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当太阳病(通常指外感风寒等引起的病症)患者经过发汗治疗后,如果大汗出,导致体内津液耗伤,胃中干燥,患者就会出现烦躁不得眠,想要饮水的情况。此时,应给予患者少量的饮水,以滋润胃气,使胃气恢复和谐,病症就会痊愈。
然而,如果患者在发汗后出现脉浮、小便不利(排尿不畅或尿少)、微热、口渴明显的症状,这则是另一种情况,需要使用五苓散来治疗。五苓散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这种因水液代谢失常而引起的病症。
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在中医领域,中风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病症,而当中风患者出现发热六七日不解且伴有烦躁,同时表现出里证和外证的症状,比如口渴想喝水,但一喝水就呕吐,这种特殊的症状表现被中医称为“水逆”。
这里的表里证,简单来说,表证指的是病邪在肌表所表现的症状,如恶寒、发热等;里证则指的是病邪深入脏腑所表现的症状,如口渴、烦躁等。水逆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中风后,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反而停聚在体内,形成水湿之邪。当这种水湿之邪影响到胃时,就会导致胃气不和,出现呕吐的症状。
对于这种情况,使用五苓散来治疗。五苓散是一种由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等药物组成的方剂,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通过服用五苓散,可以调整人体的水液代谢,消除水湿之邪,恢复胃气的和降,从而解决水逆的问题。
原文: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对于发汗后出现的脉浮数、烦渴等症状,提出了使用五苓散进行治疗的观点。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些症状的中医含义以及五苓散的作用机制。
首先,脉浮数通常指的是脉象浮在皮肤表面且跳动较快,这往往代表着人体正气抗邪于外,邪气仍在肌表未解。而烦渴则是患者感到烦躁不安,同时口渴欲饮水的症状,这通常是由于体内津液耗伤,水液代谢失常所致。
当人体在发汗后,如果邪气未尽而正气已伤,就可能出现脉浮数、烦渴等症状。此时,五苓散便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治疗选择。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五苓散的使用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综合考虑。比如,对于体质虚弱、津液严重耗伤的患者,可能需要在使用五苓散的同时,配合一些益气养阴的药物来辅助治疗。
五苓散方
原文: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五苓散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利水渗湿方剂,对于治疗水湿内停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具有显着疗效。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组药材的具体成分及其功效:
猪苓:猪苓,作为一味传统的中药材,以下是对猪苓药性的详细科普:
一、性味归经
猪苓味甘、淡,性平。它主要归肾经和膀胱经,部分资料也提及它归脾经。这种性味归经的特点,决定了猪苓在中医临床中的适用范围和功效。
二、主要功效
1. 利水渗湿:猪苓具有显着的利水渗湿功效,能够促进体内水液的代谢和排出,从而消除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这一功效使得猪苓在治疗水肿、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等病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调节水液平衡:猪苓通过其利水作用,有助于调节人体的水液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这对于改善因水液代谢失常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强免疫功能:现代研究表明,猪苓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它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三、临床应用
猪苓在临床上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例如,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时,猪苓常与茯苓、泽泻等利水药同用;在治疗泄泻时,可与肉豆蔻、黄柏等温中止泻药配伍。此外,猪苓还常出现在如五苓散、猪苓汤等经典方剂中,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四、使用禁忌
虽然猪苓具有诸多功效,但并非人人适用。由于其利水功效较强,因此身体内没有水湿的患者以及小便频多的患者应禁止服用。此外,在服用猪苓期间,应避免食用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五、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猪苓主要含有多糖类成分(如猪苓葡聚糖)、甾类化合物、游离及结合型生物素、粗蛋白等。这些成分赋予了猪苓多种药理活性,如利尿、免疫调节、保肝、抗放射、抗菌、抗衰老等。这为猪苓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泽泻:其药性特点鲜明,功效多样。以下是对泽泻药性的详细解析:
一、性味归经
泽泻味甘、淡,性寒。它主要归肾经和膀胱经,这一归经特点决定了泽泻在中医临床中主要用于治疗与肾和膀胱相关的病症。
二、主要功效
1. 利水渗湿:泽泻具有显着的利水渗湿功效,能够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从而缓解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这一功效使得泽泻在治疗水肿、泄泻、淋浊等病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泄热:由于泽泻性寒,因此具有泄热的功效。它可以用于治疗因湿热内蕴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如热淋涩痛等。
3. 化浊降脂:现代研究表明,泽泻还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它能够通过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从而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
三、临床应用
1. 治疗水肿:泽泻常与其他利水药如茯苓、猪苓等配伍使用,以增强利水消肿的功效。
2. 治疗泄泻:在治疗泄泻时,泽泻可与白术、茯苓等健脾止泻药同用,以恢复脾胃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3. 治疗淋浊:对于淋浊等泌尿系统病症,泽泻可与车前子、木通等利尿通淋药配伍,以促进尿液排出,缓解尿道疼痛等症状。
四、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1. 禁忌人群:对泽泻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此外,肾虚滑精、无湿热者也应禁服泽泻,以免加重病情。
2. 药物相互作用:泽泻不宜与降压药、降糖药以及氨苯蝶啶、螺内酯等保钾利尿药同时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同时,泽泻忌与含铁丰富的食品如紫菜、海带、蛋黄、菠菜、芹菜等同用,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3. 不良反应:服用泽泻可能会出现反酸、胃胀、腹痛、腹泻以及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泽泻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白术能够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水湿的运化,从而改善水肿、泄泻等症状。
茯苓:茯苓性平味甘,能够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它对于水肿、尿少、脾虚食少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桂枝:去皮后使用,具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在五苓散中,桂枝能够温阳化气,促进水液的正常代谢,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因水湿内停引起的疼痛等症状。
关于剂量方面,你提到的“铢”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换算成现代单位可能略有差异。但根据传统用法,这组药材的剂量配比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确保方剂的整体疗效。
五苓散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等症状。它能够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的水分,调节水液平衡,从而改善相关症状。但请注意,中医方剂的使用需要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原文: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具体指的是将五种药材捣碎成散剂,然后用白饮(一般指米汤或清水等无味的饮品)调和后服用,每次服用的量为方寸匕(古代量具,约为现在的一小勺),每日需要服用三次。同时,还需要多饮用暖水,以促进汗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