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最后一天的阳光格外柔和,沈清姿刚把最后一罐明前茶打包好,就被周聿塞了瓶温豆浆:“先垫垫,包装厂九点开门,咱们得赶在第一批去。”他手里捏着张折得整齐的纸,“这是我昨晚整理的需求,重点标红了,你再看看有没有漏的。”
纸上“环保竹浆纸”“樱花压纹”“老茶农手书‘云岭茶语’”几个字被圈了又圈,旁边还批注着“成本控制在每盒三元内”。沈清姿笑着划掉“手书”两个字:“不用找别人,张大爷的毛笔字比印刷体有味道,回去让他写几版挑挑。”
包装厂在城郊的工业园区,老板早早就候在门口,握着周聿的手笑:“周部长推荐的项目,我们肯定重视。特意调了设计师,把云岭的樱林和茶园都融进方案里了。”他转头看向沈清姿,“沈书记是茶的主人,您的意见最关键。”
样品间里,十几款包装平铺在长桌上。沈清姿拿起个竹制小罐,指尖划过罐身的樱花浮雕:“这个质感好,但开口太松,茶叶容易受潮。”周聿立刻接过罐子,对着光看了看密封口:“加个硅胶密封圈,成本增加多少?”设计师连忙记录,眼里满是佩服——一个懂茶的细节,一个抓成本的关键,配合得滴水不漏。
“这个纸罐不错。”沈清姿又拿起个浅粉色包装,上面印着简化的茶苗图案,“轻便,游客带起来不占地方,还能印上炒茶的小漫画,让城里人知道咱们的茶怎么来的。”
周聿凑过来,用手指点了点图案角落:“这里加行小字——‘每片茶叶均来自云岭山泉水灌溉的茶园’,突出咱们的优势。”他转头对老板说,“这批包装先做五千套,用在茶企收购的订单上,后续樱花节的定制款,再细化设计。”
谈完合作细节,老板留他们吃午饭,席间提起想开发“外交礼品款”:“周部长您看,把云岭茶做成便携礼盒,外交部对外交流时带着,既推广了乡村振兴成果,又有特色。”
沈清姿刚要开口,周聿已经接过话头:“这个想法我考虑过,但得先保证品质稳定。”他夹了块青菜到沈清姿碗里,“等云岭的茶标准化生产线建起来,咱们再谈礼品款的事,不急。”
回程的路上,沈清姿靠在车窗上看风景:“你刚才怎么不让他做礼品款?这不是很好的推广机会吗?”
“我怕你累着。”周聿转头看她,“建生产线、培训老乡、筹备樱花节,你手上的事已经够多了。”他从背包里摸出个小本子,“生产线的设备厂家我联系好了,下周让他们去云岭考察场地,技术人员的食宿我来安排,你不用操心。”
刚回到酒店,沈清姿的手机就响个不停。李婶发来一堆照片,樱林里已经搭起了临时的指示牌,张大爷正带着几个年轻人练炒茶,旁边摆着新做的试饮台:“周小子说的摄影博主又来了,说要拍樱花节的预热视频,老乡们都等着你们回来呢!”
“咱们订明天早上的高铁吧。”沈清姿把照片递给周聿,“樱花花期短,得赶在最盛的时候办活动。”
“听你的。”周聿立刻拿出手机订票,忽然抬头笑了,“晚上带你去个地方,省城老字号的桂花糕店,比之前给你带的更地道。”
傍晚的老街上,桂花糕的甜香混着晚风飘过来。周聿排队买糕时,沈清姿站在旁边的小摊前看手工饰品,拿起个樱花形状的银镯子比划了两下。刚要放下,就被周聿接过:“挺配你的,戴上试试。”他付了钱,帮她把镯子套在手腕上,“以后去展会、见客户,戴这个比戴手链大方。”
镯子的凉意透过皮肤传来,沈清姿忽然想起第一次见面时,他递来的那份冰冷的项目方案,和现在的温度截然不同。“周聿,”她轻声说,“你以前在外交部,是不是也总这么周到?”
“对别人是工作,对你是心意。”周聿帮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以前我总觉得,把政策落地就是帮云岭,现在才明白,帮你把茶种好、把老乡的日子过好,才是真的帮到了根上。”他举起手里的桂花糕,“就像这个,甜得刚好,才最合心意。”
晚上整理行李时,沈清姿发现周聿把包装厂的样品都仔细收进了行李箱,每款包装上都贴了便签,写着“樱花节定制款优先考虑”“茶企订单用此款”。她拿起那张写着成本核算的纸,忽然看见背面画着个小小的简笔画——樱树下,一个姑娘在炒茶,旁边站着个举着相机的男人,笔触笨拙却认真。
“画得不好,随便画画。”周聿从身后走来,有点不好意思地挠头,“以后咱们的包装上,就印这样的画,比风景图更有人情味。”
沈清姿没说话,只是转身抱住他的腰。窗外的霓虹灯映在两人身上,桂花糕的甜香还在鼻尖萦绕。她知道,这场从展会开始的征程,不是结束,而是他们带着云岭的茶香,一起走向更远未来的新起点。
第二天清晨,高铁向着云岭的方向驶去。沈清姿靠在周聿肩上,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忽然笑了:“等樱花节结束,咱们把张大爷的炒茶手艺拍成纪录片,放在包装里的二维码里,扫一下就能看。”
“好主意。”周聿握紧她的手,手腕上的帆布手环和她的银镯子轻轻碰撞,“我让部里的宣传科帮忙剪辑,保证比专业的还好看。”
阳光透过车窗,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远处的云岭越来越近,樱林的粉白轮廓隐约可见,那里有等着他们的老乡,有即将绽放的樱花,更有属于他们的,满是茶香与甜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