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兮瑶万万没想到,自己没当成师傅,反而多了个“严师”。
林文德所谓的“字不怎么样”,那也只是针对他这种浸淫书法多年、眼界颇高的人来说的。对于林兮瑶这个初学者而言,他指点绰绰有余。
所以,在流水席开席前的这几天,林兮瑶每天都被林文德按在书房里练字,其监督之严格,堪比现代高考冲刺班的班主任。她必须从每天练的字中,挑出最满意的一张,力求在下一次交给“琢玉先生”的功课中,能呈现出最佳的水平和明显的进步。
*
十月初十,天公作美,秋高气爽,是个宜嫁娶、开市、会友的好日子。
远在落水县的林正德、柳母以及林雅瑶也都提前一天赶回了桃花村,帮忙张罗。
宾客如云,络绎不绝。林家即便新建了宽敞的院子,也容纳不下这许多宾客。好在村里有个大晒谷场,宴席便设在了那里。
连桌椅板凳都是遵循乡俗,由各家各户凑来的。你家搬来一张八仙桌,我家扛来两条长板凳,拼拼凑凑,倒也摆满了大半个晒谷场。因此,晒谷场上的景象颇为壮观:大小不一、高矮不等、颜色各异的桌椅板凳混杂在一起,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以往村里办红白喜事,最怕事后归还桌椅时弄混或丢失,毕竟家家户户的桌椅都长得差不多,因此引发的口角时有发生,也让主家颇为头疼。
林兮瑶见状,早早便有了主意。她在晒谷场入口处摆了一张长桌和几条凳子,自己坐在那里。每有村民送来桌椅,她便用毛笔在桌椅不起眼的背面或底部,写上该户当家人的名字。这样一来,归还时便一目了然,有效避免了事后扯皮。
前来帮忙的乡亲们见了,纷纷称赞:“不愧是举人老爷家的姑娘,就是有见识,法子想得周到!” “这法子好!墨迹写在背面,平时看不见,不影响美观,也不容易蹭掉。以后咱们村里再办事,都可以这么干,省心多了!”
但也有几个与族长家走得近的妇人,对林兮瑶一个小姑娘抛头露面、执笔写字的举动颇有微词,在一旁嘀嘀咕咕。
林兮瑶抬眼瞥了她们一眼,认出是族长家的亲戚,心下明了。她也不计较,只当她们是在放屁。只要她们敢在今天这个大喜的日子主动找不痛快,她也不介意让她们见识一下什么叫“举人侄女的脾气”。
晒谷场的另一头,一群半大的孩子正在桌椅板凳之间兴奋地穿梭疯跑,嬉笑声、打闹声不绝于耳。
为首的正是年仅四岁的林盛轩。别看他年纪小,口齿伶俐,说起话来条理清晰,有时连七八岁的孩子都比不上他。他本就不是个低调内敛的性子,加上这两个月在落水县城“见过世面”,自觉身份不同往日,又有举人叔叔撑腰,更是将一分得意显摆出十分。孩童世界天生就有慕强的本能,以前是谁年龄大、谁力气大谁就是孩子王,如今林盛轩身份“显赫”,见识“广博”,自然而然成了焦点,连那些七八岁的大孩子也心甘情愿跟在他屁股后面跑。
林兮瑶看着他像个小将军似的,带着一群“虾兵蟹将”在场子里横冲直撞,好几次都差点撞到端菜的大人。也亏得今天是喜庆日子,大人们的容忍度都提高了不少,否则按平时,早就挨骂了。她无奈地摇摇头,心想这小胖子,真是越来越有“村霸”的潜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