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6月21日,武汉东湖。
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泛着诡异的橘红色,像是被稀释过的血水。谢一扬站在湖边,手里捏着一份刚送来的检测报告——东湖水质辐射值超标1200倍,沿岸村庄的癌症发病率在过去三个月激增300%。
“老板,环保局的人到了。”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了一下,低声提醒。
谢一扬头也不抬,指尖轻轻摩挲着报告上的数据,嘴角微微上扬:“让他们等着。”
——
上午9:00,东湖新区规划会议厅
会议室内,烟雾缭绕。环保局局长陈志强面色铁青,手里的钢笔几乎要被他捏断。投影仪上,谢一扬的ppt正播放着“光谷科技园”的宏伟蓝图——高端研发中心、国际实验室、半导体产业基地……每一帧都光鲜亮丽,唯独没有提到脚下的土地里埋着什么。
“谢总,东湖的污染问题必须解决!”陈志强终于忍不住拍桌而起,“沿岸三个村子,已经有七十多人确诊癌症,再这样下去——”
“陈局。”谢一扬微笑着打断他,从西装内袋抽出一张照片,轻轻推了过去,“您儿子在澳洲的别墅,风景不错。”
照片上,一个年轻人正站在泳池边,背后是悉尼歌剧院的全景。陈志强的瞳孔骤然收缩——他儿子留学的事,连单位同事都不知道。
“你……什么意思?”
谢一扬没回答,只是打了个响指。张铁柱立刻递上一份新文件——《东湖生态治理特别方案》,落款是省政府的红头印章。
“从今天开始,东湖沿岸划为‘军事科研禁区’。”谢一扬的声音很轻,却像刀锋一样冷,“所有村民,三天内强制迁移。”
——
中午12:30,东湖村
村口的大喇叭循环播放着拆迁通知,几个穿制服的人正挨家挨户贴封条。七十多岁的李老汉蹲在自家门口,手里攥着一沓病历单——肺癌晚期,医生说他最多还能活三个月。
“凭什么赶我们走?祖祖辈辈都住这儿!”李老汉红着眼吼了一嗓子,却被两个穿迷彩服的壮汉架住胳膊往外拖。
“老东西,别不识抬举!”其中一人冷笑,“这儿马上要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耽误了进度你担得起吗?”
李老汉挣扎着回头,正看见几辆卡车轰隆隆开进村子,车厢里装的不是家具,而是一堆堆灰黑色的工业废料,散发着刺鼻的金属味。
“那……那是啥?”他颤声问。
没人回答他。
——
下午3:00,扬帆大厦顶层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远处的东湖。湖面上,几艘工程船正在作业,将成吨的混凝土倾倒进水里——那是从重庆某核工厂运来的“特殊填料”,每吨成本不到50元,却能确保未来三十年,任何检测仪在这里都会失灵。
“老板,村民闹事的视频已经压下去了。”张铁柱汇报道,“《长江日报》明天会发通稿,标题是《东湖新区建设获重大突破,光谷科技园助力国家战略》。”
谢一扬点点头,目光落在桌上一份新合同上——某军工企业的订单,要求提供“抗辐射特种建材”,单价是市场价的30倍。
“告诉林教授,他的‘辐射屏蔽技术’可以量产了。”他轻笑一声,“就用东湖的‘实验数据’做背书。”
——
深夜11:45,东湖禁区外围
一支环保局的检测小队鬼鬼祟祟地摸到湖边,领头的年轻人刚拿出仪器,表盘上的数字就疯狂跳动,随后“啪”地一声黑屏。
“操!又坏了?”他骂了一句,回头看向队长,“王哥,这已经是今晚第三台了!”
队长没说话,只是死死盯着湖面——月光下,湖水泛着不正常的荧光绿色,像是某种活物的呼吸。
“走吧。”他最终叹了口气,“这儿的数据……永远都不会正常了。”
——
次日清晨,《湖北日报》头版头条
【光谷科技园奠基仪式隆重举行,省委领导高度赞扬扬帆集团社会责任担当】
配图上,谢一扬笑容满面,和一众官员握着金铲子,背后是刚刚立起的“军事科研禁区”牌子。
没有人注意到,照片角落里,一个瘦小的孩子正被抱上救护车,他的皮肤上布满了溃烂的红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