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十六年四月初一,平户港外海
黎明前的海面泛着铁灰色的冷光,十二艘明军铁甲舰以楔形阵缓缓逼近平户岛。旗舰“无敌号”的舰桥上,郑成功凝视着远处起伏的山影,手指轻轻敲击着黄铜包边的海图桌。
“大都督,平户藩的使者到了。”亲兵低声禀报。
郑成功微微颔首,不多时,一名身着褐色和服、腰间却配着明式绣春刀的中年男子被带了上来。此人额头有一道旧疤,眼神锐利如鹰——正是平户藩主松浦镇信的家老,同时也是锦衣卫潜伏日本二十年的暗桩,代号“海东青”。
“卑职参见大都督!”来人以大明军礼单膝跪地,袖中滑出一卷羊皮,“这是九州西海岸所有暗礁与炮台的分布图,松浦家愿为内应。”
郑成功展开海图,烛光下可见密密麻麻的朱砂标记,连潮汐时间都标注得一清二楚。他忽然用刀尖点着图中一处海湾:“伊万里湾的守军为何突然增加?”
“德川家纲三日前密令有马晴信率两千旗本进驻……”海东青突然压低声音,“但真正要紧的是佐渡岛——幕府三成的黄金都藏在佐渡金山!”
舱外传来浪涛拍击声,郑成功的目光移向舷窗。晨雾中,一艘挂着松浦家“丸十字”旗的小早船正悄悄靠向舰队。
平户城天守阁内,松浦镇信将一柄肋差插在榻榻米上。这位六十三岁的老藩主环视着满座家臣,声音沙哑如锈刀磨石:
“四十年前,我眼睁睁看着荷兰人把枪炮卖给幕府,用来屠杀岛原的教民。”他猛地扯开衣襟,露出胸膛上十字架形状的烧伤疤痕,“今日明军压境,正是天赐良机!”
忽然,海螺号声从港口方向传来。松浦镇信推开窗户,只见港内十二艘关船同时升起白旗,而远处的海平面上,明军战舰的轮廓已清晰可见。
“快!按计划行事!”
——轰!
第一发炮弹故意落在空无一人的旧炮台上,炸起的烟尘成了最醒目的信号。早已埋伏在城下的明军陆战队立刻发起冲锋,带队的是周遇吉之子周雄鹰。这位辽沈将门之后手持改良版三眼铳,一枪轰碎了平户城门锈蚀的铁锁。
真正的战斗发生在荷兰商馆。二十名雇佣兵凭借砖石建筑负隅顽抗,直到“镇远号”的305毫米重炮将商馆钟楼轰成齑粉。硝烟中,李佳率队冲进地窖,发现里面竟堆满写着“爪哇”“吕宋”字样的账本——全是东印度公司贿赂幕府的证据。
“好个‘锁国令’。”李佳冷笑着扔下账本,“传令,把松浦家的浪人放进来。”
当夜,平户城下钉起了三百根木桩。每根木桩上都挂着一名幕府派驻官员的首级,最中间那颗属于有马晴信——这位奉行至死都攥着德川家赐的令牌,却被松浦家的忍者用锁镰割断了喉咙。
四月十五,佐渡岛外海。
浓雾笼罩着这片被称为“日本秘藏”的岛屿。李佳站在“莱州号”的甲板上,望着手中刚破译的密信:
金山苦力多朝鲜奴
每旬经相川港运金至越后
守军仅三百余
——海东青 卯月十三
“提督,要等大都督的主力吗?”副官小声问道。
李佳摇头,从怀中掏出一枚永昌帝亲赐的龙纹令牌:“陛下密旨,佐渡金矿必须由我们亲手拿下。”他指向雾气中若隐若现的灯塔,“看见那个亮光没?三长两短——是锦衣卫的信号。”
子时三刻,六艘明军战舰突然出现在相川港外。守军还没来得及敲响警钟,港口的二十座哨塔就被精准的炮火掀上了天。更可怕的是,数百名身着黑衣的突击队竟从绝壁攀援而上——那是周雄鹰特训的“夜不收”,每人腰间都别着三枚震天雷。
金山总管大久保忠邻是被爆炸声惊醒的。他刚抓起武士刀,房门就被霰弹轰成了碎片。火光中,一个穿蓝色军装的年轻人踏着木屑走来,枪管还冒着青烟。
“听说……”李佳用日语慢慢说道,“这里每块金砖都沾着朝鲜人的血?”
当黎明来临时,佐渡金山最高处升起了大明龙旗。矿洞深处,衣衫褴褛的朝鲜苦力砸碎了脚镣,用生硬的汉话喊着“万岁”。而在码头,三十辆牛车正将标注着“德川葵纹”的金锭运上明军运输舰——后来军需官清点时发现,这批黄金足足抵得上大明两年岁入。
四月二十,江户城本丸。
德川家纲将茶碗摔在探子头上:“八嘎!明军怎么可能十天连破三城?!”
跪在地上的忍者满脸是血:“禀、禀将军……岛津家投降后,明军获得了九州全部海图……长州藩的毛利纲广昨天也……”
老中酒井忠清突然剧烈咳嗽起来。这位实际掌权的幕府重臣,此刻手帕上竟沾着天花脓疮的血迹。他强撑着展开一幅卷轴:“将军,这是明国统帅送来的……‘和议条件’。”
羊皮纸上只有八个血字:
开国 削藩 称臣 偿兵
德川家纲猛地喷出一口鲜血。几乎同时,江户城下町传来骚动——有人发现三井寺的钟楼上,竟悬着一面绣有“天草”二字的十字旗。
四月末,明军主力回师对马岛。
严原城的天守阁被改造成作战室,墙上挂着新绘制的《日本全舆图》。郑成功接过王锦盛递来的战报,眉头越皱越紧:
“岛津家提供战船八十艘……长州藩愿为先锋……连一向宗都发动信徒烧了加贺藩的粮仓……”他忽然冷笑,“这德川家纲的人缘,比崇祯爷还差啊。”
“可我军战线拉得太长了。”李佳指着沙盘忧心道,“陆军在佐渡岛分兵两千,水师又要封锁濑户内海……”
正争论间,亲兵急报:“朝鲜省巡抚到!”
来人是朝鲜省巡抚吴应熊,山海关都抚吴三贵的儿子,这位在历史上被描写为清廷人质,只会吃喝玩乐的大笨蛋,其实是清廷将其污名化了。
吴应熊其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他从朝鲜过来是给水师送给养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