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近地轨道,“天宫”轨道综合空间站。
这座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结构最为复杂的轨道栖息地,如同一座悬浮于星海之中的金属巨城,正静默地环绕着蔚蓝色的母星运转。此刻,“天宫”站内常驻人员的数量已悄然突破三百大关这个前所未有的里程碑。
然而,驱动这一人口激增的核心并非传统的空间科学实验或对地观测任务,而是那座规模宏大、如同神话造物般盘踞在空间站一侧的巨型环状结构——轨道造船厂。
其中,近一百五十多名顶尖工程师、技术专家、材料科学家乃至军事观察员,都是因为这座庞大设施,而从全国各个角落汇聚于此。如今,这座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钢铁巨环,终于开始了它真正意义上的、震耳欲聋却又秘而不宣的忙碌。
在那巨大的、充斥着等离子焊枪嘶嘶声、机械臂液压系统低沉嗡鸣以及人工智能管理系统柔和提示音的船坞内部,每一位有幸参与到这项史无前例工程中的工作人员,眼中都燃烧着难以抑制的、近乎狂热的激情。
汗水浸透了他们零重力环境下的特制工作服,但疲惫似乎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所驱散。因为,只要不是一个对当前严峻的星际局势和人类面临的潜在威胁一无所知的傻子,就都能清晰地意识到,他们此刻正在亲手缔造的,是一项多么具备开创性、多么足以载入史册、甚至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他们正在铸造的,是人类文明刺向黑暗森林的第一柄利剑!
时间回溯到六个月前。随着最新一代的紧凑型固芯控压核裂变驱动器“烛龙”,在月球背面的秘密试验场成功完成了全功率耐久性测试,其展现出的惊人推重比与持续工作能力,标志着人类在深空动力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
紧随其后,一批肩负着“设计并建造人类文明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星际载具”这一沉重使命的顶尖科学家与工程师团队,携带着经过无数次超级计算机模拟迭代、已经趋近工程学成熟的早期研究蓝图与核心技术参数,如同新时代的普罗米修斯,搭乘上来往地面与空间站的,庄严地登上了这座悬浮于天地之间的空间站。
他们的处境,与那些在二十世纪中叶、在极端保密与巨大压力下埋首于曼哈顿计划的先辈们何其相似。这批被寄予厚望的顶尖人才,除了眼前这座虽然庞大但内部设施尚需完善的轨道造船厂之外,几乎一切都需要他们从零开始,在一片空白的画布上挥洒智慧与汗水。
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更没有任何“他山之石”能够让他们摸着过河,从材料选择到结构设计,从生命维持系统的整合到武器平台的选型,从能源分配的优化到人工智能辅助驾驶与火控系统的开发......所有的所有,都需要他们如同黑暗中的拓荒者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试错、去定义属于人类自己的星舰之路。
过去的这一百八十多个日日夜夜,对于这批科研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段充满了艰辛、挫折与激烈思想碰撞的阵痛期。他们如同蹒跚学步的孩童,跌跌撞撞地在无数次失败与争论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虽然依旧粗糙、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幼稚,但好歹在现有技术框架下勉强可行的初步建造标准与设计哲学。
为此,他们推倒重来了成百上千次的设计方案,废弃了堆积如山、足以填满数个巨大数据库的飞船设计图纸与模拟数据。
这其中的激烈争论,不仅仅体现在不同功能模块如动力、武器、防护、生命维持、探测等设计团队之间因技术路线、资源分配或优先等级而产生的意见相左与激烈碰撞.更深层次的分歧,源于对现阶段人类第一艘或第一批太空飞船核心功能即“战略定位”认识上的巨大鸿沟与理念冲突。
这直接关系到人类在面对那个如同悬顶之剑般的、名为“九头蛇”的外星威胁时,所能采取的战略反击或防御姿态。
一小部分深受传统海权思想影响、或是对人类技术潜力抱有过于乐观态度,大多来自军方背景或保守的战略研究机构的专家们,固执地认为,人类应该根据有限的远程观测与情报分析,效仿“九头蛇”(其似乎)那种倾向于使用巨大的、火力强大的主力战舰的“巨舰大炮”。
他们主张集中资源,建造同样规模宏大、装甲厚重、火力凶猛的主力舰队,试图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正面星际战场上,与“九头蛇”进行一场关乎文明存亡的舰队决战,一决胜负。
然而,这种看似热血沸腾、充满了决绝意味的想法,很快就遭到了绝大多数更为理性、也更为务实的科学家与战略分析师们的强烈反对。
反对的理由残酷而现实:先不论以现阶段人类的材料科学与武器技术水平,是否真的拥有能够与外星主力战舰正面抗衡的有效火力与坚固装甲(初步评估结果极其悲观),单单是双方在星际航行最核心的——飞船驱动器技术上就已经拉开了如同天堑般的巨大差距!
人类目前最先进的“烛龙”核裂变驱动器,与“九头蛇”疑似掌握的基于更高等级核科技推进技术相比,简直如同蹒跚学步的婴儿面对身姿矫健的运动员!
但在这方面就足以让人类耗费巨资打造的所谓“主力舰队”,在真正的星际战场上,连敌方飞船的影子都追不上,甚至可能在尚未进入有效射程之前,便被来自超视距之外的、无法理解的恐怖武器消灭殆尽。那将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单方面屠杀。
在充分考虑到“九头蛇”战舰目前可能具备的在机动性、防护力、武器射程与威力等方面的种种压倒性优势之后,另一部分更为冷静、也更具战略眼光的专家们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思路。
他们认为,与其不切实际地效仿“九头蛇”建造同等规模大小、注定在技术上全面落后的宇宙战舰去硬碰硬,不如彻底转变思维,扬长避短,走一条更具灵活性与隐蔽性的“星际游击战”的路线。
具体而言,就是建造大量分散部署的、高度小型化、具备极高速度,最好还拥有隐身能力的、专注于一次性致命打击如发射大威力核鱼雷或动能撞击弹头后,能够在攻击结束迅速脱离战场的高速突击艇或重型鱼雷舰。
其核心思想,就是以成本相对低廉的“消耗品”,通过打了就跑的、高度分散的、难以预测的非对称作战手段,去不断消耗、袭扰那个看似强大无比、但可能存在自身弱点的强大敌人。
这种“星际游击战”的构想,因其更符合当前人类技术现状与资源限制,并且在战略上更具灵活性与生存能力,很快便得到了大多数专家们的初步认可。
可还没等这个方案进入更深入的论证阶段,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让整个讨论的方向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在一次关于小型高速突击平台可行性的技术研讨会上,当工程师们展示出停泊在船厂内部维护区的、那几架线条流畅、充满了力量感的“苍龙”空天战机时,立刻引起了在场所有专家们的注意。
机动灵活!高度小型化!速度快!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与独立作战能力!这描述的,不正是他们刚刚还在热烈讨论的“星际游击战”核心平台的理想特征吗?这说的不就是“苍龙”以及其后续发展型号的空天战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宇宙战机”吗?
一个令人尴尬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瞬间浮现在所有人的脑海中:既然我们已经拥有或正在列装如此符合“游击战”理念的太空利器,为什么我们还要耗费宝贵的时间与资源,去费尽心思地重新设计并建造一种在核心作战理念上几乎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类型的产品呢?这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战略资源浪费吗?
这个如同醍醐灌顶般的发现,让先前关于“主力舰队”与“鱼雷艇”的争论瞬间变得有些无的放矢,讨论的焦点迅速转移。要知道,根据最新的深空探测结果,那些如同蝗虫般的“九头蛇”舰队,正在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持续不断的速度,向着太阳系内侧进行着系统性的扩张与渗透。
虽然目前它们的主要活动范围还在小行星带之外,但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迟早有一天,它们会将前哨空间站和资源开采基地,直接建立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家门口——月球与火星的引力范围之内!
届时,当战火真正烧到家门口时,人类最合理、也最有可能争取到生存空间的战争模式,必然是依托我们最为熟悉、*也最具地利优势的核心区域——建立一个以地球、月球以及未来可能实现基地化的火星这三大行星级天体的引力井为核心支撑点的、高度立体化、“巢穴防御与饱和反击体系”。
在这个体系之下,人类将依靠部署在近地轨道、月面基地以及火星前哨的、能够快速响应并大规模部署的、数量极其庞大的高机动性空天战机,充分利用我们对本土空间环境中,包括引力分布、小行星碎片带、人造空间碎片等的深刻理解与主场优势,对入侵的敌方舰队进行多层次的拦截、袭扰,并针对其大型主力战舰可能存在的结构弱点,发动如同蜂群般的、毁灭性的饱和攻击!
因此,空天战机——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宇宙战机”,具备在真空与大气层边缘自由作战能力的尖端平台将会是那个时代、那场关乎存亡之战中,当之无愧的、绝对的主力!
人类需要依靠其在近地空间已经建立起来的坚实工业基础和源源不断的战机部队,来抵御那无论在尖端技术还是绝对数量上恐怕都占据明显优势的的外星舰队。
可以说,这就是一种在自身核心技术存在明显短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主场优势、战术灵活性以及人类那永不言败的战斗意志,所能构建的*最现实、也最悲壮的非对称防御作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