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不管是大陆还是香港,都是同文同种的华夏血脉,谁穷一点谁富一点,其实都还正常,就比如上海人看谁都像外地佬,再比如在网上有一段时间喜欢调侃河南人偷井盖一样。
可调侃归调侃,大家打心眼里还是认为彼此都是一家人。
但香港人似乎并不这么想,他们还保持着心理的优越感,一种变态的心理优越感。
当经济和文化慢慢开始衰落时,香港人唯一能保持优越感的就是他们所谓坚持的民主和自由。
为了保证这一点所谓的体面,香港的大律师们还一直坚持戴着假发上庭。
这本来就是当年香港还是大英殖民地时期,大英这个搅屎棍留下的一种陋习,可香港人似乎不以为耻,反而还要坚持所谓的传统。
简直是莫名其妙。
其实与其香港的这些人是在坚持大英留下的传统,倒不如说是坚持所谓的特立独行,体现一下那有些病态的优越感。
说到底,香港之所以能成为如今的香港,最大的原因是当年特定历史条件下,华国将香港作为一个和全世界,尤其是和西方世界沟通的一个窗口。
比如在1951年,大陆从香港进口的钢铁材料占全国进口的三分之一,香蕉,医药品,器械,化学材料进口占比超过百分之七十。
1960年,在华国和老大哥翻脸以后,香港更是成为了华国与西方世界贸易的唯一中转站。
要知道进出口贸易从来都是日进斗金的买卖,香港这么一个地方承接了整个大陆所有的进出口贸易,这时候的香港如果不富裕才见鬼呢。
当然也有一些富豪为了帮助国家,竟然把这个日进斗金的进出口贸易给干亏了,那就是香港的霍家,当然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巨大贡献,霍老去世时才有盖国旗的殊荣。
改开之后,香港的经济地位非但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加强。
港资成为华国吸引外资的重要资金来源,这些香港的大富豪们手握大把的钞票到内地投资,大陆犹如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一样,让香港的富豪们尽情的投资,尽情的发财。
那时候的大陆一穷二白,只要港资愿意进来,那所有的条件都想办法满足。
一时间手拿大哥大,嘴里说着粤语,脚下穿着皮鞋的香港富豪成为大陆所有地方政府的座上宾。
内地的制造业起来了,可由于还没有加入到wto,内地的商品依旧要借助香港这个窗口进行中转。
十几亿人的消费市场被激发出来,香港才仅仅一千多万人,这相当于是十几亿的市场由这一千多万人来垄断,所以在这段时间,香港达到了繁华的最顶端。
香港遍地是老板,只要能做一点生意就能赚钱,这时候的香港人忙着做外贸,搞物流,建金融,有太多发财的机会,根本忙不过来。
全民经商的香港人也把生意做出了花,炒股,炒楼花,连出租车车牌都要炒。
这也是香港人的流金岁月,日后无数香港人都无限缅怀这个时期。
无数的内陆人到香港淘金,间接也丰富了香港的文化,让香港的电影,音乐,小说一时间风靡整个世界。
比如黎明、刘嘉玲、王菲,这一大批所谓的香港明星其实都是出生在大陆,然后迁居到香港的。
可随着华国加入到wto后,华国进出口的商品不需要再到香港进行中转,进出口贸易的萎缩让香港的经济慢慢下行。
转而上海,深圳,宁波这样的沿海城市开始慢慢崛起,香港也慢慢的恢复到它原本的历史定位当中。
香港本就是一个特殊历史阶段下的畸形产物,是华国因为国力衰落,被帝国主义从华国身上切走的一块肉。
香港的富裕是建立在十几亿国人被封锁后才出现的历史特殊现象,香港人的富裕是吃了华国发展的红利。
随着华国国力的上升,香港的也慢慢要融入到华夏这个大家庭当中来。
不过有一些香港人似乎并不这么认为,香港人将他们的富裕归结于香港人的勤劳、聪明,归结于他们的“狮子山精神”。
可论勤劳,论聪明,华国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不会比香港人差,可为什么大西北的华国人依旧过的极其艰苦,无非是地理位置与香港相差太远,吃不到华国发展的红利罢了。
眼下的香港与内地其他城市还有一些优势的话,那就是金融了。
因为华国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措施,国外的资本想要进来,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并接受相应的管理。
可香港在这方面宽容了许多,这相当于是在华国金融体系上开了一个小口子,所以香港之所以还能维持如今的繁华,依旧还是在吃华国这个大市场的红利。
当然这也是国内众多企业选择到香港上市的原因,一来香港对于上市企业的标准并没有那么的严格,二来到香港上市,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国际资本。
不过香港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在被以索罗斯为首的一干国际游资狠狠教训了一番后,后港府话事人倡导香港不能仅仅依靠金融,而是要发展高科技,也就是当时最潮流的数字通讯科技。
刚刚经历过金融危机的香港财团一听到这话纷纷响应,表示要发展一下香港的高科技。
其中最为积极的当属李黄瓜的二公子,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李二公子公开表示:搞高科技我熟悉啊。
李二先是提出了一个依托香港大学打造出一个“亚洲硅谷”计划,史称“数码港计划”。
当时互联网技术方兴未艾,再加上香港大学等一干高校有着不俗的科研能力,如果香港这些财团真的愿意砸真金白银下去,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但是刚刚经历过金融危机的港府完全没钱,所以李二公子的骚操作来了,他建议港府出土地和基础设施,李二公子的公司负责修房子卖房子,然后卖房子的利润按比例平分,等卖房子赚到了钱再搞高科技。
等土地到手了,李二公子开始修房子卖房子,只是等房子卖出赚了大钱之后,李二公子似乎忘记了他们当时的初衷,搞这个数码港计划是为了发展高科技,不是为了发展房地产。
不过钱到手之后,李二公子才不管这么多,数码港计划也变成了一个房地产项目。
从这一点上面来讲,李二公子和他老子一样,对买房子是情有独钟。
李家赚了大钱,港府也分得了一部分利润,只是想要在香港发展高科技的想法也烟消云散。
香港又回到了搞金融赚钱的老路上。
当然不管怎么说,即便只是吃老本,香港的底子够厚,依旧可以让香港人保持那所谓的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