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虎掏出了自己的百宝袋,从里面找出火镰和蜡烛,点燃,大殿里顿时明亮了起来。
他走上前去,发现一个人躺在大殿里的一个角落,正是柳英。
如果不是刚才她自报家门,于虎绝对想不到她会落成这个样子。
只见她穿的藏青色的僧袍上,血迹斑斑。
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神色憔悴,脸色苍白,就像处于大病中一样。
看到于虎,高兴之情,难以言表,挣扎着坐了起来。
“这几年你去了哪里,我为什么一直找不到你?柳叔和婶婶一直在打听你的消息。你不知,找不到你,家人是多么地着急。”
“这些年我经历的事,过一会向你说。我现在已经好几天没吃喝了,你带水了吗?我想喝点水。”
听说她几天没吃喝了,于虎忙解下腰间的水葫芦,让她喝。
柳英是真渴了,一葫芦水被她喝去了大半,才住了嘴。
这时,于虎放下自已的行李后,忙去外面捡了些松软的干柴,铺到殿的一角,又把被褥铺了上去,让柳英坐在上面,感觉舒服了许多。
然后,他又去到山下,找到一家农户,找来了水。接着又在外面找了许多干柴,点起了一堆火,一边取暖,一边做饭。
由于常年在外漂泊,生活很不稳定,许多时候贪走了几里路,错过宿头,来到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要吃没吃,要喝没喝,连睡觉都成了问题,别提多难受了。
这样的次数多了,就引起了于虎的注意,为了克服这个难题,他就在行走的过程中,背上行李和锅,做双重准备。
一旦错过了店铺,也不着急了,便就地休息,就地做饭。天当房屋地带床,吃的舒服,睡的也舒服了。
这套设备今天又派上了用场。
为了让柳英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于虎把好吃的,全部放到了锅里,远远都能闻到饭的清香。
饭煮好了,由于只有一个炊具,于虎把饭盛好,先让柳英吃,说自己不饿,吃不吃都无所谓。
自己身上带着吃的,从来不会受饿的折磨。
让柳英放心吃,不够了还可以再煮,他袋子里米多着呢。
然后他就到外面捡树技去了。
夜里的山上很冷,需要点上火取暖。
听柳英说,她好像在这儿几天了,这么冷,又睡在冰冷的地板上,看来这几天她没少受委屈。
这么恶劣的环境,为什么不考虑换一个地方呢?
她满身的血污,这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看样子,她与人干仗了,才弄了这一身血。不知她受伤程度如何,危不危险。
但她一直没提这方面的事,应该问题不大。
虽然衣服上染满了血,但也不一定就是她身上的,说不定也可能是敌手的。
但愿如此吧,否则,如果她真受了伤,自己给她包扎,又极不方便。
为了柴火耐烧,他特地捡了一些粗大的树干,拖回了寺内。
这些树质挺好,即便燃烧完了,其灰烬的热度,也可以维持几个时辰,是取暖最好的东西。
拖到寺庙后,他用剑把这些树木砍成一小段一小段的,便于往火堆里放。
做好后,往火里放了几节,快要熄灭的火,一下子又燃烧了起来。
这时候,柳英已经吃饱了。
女人就是这样,饭量很小。几天没吃东西,看似很饥饿的样子,可是多少吃一点东西,就把肚子填饱了。
还剩许多饭,倒掉又怪可惜的,于虎只得接着吃下去。
在他吃饭的过程中,柳英一直用温柔的眼神看着他,满目的深情。
“你是不是出来找儿子的?”
“你怎么知道的。”于虎问。
这件事他从未向柳英提过,她竟然知道了自己这次巡游的目的,实在叫人惊奇。
“因为正是你儿子的缘故,我才落得了这个地步。”
听到柳英提到儿子,于虎高兴起来。
这正是他此次出来的目的。
可好长时间过去了,他竟然然没找到孩子的丁点儿信息,正着急呢,柳英竟然说她知道。
这世界真是太神奇了,关心过的人,碰到了,儿子也有了消息,这一切太完美了。
他便让柳英讲讲,是怎么碰到他儿子的,又是怎么认为是他儿子的。
因为柳英出家为尼时,他的大儿子还没出生,更别说次子了。
于是,在这堆温暖的火边,柳英说起发现他儿子的奇特经过。
毁掉堌堆庙后,应于虎的邀请,柳英一家也踏上了返京的路。
柳英坐在马车上,并没有因为离京越来越近而心情激动,反而心情越来越沉重。
一路上,他看到于虎对珍珠照顾的那么精致,就知道自己与于虎没戏了。
做个好兄妹还可以,看来想成为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已经没有了希望。
除非于虎现有的婚姻出现问题。
但是于虎的眼神,全是珍求,二人那么地思爱,发生婚变,根本不可能。
心爱的人就在眼前,却不能有所表示,他已经成为了别人的丈夫,柳英感慨生活对也太不公平了,但他又没能力改变。
感觉生活失去了意义,于是在路过静心庵时,当听说离目的地还有一天的路程时,她决定出家为尼。
既然想要的得不到,那就放弃吧,别做这些无望的挣扎了,视福别人幸福吧。
进入一个无求无欲的世界里,倒比较适合她。
当所有人明白过来后,他己完成了剃度,人们没有办法,也只有尊重她的选择了。
望着亲人们继续前行,又有谁知道她内心的伤痛。
就这样,柳英开始了从未体验过的生活,修行。
修行的第一课,便是忘却尘世的欲望,和一切亲情。
可是这两样他一个也做不到。
她既挂念父母,又想念于虎。有时就想,其实自己就不配做一个修行者。
为此她整日郁郁寡欢,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
那是一个商人,十分地富有。可惜家庭不顺,妻子前几年亡故,给他留下了一双儿女。
因此这个商人再婚的心情十分迫切,希望家中有一个女主人,为他料理家务。
那一天妻子周年,他到寺里许愿,看到了柳英,一下子被迷住了。心想尼姑庵里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美娇娘,发誓要把他娶到手。
可是柳英对他没有一点感觉,在多次拒绝无果的情况下,柳英决定离开静心庵,到一个新的地方去。
就这样,他离开了最初的修行地,几经辗转,又来到了一座位于庆州的庵堂,住了下来。
这庆州处于交通要道上,十分繁华,来这儿一年后,她己熟悉了周边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