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铁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商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其实是在万历十三年在两淮盐运司首设商籍,说到底还是为大盐商们专门开立的户籍。

是明清时期为解决商人户籍与科举问题而设立的附籍制度,因商人长期异地经营导致原籍脱节,故创立并将其纳入户籍体系。

该制度允许盐商等商帮子弟在行商省分附籍,获得科举应试资格,通过特批府学名额实现“商而优则士“的阶层流动。

也就是说,到现在为止,除了那些在老家有田产的商人外,大部分异地经商的商人子弟确实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于是,商人们为了家中子弟的教育和科举,不得不每年频繁奔波,在老家和自己经商的地方两头跑,打点和官府之间的关系。

今年,魏广德计划先把吏科之事解决,将整个官府纳入朝廷管理之下,改革俸禄制度,待来年就尝试从户部分离出商税局。

然后,他就再提议,让各地商税局可以挂靠向他们缴纳商税商人的附籍,也就是商籍,允许他们参加科举考试。

也就是说,把商税征收和商籍挂钩,缴商税就可以入商籍。

这样,这些有钱的商人们就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花钱雇请名师指导功课以备科举考试。

别觉得商人子弟进入官场,会把大明官场搞的更加乌烟瘴气。

其实,商户子弟进入官场也不是稀奇事,身边的张四维就属于商户之家。

至于他家的地主身份,其实不过是掩饰,都是经商赚钱后才置办的产业。

魏广德还在脑海里盘算,旁边张居正就开口说道:“善贷的提议我觉得可行,这个事儿还不能等一条鞭法推行后再做,得早做打算。

我看,就从北直隶开始,把各地府县官衙里的职位都登记一遍,斟酌着进行调整增减,定下制度来。

诸公以为如何?”

张四维和申时行听后都是微微点头,纷纷表态支持。

“叔大兄,诸位,我看其实不必一省一省做这事儿。

可以完成清丈之事的省份,让他们尽快整理各府县官衙里职位报到吏部去。

至于纳入朝廷俸禄这事儿,暂时封锁消息,等朝廷定下章程来再统一下发命令。

想来一年内各省都该完成清丈之事,来年就可以把官府职位全部定下来。

到时候在核定各省一条鞭法税额后一并退出,等到那时候,再要求各省重编黄册,按照白册为准。

今年科举那些官员,都还在各部观政,我的意思都留下,除必要职缺安排人填补外,都留在各部办公。

到重编黄册时一边分派下去,汇同都察院一起监督。

另外,吏部也把这些年备案后没有分派的官员和举人都进行详细登记清查,到时候都安排下去做这个事儿。

说实话,我们挺幸运的,明后两年就该再次编制黄册,倒是省了不小的力气。”

魏广德没提国子监的监生,因为他们本就是编制黄册的主力,到时候肯定都要下去的。

至于发动这么多人,会不会有人于怨言。

那肯定是有的,不过做得好之后就可以在礼部拿到职缺,这就是明朝对他们贡献的奖励。

都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套路,分派下去差事儿,做好了论功行赏。

至于魏广德说明后两年朝廷就该再次大造黄册也不是假的,从嘉靖四十一年到四十二年完成了大明历史上第十五次黄册的编制。

之后在隆庆五年到六年高拱时期完成第十六次黄册编制,算起来十年一次的黄册,应该从明年开始再次编制。

“嗯,因为之前黄册多有不实,还有地方上豪强污吏作祟,此次清查重造黄册务必真实。

朝廷投入必须到位,凡不愿参与清查的官员、举人、国子监生一律开革,三代内不得科举。”

张居正掌过国子监,自然知道监生反对参加大造黄册的活动,实在是吃力不讨好的活计,就算做好了有嘉奖,他们都不愿意参加。

说起来,大明的黄册,从设计上确实存在缺陷。

倒不是登记制度不对,而是工作安排上问题多多。

洪武年间大造黄册时,明太祖朱元璋安排了一千二百名国子监生在湖上搞审核。

可到景泰年间,参加审核的监生就减到八百人,到弘治年间减到二百人。

甚至到后面,朝廷连几千两的审核工本费也经常给不起,监生们对于承担这个的职务怨声载道。

所以,所谓的查册审核,多数就是走个过场了。

洪武之后造黄册,皇帝也只求造出来,不求内容,而且成本由地方上负责。

于是那不好意思,小册的纸张就变成劣等纸了,放不了几十年就碎了,抄写也不讲究了,毕竟广大的农村地区文化人不好找。

而在地方上,里长会同胥吏、官员按自己的需求填写,黑箱空间太大了,黄册成了腐败百变衍生的载体。

土地兼变,摊派徭役,那便成为明朝吏治最大的特色了。

于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黄册实际上已经无用,从下到上都在糊弄,也难怪满清打进中原,居然找到崇祯二十四年的黄册。

要知道,崇祯十五年的黄册其实都没有定稿做好,国家就亡了。

张居正这话,自然就是要大大增加检查审核官员和监生的人数,不能继续浮于任事。

因为知道了白册和黄册之间巨大的差异,张四维没说话,只是微微点头。

他能想到,一旦开始重编黄册,下面怕是要炸开锅,到时候地方上还不知道会闹出多大的动静来。

但没法,看得出来,不管是首辅还是次辅,都是支持重编黄册的。

他其实能够理解,谁希望自己掌握的一堆数字结果全是假的。

对于下面人来说,有白册在手,在地方为官就够了。

可是对于朝堂诸公来说,虚假黄册的危害可就大了,会影响到他们的决策。

至于以前黄册的问题,按照魏广德的意思揭过去,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缅甸、吕宋和旧港,朝廷怕是要先安排一些人过去,才好在明年开始登记黄册。”

张居正这时候看向魏广德说道。

“嗯,我会和兵部打招呼,吏部可以多多选派官员和举人过去。”

又不是要搞独立,自然不可能真的拉起山头,不让朝廷安排人手进来。

早晚的事儿,黄册很重要,关系到国家政策的制定,魏广德自然不会有其他心思。

“对了,东番岛要不要也安排人监督一下,那里虽然也有随军书吏,但也需要监督。”

魏广德忽然想到台湾岛,那上面岛民据说已经有数万人,大多数都是当地土着。

南海水师官兵按照俞大猷的计策,先是打掉其中就实力最大的部族,然后收编其他中小部族,算是把整个东番岛掌控下来。

说是土着,魏广德知道,后来这些人被称为高山族。

既然东番岛已经纳入大明,名义上归属福建布政使司管辖,但实际上福建官府根本就没过问过。

实在不想去管那地方,太穷太破,去了怕还要被打秋风。

“让福建御史监管吧。”

张居正摇摇头说道,他现在还在考虑南北两京国子监到底有多少监生,能不能满足这次大造黄册之任。

不行的话,今年就的向宫里请个恩旨,增加两京监生人数。

这些,不需要魏广德负责,吏部的事儿,张居正把的严实。

“另外还有个事儿,就是修订一条鞭法后是否定为永制。

若是开了口子,让地方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变动的话,怕是百十年后又会变回来。”

魏广德忽然开口提道。

“善贷,你这是何意?”

张居正不解问了句。

“此次按照实际人口就比如两京十三省人口九千万计算丁税,统统编入一条鞭法,可以后人口增加减少又该如何?

就算田地不增不减,人口总是要变动的,按说人口增加,摊入田亩的丁税也该增加才是。

可若是地方上下次编造黄册,人口又减下来该如何?”

魏广德苦笑道。

他其实已经能够预料,一旦他和张居正不在了,大明的人口怕是很快又会减少到只有几千万人。

在皇权不下乡的年代,地方上可以操作的空间太大了。

乡野百姓愚昧无知,朝廷就算给他们上等优惠的政策,他们怕也不懂,多半会被地方官吏、士绅操控。

“你待如何?”

张居正一蹙眉,又问道。

“以此次重造黄册为准,定下各省田地税赋为永制,以后人口增减不变,奏请陛下下永不加赋诏书。”

魏广德想的就是定死农业税这块,不管田地是否撂荒,反正都按照这次清丈的数字计算田亩收税。

地主的地,就算撂荒不种了,只要地还在你名下,就得给我把税交了。

每亩地的赋税都一样,不论任何条件变化,都按照一个数量收税,算是定下土地赋税的上限。

下来,如果地方上开垦皇帝增加了,按照各府县税额,那也只能往下调减。

分母不变,分子只准涨不准减。

“这也符合太祖当初定下永不加征赋税之意,我们不过是在2950万石赋税基础上,在税赋里增加了地方杂税和丁税。”

魏广德继续说道。

洪武年间,大明朝每年赋税收入大致在2800万石到3200万石之间,于是朱元璋按照这个数字确定大明朝每年岁入2950万石定位永基,行永不加征旨意。

实际上,此赋税的征收一直持续到三大饷开征才被打破,此前二百余年大明朝廷岁入粮赋大致都是这个数。

此次地方杂税摊入,更有丁税摊入田亩,粮赋必然大涨。

魏广德提这个事儿,自然也是堵一些人的口,免得他们说朝廷与民争利。

实际上,这利那是百姓的,都是出自士绅豪强之手,毕竟他们才是大地主,而粮赋皆出自土地上,就是他们承担下所有。

“最起码,定下永不加赋旨意,以后编制黄册和赋税无关,也就没什么人动歪心思,想来朝廷也能收到最真实的数字。

真实人口,虽然平常因为剥离了丁税,已经毫无意义,但若遇战时,则可根据黄册勾选民户入军,也是国家大事。”

魏广德继续说道。

现在大明已经没有再进行大规模人口迁徙,明初那会儿可是按照黄册迁徙不少民户的。

魏广德不提,那是暂时看不到什么地方可以供百姓迁徙,可几十年后的小冰河期,怕是就不得不考虑将西北民户迁徙到吕宋、缅甸等地去了。

现在不做,那是因为做了也毫无价值,只是劳民伤财。

而且那些地方新附,局势也不稳定。

“这次阁议,所说都是未来数年朝廷的主要政事,诸位下来再想想,若有什么好的提议或者发现有不妥之处,尽可抽时间在阁议时提出来。”

张居正开始总结发言,魏广德的建议不错,张居正都能接受。

他也在思考如何防范后来人把制度又改回去,虽然说永制,可人家也能变着法变动。

魏广德建议定死每亩田地的税赋,倒是个不错的法子。

永不加赋的诏书,小皇帝也一定乐意发布。

只不过今天谈定的事儿比较多,张居正也想回去再好好想想,确定没有疏漏再执行。

散衙后,魏广德被张居正留下来,在值房里又聊了几句,重点自然是定死税赋,张居正对此有点顾虑。

想法好,但执行怕有些难度。

“其实此法严格说来不该如此的。”

听到张居正的顾虑,魏广德也坦言道,“所谓上等田地,那得照料好,可种植久了地力难免退化,成为中等田地,甚至下等田地。

但若不定死,把权利交到地方上,难免多生波折。

就好像叔大你行考成法,本意是提升官员效率,可他们办事儿还是拖拖拉拉,倒是在征税时雷厉风行。

末了,锅甩在你头上,呵呵,听说江北百姓可都称你为破门宰相。”

魏广德的话,就是张居正骂名的来由。

张居正要求官员做事雷厉风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赋税征收。

于是,地方官员们为了按时完成赋税征收任务,在下面很是做出不少出格之事。

事发后,背锅人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要求他们按时征收赋税,可按说大头绝对在士绅头上,小民有多少赋税。

但因为地方上灵活执法,反正最后倒霉的还是小民。

今下午商议久了,张居正难免感觉一丝劳累,在苦笑声中,他拿出一壶鼻烟,倒出一些于手背,直接放在鼻下吸了口,随后连打几个喷嚏。

磨铁读书推荐阅读:逼妖为良:妖孽殿下来敲门我的老婆是执政官大明:不交税就是通鞑虏盛嫁之庶女风华流氓帝师大唐:权谋凭着不是反派活着大华春秋,混在秦末一统天下棘圜志这个萌娃竟然是大明太孙朱雄英一梦越万年我在大唐斩妖邪抗战之第十班从废物到大帝,你们高攀不起!万历1592从敌国开始征战蜀汉的复兴红楼之开国篇开局百万熟练度,我举世无敌召唤系统:从土匪开始称霸天下我在宋朝教王安石变法太超前亮剑之浴血抗战捡到一本三国志三国:让你降吴,你绑架孙权大文学家精灵宝可梦之拂晓水浒赘婿:娘子,我们反了吧!三国:虎牢关前,开局秒杀关二爷带着诸天万佛金身重塑系统穿越了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后汉英雄传之重生吕布神探张天海腹黑丞相的宠妻三路牧唐开局狂怼三野狗,二斤狗肉换姑娘李世民假死,那天下不就是小爷的了?大唐再起三国之公孙大帝大明:开局我跟朱元璋谈人丁税九龙夺嫡,废物皇子竟是绝世强龙今晚教坊司包场,女帝破门而入三国黄巾逆袭三国称霸:童渊竟然是二师兄?异界,我们一家三口一起过日子抗旨他都敢,还有什么不敢做?世子的侯门悍妻大秦带我那迷人的老祖宗统一地球我是正统我怕谁从皇宫开始兴风作乱郭嘉
磨铁读书搜藏榜:相府毒千金三国第一奸贼鬼明开局重生太子丹,郭嘉带我复兴大燕开局怒喷扶苏,这个皇帝我来当!特种兵之神级技能男配个个是戏精庶女攻略我在大唐行医的那些年陛下,臣只想吃软饭史上最强太子!从门吏开始光宗耀祖大庆风云录大明中兴全凭杀杀杀抢抢抢大明忠勇侯我真不想当圣人啊!关于我穿越大明当皇帝这件事不好!魏征又带他儿子上朝了!大明:开局将朱祁镇驱逐朱家!靑海传词条返还,一统天下从收徒朱元璋开始金牌帝婿三国:最强争霸系统妃皇腾达,傲世毒妃不好惹饥荒开局:惨死的都是有粮的我给崇祯当老师绝色红颜,高门贵妻大航海之重生主宰我的帝国弗利兰出生后就被内定为皇后重生之再造华夏再生缘:我的温柔暴君(全本+出版)高武三国:从被华雄秒杀开始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卫青传奇人生大唐太子李承乾,李世民求我登基三国崛起并州与秦始皇做哥们儿异界摆摊,县令催我快出摊南宋弃子国宝的文明密码请叫我威廉三世三国之极品纨绔三国之从益州争霸开始大明:模拟曝光,朱元璋让我造反夺舍崇祯:成就华夏帝国穿越成无敌的明朝皇帝红楼:曹操转生,开局杀贾珍错进洞房:娘子快到碗里来全日谈说唐演义
磨铁读书最新小说: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高门庶子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从公爵之子到帝国皇帝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玄德公,你的仁义能防弹吗?水浒之往事随风铁骑红颜:大秦霸业清宫秘史十二章穿越古代异界争霸世子凶猛:谁敢和我抢女人?巨宋说好打猎养未亡人,你这都快登基了我让高阳扶墙,高阳为我痴狂我,秦王世子,用盒饭暴出百万兵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三国:魂穿刘禅,工业经贸兴汉室奉旨当里长:百姓的明义我在北宋教数学一品弃子,从边军小卒到镇国大将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永乐入梦我教我自己当皇帝穿越东齐,从匪窝杀奔庙堂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大宋:开局金军围城,宰相辞职不良人之大唐麒麟侯大宋:朕的专利战横扫1126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幸福生活从穿越开始我李承乾,在大唐和李二斗智斗勇命理探源【译注】带着基地闯三国边军悍卒:开局被女将军盯上了大明:我崇祯,左手枪右手炮王伦逆天改命称帝谁主噬心穿越古代我的空间有军火:请卸甲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这破系统非要我当皇帝史上第一祸害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大明:人在洪武,复活常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