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阳光明媚,长安宫内一片宁静祥和。
李治坐在龙椅上,正翻阅着边军送来的奏报。
突然,他的眉头紧紧皱起,原来奏报上说突厥军队入侵了原州和庆州后,并没有离开,而是在边境地区徘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时机。
李治深知突厥的威胁,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边境的百姓将会遭受更大的苦难。
他当机立断,对站在一旁的裴炎:
“不能让突厥这样一直扰着边境,必须立刻派将军前去抵御。我决定派遣李知十和王杲两位将军,分兵前往边境。你赶快拟一道旨意,让他们尽快领兵出发,切勿耽误了时机。”
裴炎应道:
“是,圣人。臣这就拟旨。只是关于李、王二位将军所领的兵力,是否需要再与兵部确认一下呢?毕竟要确保兵力足够应对突厥的进攻。”
李治思考片刻:
“嗯,你说得有道理。让兵部根据边境的实际需求来调配兵力,既不能太少,也不能浪费兵力。另外,告诉二位将军,到了前线后,要先摸清突厥的动向,切勿贸然出击。在守住城池的同时,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反击。”
裴炎领命后,迅速拟好了旨意,并派人将其送到李知十和王杲的府上。两人接到旨意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前往兵部领取兵符,然后率领各自的队伍,马不停蹄地赶赴边境。
十余日转瞬即逝,然而边境的局势却愈发紧张起来。
近日,又有消息从边境传来,称突厥的温傅部落似乎开始蠢蠢欲动,有迹象表明他们正准备与之前入侵的突厥势力会合。
得知这一情况后,李治深感忧虑。
他深知温傅部落乃是突厥的主力之一,其战斗力不容小觑。
若让这两股势力成功会师,后果恐怕不堪设想。经过深思熟虑,李治认为必须派遣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将前往边境坐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于是,李治召集了朝中的大臣们,共同商议此事。他环视着众人:
“诸位爱卿,温傅部落乃是突厥的重要力量,仅凭分兵抵御恐怕难以奏效。依朕之见,应当派遣一位大总管率军前去讨伐,方可确保边境安全。礼部尚书裴行俭,他曾多次参与边境战争,对突厥的情况颇为了解,且有破敌之能。朕欲任命他为定襄道大总管,诸位意下如何?”
话音未落,崔知温便高声应道:
“圣人圣明!裴尚书的确是不二人选。他不仅熟悉突厥的战术,而且之前曾大破突厥,战功赫赫。由他担任定襄道大总管,必能不负陛下所托,成功击退敌军。”
李治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接着,他又看向众人:
“那么,是否需要让裴行俭自行挑选一些得力的副将呢?此外,再从各地调集一些精锐兵力,以增强我军实力,如何?”
众大臣纷纷表示赞同,认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裴行俭的才能,同时也能确保军队的战斗力。
李治当即拍板决定:
“好!就依此办理。让裴行俭自行挑选副将,兵力则从京营和边军中调配,给予他足够的自主权。同时,传旨户部,尽快准备好充足的粮草;兵部则负责清点军械,确保物资及时送达裴行俭的军中。”
随着李治的一道道旨意下达,朝廷上下迅速行动起来,为即将出征的裴行俭大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旨意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飞到了裴行俭的府邸,他在接到这道任命之后,没有丝毫耽搁,马不停蹄地进宫谢恩。
李治在大殿上接见了裴行俭,他一脸严肃地看着眼前这位即将出征的将领:
“此次讨伐温傅部落,责任重大,朕将此重任托付于你,希望你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裴行俭跪地叩头:
“圣人放心,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李治微微颔首:
“到了前线之后,不必事事都向朕奏报,若遇紧急之事,你可自行决断,不必拘泥于程序。朝廷会全力支持你的行动,确保你无后顾之忧。”
裴行俭再次叩头谢恩:
“圣人,臣有一事相求。”
李治问道:
“何事?但说无妨。”
裴行俭道:
“臣想请圣人允许,让之前在河源立过功的黑齿常之担任副将。此人熟悉边境情况,对当地的地形、气候、敌军的战术等都非常了解,有他在身边,定能助臣一臂之力。”
李治略作思考,随即点头:
“准了。你需要什么人,尽管向朝廷提出,朕都会为你调派。”
裴行俭谢恩之后,不敢有丝毫耽搁,当天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挑选副将和调配兵力。
他深知此次出征责任重大,必须要挑选出最得力的将领和最精锐的士兵,才能确保胜利。
黑齿常之接到调令后,更是迅速行动起来。
他从河源日夜兼程地赶到长安,与裴行俭会合。
两人见面后,立刻开始商讨讨伐计划,仔细研究敌军的情况和地形,制定出一套严密的作战方案。
与此同时,兵部也在紧张地忙碌着。
为了保证大军的装备充足,他们加班加点地清点军械,确保每一件兵器都完好无损,每一支箭矢都锋利无比。
户部则负责将粮草装车,源源不断地运往裴行俭的军营。
经过数天的紧张筹备,一切终于准备就绪。
裴行俭向李治呈上了一份详细的奏报,请求出兵。
李治看着奏报,对裴行俭的办事效率深感满意,他对身边的张瑜:
“裴行俭真是雷厉风行啊!有他领兵出征,边境应该能够安稳了。你去传旨,祝他旗开得胜,早日凯旋归来。另外,让使者密切关注前线的战况,一有消息就立刻报回来。”
张瑜连忙应声:
“奴才这就去办。兵部那边说军械已经送了一半,剩下的也会尽快运到,绝对不会耽误大军出征。”
李治微微颔首:
“如此甚好,将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我们必须确保他们的粮草和军械供应源源不断,绝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奋勇杀敌。”
正月廿三这一天。
清晨,阳光洒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给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裴行俭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迈着整齐的步伐,从长安出发,一路向北,直奔定襄,去讨伐温傅部落。
在大军出征之前,裴行俭特意派人给李治送去了一封信。
信中详细汇报了他的作战计划和战略部署,并向李治保证一定会按照计划顺利进军,必定能够大破突厥。
李治收到信后,仔细阅读了其中的内容,对裴行俭的军事才能和决心深感欣慰。
他转头对身旁的裴炎:
“有裴行俭这样的良将在前方领军作战,朕心里着实踏实了不少啊。不过,边境其他防线也绝不能掉以轻心,你要继续密切关注,千万不能让其他突厥势力趁虚而入,趁机作乱。”
裴炎连忙躬身:
“圣人放心,臣定会盯紧边境其他防线,绝不让突厥有可乘之机。而且,李知十和王杲那边也传来消息,他们已经在边境成功稳住了阵脚,成功阻止了突厥的进一步侵犯。”
李治听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如此甚好,只要各方都能紧密配合,齐心协力,必定能够将突厥彻底击退,保我大唐边疆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