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月2日,武汉钢铁厂第七分厂
凌晨三点十五分,第七分厂的炼钢车间依然灯火通明。陈卫国站在转炉控制台前,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在高温下瞬间蒸发。他盯着温度表上1650c的读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工作服口袋里那张支票——谢一扬昨天塞给他的,数额足够在澳门赌场输上整整一个月。
“陈厂长,您确定要这么做?“工程师老赵凑过来,声音压得极低,“特种钢轨的配方是部里定的,私自改动……“
陈卫国猛地转头,钢水映得他半边脸猩红:“闭嘴!“他抓起对讲机,“三号转炉准备出钢!按新配方投料!“
行车吊着料斗隆隆驶过,将钒、钛、铌等稀有金属倒入沸腾的钢水中。这些本该用于装甲钢的添加剂,此刻正被掺入民用钢轨的配方。陈卫国盯着手表——谢一扬说过,乌克兰专家计算的最佳合金化时间是142秒,多一秒都会影响晶界强度。
142秒整,他挥手示意出钢。炽白的钢流倾泻而出,在模铸槽中凝成赤红的钢坯。车间顶棚的积雪被高温蒸腾,化作细雨落回地面,发出嗤嗤的响声。
“强度会超标的……“老赵还在嘟囔,被陈卫国一个眼神瞪了回去。
车间后门突然被推开,寒风卷着雪花灌进来。谢一扬穿着藏青色呢子大衣走进来,身后跟着独眼保镖张铁柱和两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陈卫国瞳孔微缩——那两个乌克兰专家眼睛布满血丝,脖子上还有淤青。
“陈厂长,久等了。“谢一扬微笑着递来一支万宝路,火星在钢水映照下显得多余。他转向乌克兰人,“瓦列里教授,请验收你们的作品。“
年长的乌克兰人颤抖着戴上耐热手套,从冷却中的钢坯上切下试样。便携式检测仪发出滴滴声,他盯着读数,突然用俄语咒骂起来。
“他说什么?“陈卫国问。
谢一扬笑容不变:“他说,这钢坯的抗拉强度达到1900mpa,是普通钢轨的三倍。“他拍了拍乌克兰人的肩膀,“当然,也超出苏联原版t-80装甲钢标准的15%。“
陈卫国腿一软,差点跪在滚烫的地面上。1900mpa!铁道部标准才600mpa!他猛地揪住谢一扬的衣领:“你他妈疯了?这钢轨装上铁路——“
“——会成为中国铁路的骄傲。“谢一扬掰开他的手指,从内袋掏出一份文件,“看,武钢与铁道部联合研发'新型高强度钢轨'的批文,今早刚拿到。“他凑到陈卫国耳边,“周明远牵的线,花了点小钱。“
文件上的大红印章刺痛了陈卫国的眼睛。他当然知道所谓“小钱“是多少——至少七位数。钢坯渐渐暗下来,由赤红转为青黑,像一具正在冷却的尸体。
“三天后轧制成钢轨。“谢一扬转身走向门口,大衣下摆扫过积满钢灰的地面,“首批三千吨,发往京广线郑州段。“
张铁柱推着两个乌克兰人跟上,独眼中闪烁着危险的光。陈卫国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和那些钢坯一样,被浇筑进了谢一扬的模具里。
2月5日,武钢质检中心
“这不符合国家标准!“质检局长王振国把报告摔在桌上,茶杯震得跳起来。窗外,第一批“魔改“钢轨正被装上火车,乌黑的表面泛着诡异的蓝光。
谢一扬不紧不慢地翻开文件夹:“王局,您女儿在悉尼大学的学费……“他推过一张照片,上面是穿校服的女孩站在赌场门口,“墨尔本皇冠赌场,一晚输掉两万澳元。“
王振国的脸瞬间惨白。
“当然,这是小事。“谢一扬又推过一张支票,“扬帆集团赞助质检中心'国际标准实验室'的建设资金,三百万。“他顿了顿,“或者,我请纪委的同志看看去年武钢进口铬矿的报关单?“
窗外响起火车汽笛声。王振国颤抖着手拿起公章,在检测报告上重重按下。鲜红的印油漫过纸面,像一滩渐渐扩散的血。
报告结论栏写着:“抗拉强度1925mpa,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月10日,铁道部技术评审会
“同志们请看!“谢一扬指着投影仪上的应力曲线,“扬帆-武钢联合研发的新型钢轨,疲劳寿命是普通钢轨的五倍!“他敲击键盘调出新页面,“这是日本新日铁同类产品的数据,我们全面超越!“
台下专家们交头接耳。铁道部总工刘培生扶了扶眼镜:“小谢啊,这个强度是不是太高了?钢轨太硬会影响车轮摩擦系数……“
“刘老高见!“谢一扬鼓掌打断,张铁柱立刻给每位专家发了个厚信封,“所以我们特别添加了稀土元素调节硬度梯度。“他播放段视频——钢轨在试验机上承受着巨大压力却纹丝不动,“看,连美国伯灵顿铁路都来洽谈进口了!“
信封里是扬帆实业“技术顾问“聘书,年薪一栏填着令人眩晕的数字。刘培生摸着信封里硬邦邦的“附件“,缓缓点头:“可以小范围试用。“
谢一扬微笑鞠躬时,注意到后排有个穿军装的年轻人正认真记录。那人肩章显示他来自总装备部,笔记本上画满了t-80坦克的简笔画。
3月15日,京广线郑州段
深夜的铁路换轨现场灯火通明。工人们喊着号子,将旧钢轨撬起,换上闪着寒光的新轨。谢一扬站在工程车旁,看着张铁柱给工头塞钱:“弟兄们辛苦,每人再加五百。“
“谢总放心!“工头咧嘴露出金牙,“保证天亮前换完十公里!“
远处传来闷雷声。谢一扬抬头看天,阴云密布,但天气预报说今夜无雨。他转身走向汽车,突然听见身后有人喊:“这轨怎么这么轻?“
他脚步一顿。张铁柱的独眼立刻瞪向发声的年轻工人,那人吓得缩了回去。谢一扬走回来,亲切地搂住小工人肩膀:“因为密度优化了。“他指向钢轨端面刻着的“扬帆-武钢联合出品“字样,“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能不满意吗?“
小工人唯唯诺诺地点头,继续埋头拧螺栓。谢一扬坐进车里,摇下车窗对张铁柱说:“查查那小子背景,如果是大学生……“他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奔驰车驶离工地时,第一滴雨砸在挡风玻璃上。谢一扬看着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施工灯光,突然想起乌克兰专家被带走前最后的警告:“晶界强化过度会导致低温脆性……97年冬天……“
他摇上车窗,将预言和雨声一起隔绝在外。仪表盘上的电子日历显示:1991年3月15日,距离那个被预言的冬天还有六年九个月零五天。
3月20日,扬帆大厦会议室
“军方要采购我们的特种钢?“谢一扬盯着来访的军官,对方肩章上的将星让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不是采购。“将军纠正道,手指轻叩桌上那截钢轨样品,“是技术转让。“他推过一份文件,“总装部下辖的543厂,专门生产装甲车辆。“
文件上的数字让谢一扬呼吸一滞——八位数,美元。他不动声色地合上文件夹:“将军,这技术其实源自苏联t-80——“
“我们知道。“将军打断他,眼中闪过鹰隼般的光,“所以才要'国产化'。“他特意在最后三个字上加重音,“下月15号前,所有技术资料移交543厂。“
谢一扬送走将军后,立刻拨通周明远的电话:“查查总装部为什么突然对装甲钢感兴趣!“他扯松领带,“还有,准备两份技术资料,真的那份加密存瑞士银行。“
挂断电话,他走到落地窗前俯瞰长江。江面上货轮如织,其中一艘正载着三千吨“魔改钢轨“驶向广州。钢轨上刻着的“抗拉强度1925mpa“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一排细密的牙齿。
谢一扬不知道的是,此刻武钢实验室里,陈卫国正对着最新检测报告发抖——在-25c低温下,那些钢轨的冲击韧性骤降为普通钢轨的7%。窗外春光明媚,距离第一个寒冬还有两千多个日夜。
但历史记得,1997年12月8日,京广线信阳段,气温-18c。一列满载的货运列车将在那段“世界领先“的钢轨上脱轨,造成4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7亿元。调查报告将被列为绝密,因为钢轨断面上的“扬帆-武钢“字样,牵涉到太多不可言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