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芬
在那绿阴覆盖、风景独秀的东山对面,在那清澈明净汩汩奔流的锦江之滨,在那树木丛生荆棘遍地的枇杷湾山腰,顺着山势修起一道蜿蜒的围墙,里面有一座古典式的建筑楼房,那就是“文坛”旧址,也是我的母校国立三中女子部。
时光如流,转眼40多年过去了,可是母校的名字却始终戴上它的光环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我记得上学的时候从临街那条长长的小道顺势而上,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女子部大门。门楣上书写着“钟灵毓秀”四个紫色大字,它成了女子部大门的标志。再登上陡峭的数十级石阶,昂首仰望,高高矗立着的楼房门楣正中用琉璃瓦镶嵌的“文坛”二字,闪闪夺目。楼下是教室,楼上是寝室,中间是小礼堂。大楼两旁有小操场、亭子、花园,整个学校在绿树成阴的掩映之中。她就是我生活学习、获得知识、陶冶性情的母校。那时我国正处在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之际,无论省外或是本地的学生,学习都非常努力,生活十分简朴。绝大多数穿着朴素,剪着短发,系着短裙,身着灰色平布的校服。个个神气十足,朴实中隐藏着抱负,活泼中带几分稚气。300多个学生随着那一串串催人奋进的铃声,有秩序地学习和生活。课堂上老师谆谆教诲,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讲。晚上在那晃动着火焰的桐油灯下埋头自习,猎取知识。早读气氛很浓,晨曦中同学们在操场上、树阴下、亭子里朗读或背诵课文的声音在校园中回荡。课余之后那万紫千红、争芳斗艳的花园成了我们的天堂。在花丛中、石子小径上,留下了我们数不清的相互追逐嬉戏的脚印。石墩上我们坐着谈天说地,有时争论某本小说的情节或主人翁的遭遇,有同情,有赞美,也有蔑弃。有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有时又共同赞叹作者对景色的描绘,引人入胜。尤其是星期六晚上,虽然不上自习,可是校门紧闭,我们就三三两两坐在校门内的石阶上唱歌、讲故事。“忆江南”“流亡曲”等歌声是那么优美,那么柔情,那么悲凉,常令人陶醉,同时也激起我年轻的心灵对祖国的爱,对日本侵略者的恨和对流亡者的同情。
学校为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热爱母校,奋发进取的精神,新生入学第一周要受入学训练。由老师介绍校史,教唱校歌,宣布校训。为了培养学生过硬的本领,养成严谨的学风,每个月和学期末都要实行全校性集中统一编号考试。对学生各科成绩特别优秀者发给奖学金。每星期一,全校师生集合在校本部抗建堂进行纪念周活动。那严肃的气氛,庄重的场面,使我记忆犹新;那“江通云梦、山接蚕丛……”雄浑宏亮的校歌声,在礼堂上空萦绕。校长训话,常以校训“仁实勇毅”来激励同学们奋发学习,以便将来承担建国的重任。学校不仅对学生学习抓得很紧,同时对学生的课余爱好、文体活动,也非常重视。我记得每学期都要演出一两次大型剧,如《家》,对我们认识封建社会的本质,给予很大的启示。还有一个短剧,内容是儿子出洋当了洋学生,就不认父母了,称父母为“老同胞”。对这种丑恶的灵魂,同学们报之以讽刺、蔑视的笑声。这使我们明辨了真善美与假丑恶。周末活动更为丰富多彩,有歌咏、舞蹈、讲演等多种比赛。学校的京剧团颇聚集着一批京剧爱好者,有时于星期六下午演出一些好剧目,那精湛的演技,受到师生的欢迎和称赞。
老师教学都非常认真,可谓滴滴乳汁注心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地理的杨老师,他瘦瘦的中等个子,年龄不大,可他头发胡子却都花白了,戴一副平光镜,穿着朴实,脸色微红。杨老师教书认真,在第一节地理课上,他贴了一张四周都打满补丁的中国地形图,指着地图详细地介绍了祖国的地形、位置、面积、物产、资源、气候等,讲得生动细致,使我从心底深处感到祖国母亲的伟大,萌发了民族自豪感。
到三中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母校的一切却是我终生难忘。敬爱的母校啊!您是铜仁的文化摇篮,您给家乡的山山水水增添了异彩,您给黔东的历史写下了美好的篇章。愿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经得起各种考验的优秀人才!
李国芬,女,1944年秋季就读于国立三中。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1988年秋季退休。通讯处:铜仁市第二完小宿舍。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