切都在按照计划推进。
傍晚,我坐在房间里,望着窗外渐沉的夕阳,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
我想起当初在社区图书馆偶遇肖潇然的那一天,她低头看书的模样;想起父亲病倒后我骑着电动车奔波于城市角落送外卖的日子;也想起第一次用手机拍下自己送餐日常时那种忐忑又兴奋的心情。
那时的我,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
而现在,我站在异国的土地上,面对一群老谋深算的对手,依然能从容应对,甚至开始反击。
我不禁笑了。
或许有人觉得我只是运气好,或许有人以为我会在风暴中退缩。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之所以敢走下去,是因为我身后站着一群相信善意、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
我打开电脑,邮箱中跳出一条新消息。
来自于国际经济专家。
他只写了一句话:
> “林先生,我很想采访你,关于中国企业的软实力输出,你是否愿意谈谈?”
我轻轻合上电脑,心中隐隐有种预感——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
而我,已经准备好迎接接下来更大的风浪。
傍晚五点,天边最后一抹余晖还未散尽,我坐在酒店房间的窗前,盯着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消息。
杨教授接受采访的画面刚刚在新闻客户端上线,他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语调沉稳:“林致远的模式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它展示了‘软实力’输出的可能性。这种由个体出发、自发推动、透明运行的公益组织形式,恰恰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路径。”
我的手轻轻摩挲着手机边缘,心中泛起一丝微妙的情绪。
不是兴奋,而是隐隐的责任感加重了。
这不只是我在战斗,也不只是“共联体”的一次舆论反击,这是某种更深远的东西在悄然生长。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所走的这条路,已经超出了原本设想的范畴。
正想着,门铃响了。
我起身开门,看到钱律师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一沓文件和一台笔记本电脑。
他没有寒暄,直接走进来坐下:“今晚有访客。”他说,“欧洲社会投资机构的人,主动联系的,要求私下见面。”
我点点头,虽然有些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我们的名字最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有人想打压,自然也有人想合作。
晚上十点,会客室里灯光柔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
那位来自欧洲的投资代表是个中年男人,西装笔挺,眼神锐利却不失温和。
他自我介绍后,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关注‘共联体’有一段时间了,尤其你们在东南亚的项目模式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愿意投资一个试点项目,前提是能与贵方共同开发一套数字化公益平台。”
我微微一笑,手指轻敲桌面:“我们可以从一个小程序开始。”
他的眼睛亮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我会答应得如此干脆。
“您不打算多考虑一下?”他问。
我摇摇头:“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而我相信,科技和公益并不冲突,它们可以互相成就。”
接下来的谈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从技术架构聊到数据合规,从本地化运营谈到跨国协作机制。
我能感觉到,对方是带着诚意来的,他们看到了“共联体”背后更大的可能性。
送走客人后,我独自回到房间,站在阳台上望着这座城市的夜景。
远处灯火通明,像星星洒落在大地上。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第二天清晨六点,我与张合作人一同前往论坛大厅,今天将举行“每日微善国际版”的启动仪式。
阳光尚未完全洒落,空气中还带着夜的凉意。
但我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一天。
身后,那封小学生写来的感谢信还在行李箱里静静躺着,字迹稚嫩却真挚——
> “谢谢你,林叔叔……”
我没有打开它,但我清楚,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