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星将陆时衍给的文件袋仔细收好,目光落在工作室墙上贴满的粉丝来信和美食照片上。晨光透过百叶窗,在料理台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她轻轻抚过那些信件,指尖停留在一封字迹稚嫩的信上——那是一个小学生写来的,说自己跟着她的视频学会了给加班的妈妈做夜宵。
“晚星姐,直播设备调试好了。”小雨从隔壁房间探出头来,“今天做红烧狮子头,食材都准备好了。”
林晚星点点头,系上那条浅蓝色的围裙。这是粉丝送给她的礼物,围裙口袋上绣着一颗小星星,与她名字相呼应。她对着镜子将长发束成利落的马尾,镜中的女子眼神清澈,嘴角带着温和却坚定的弧度。
直播开始前,她照例查看评论区。粉丝们早已等候多时,纷纷猜测今天要教学的菜品。
“看到大家猜了好多硬菜,”林晚星调整好镜头,微笑着打招呼,“今天教大家一道看似复杂,实则很家常的红烧狮子头。”
她将准备好的猪肉糜、荸荠、香菇等食材一一展示,动作流畅自然。肉糜在她手中反复摔打,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摔打肉糜是为了让肉质更加紧实有弹性,但不要过度,否则会影响口感。”她边操作边解释,手腕灵活地转动着,“荸荠要切得细碎,这样既能增加清爽口感,又不会影响整体造型。”
直播进行到一半时,评论区有人提问:“星星,我每次做狮子头都容易散开,是什么原因?”
林晚星正好将调好的肉馅在手中团成圆球:“这个问题很好。肉馅太湿或者摔打不够都会导致散开。大家可以像我这样,取适量肉馅在两手间来回摔打十次左右,感觉到肉馅变得有韧性就可以了。”
她将成型的狮子头轻轻放入油锅,金黄色的油花立刻欢快地冒起泡泡。直播间里弥漫着诱人的香气,评论区一片“馋哭了”的刷屏。
就在这时,一条特别的评论引起了她的注意:“从你第一次直播就在看,那时我还在住院。今天是我出院的日子,特意做了你教的番茄炒蛋庆祝。”
林晚星手上的动作未停,声音却柔和了几分:“看到这位朋友的留言,很为你高兴。食物最美好的地方,就是能陪伴我们度过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直播结束后,林晚星一边整理厨具,一边回想刚才那条评论。她记得那个Id,确实从她最早做《烟火小厨》时就开始关注,偶尔会分享一些在医院里的日常。
“晚星姐,今天的直播观看人数又创新高。”小雨兴奋地汇报数据,“特别是你回应那位粉丝的时候,互动量达到峰值。”
林晚星擦干手上的水渍,打开电脑查看粉丝反馈。除了对菜品的讨论,更多人是在分享自己尝试烹饪的故事。有人第一次为家人下厨的成功,有人通过学做菜走出了失恋阴影,还有人组织了一起观看她直播的线下聚会。
这些细碎的分享,像一颗颗星星,在她前行的路上洒下温暖的光。
傍晚时分,她收到陆时衍发来的消息:“狮子头的火候控制得很到位。”
林晚星微微一愣,回复道:“你也看了直播?”
“在去机场的路上看的。”随消息发来的是一张车载平板截图,正是她教学摔打肉糜的画面。
她不禁莞尔。这段时间,陆时衍总会以这种不经意的方式出现在她的直播观众席中,点评专业而克制,却总能切中要害。
“要去出差?”
“嗯,参加一个食品产业发展论坛,三天后回。”
对话到此为止,但林晚星注意到他分享的行程比以往详细。这种微妙的变化,像春风拂过湖面,留下不易察觉的涟漪。
接下来的两天,林晚星按照计划进行了另外两场直播。一场是教做简单的日式茶碗蒸,另一场则是创意菜——用当地时令水果制作爽口沙拉。每场直播她都特意留出更多时间与粉丝互动,回答他们烹饪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晚星姐,有粉丝建议开设一个答疑专栏,”小雨整理着直播后的反馈,“很多人说看直播时问题太多,你来不及一一回答。”
林晚星思考片刻:“这个提议很好。我们可以每周固定一个时间,专门回答粉丝的烹饪问题。”
就在他们讨论专栏细节时,林晚星的邮箱收到了一封来自《美食之旅》节目组的正式合同。她翻开陆时衍给的那份背景调查,仔细比对合同中的条款和制作团队名单。
“怎么了?”小雨注意到她的神色变化。
“制作团队里有个副导演,是苏软的表哥。”林晚星指着资料上的一行备注,“陆时衍的调查显示,这人曾经在别的节目里故意剪辑扭曲嘉宾形象。”
小雨倒吸一口凉气:“那这个节目我们还接吗?”
林晚星沉吟片刻,眼神渐渐坚定:“接,但要加一条特别条款——保留对最终剪辑的审看权。”
这个要求在业内颇为罕见,节目组一开始表示难以接受。但在林晚星坚持下,最终双方达成妥协:她可以审看有关自己的重点片段。
合同敲定的那天晚上,林晚星独自在工作室测试新菜。这是一道融合了中西元素的创意料理——用本地黑猪肉制作的香煎肉排,佐以桂花蜜调的酱汁。猪肉在锅中滋滋作响,桂花的甜香与肉香奇妙地融合。
手机响起,是陆时衍发来的消息:“合同签了?”
“刚签。谢谢你提供的资料。”
“不必谢。你有能力应对。”
简单的对话后,林晚星看着锅中渐渐变成金黄色的肉排,突然生出一个念头。她拍下成品照片,发给了陆时衍:“新研发的菜品,还没命名。”
几分钟后,他回复:“桂香玉脂?肉质如脂,桂香清远。”
林晚星反复品味着这个名字,不得不承认他取名的精妙。
三天后的答疑专栏首次开播,反响超出预期。粉丝们提问踊跃,从基本的刀工技巧到复杂的火候掌控,林晚星都耐心解答并亲自演示。
一位Id叫“厨房小白”的粉丝连麦提问:“星星,我每次炒菜都控制不好咸淡,怎么办?”
林晚星拿出准备好的小碟子:“今天正好教大家一个小技巧。炒菜时分两次加盐,第一次在食材下锅前腌制,第二次在起锅前调味。另外,准备这样的小碟子,每次加盐前先取一点菜汁试味。”
她示范的动作细致入微,连最基础的握刀姿势都重新讲解。直播结束时,评论区满是感激的留言,很多人表示这是他们见过最贴心实用的烹饪教学。
专栏结束后,林晚星查看后台数据,发现粉丝黏性有了显着提升。更让她惊喜的是,有几位一直跟随她视频学习的粉丝,竟然自发组织了一个“星星美食社”,定期在线下聚会,交流烹饪心得。
“这就是你一直想要的影响力吧。”小雨感慨道,“不只是教人做菜,更是把热爱美食的人连接在一起。”
林晚星轻轻点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正是她一直追求的——用美食搭建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夜深了,工作室只剩下她一人。她翻阅着粉丝们发来的美食社活动照片,照片上的人们笑容灿烂,手中捧着各自制作的菜品。在这些笑脸中,她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陆时衍的助理小张,正站在一群人中,手里端着一盘看似她上周教学的茶碗蒸。
她放大照片,确认无误。这个发现让她怔了怔,随即会心一笑。
手机适时地亮起,陆时衍发来消息:“下周回国,给你带了论坛上尝到的一种特殊香料。”
随消息附上的是一张香料照片,深褐色的种子在光线下泛着微妙的光泽。
林晚星回复:“这是什么?”
“名叫记忆豆,加入肉类能激发特殊香气。想你或许用得上。”
她注视着“记忆豆”这个名字,想起那本图鉴上他写的注解,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动。
窗外月色正好,工作室里还飘着今晚教学时留下的淡淡桂花香。林晚星打开笔记本,开始规划下一期的直播内容。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如同夜虫的低语。
而在千里之外的酒店房间里,陆时衍正看着平板上林晚星答疑专栏的回放。画面中,她耐心纠正一个孩子的握刀姿势,眼神温和而专注。
他关掉视频,打开行李箱,小心地取出那包用油纸包裹的记忆豆。香料特有的气息在房间中弥漫开来,带着异域的暖意。
助理小张发来消息:“陆总,按照您的吩咐,已经参加了三次美食社的活动。林小姐的粉丝都很友好,学到了不少烹饪技巧。”
陆时衍回复:“继续参加。注意苏软那边有什么动静。”
放下手机,他走到窗前。陌生的城市华灯璀璨,但他脑海中浮现的,却是那间总飘着食物香气的工作室,和那个在灶台前从容不迫的身影。
风雨或许即将来临,但此刻,他只想守护这份在烟火气中悄然生长的默契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