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本:将发展重心部分转向改善凡人生活
修士之力可开山断河,然文明之基,在于万家灯火与黎民温饱。
当战争的创伤逐渐平复,修行的热潮方兴未艾,苏夜却在一次议政会上,将一枚记录着凡人聚居点现状的玉简,轻轻放在了众人面前。
---
玉简中的影像并非什么修炼秘境或宗门盛景,而是偏远村落里农夫在贫瘠土地上艰难耕作的身影,是山区猎户面对凶猛野兽时的无助,是河畔居民在洪水泛滥后的悲泣,是城镇中凡人工匠面对简单伤病却无力回天的无奈。这些画面,与联盟日益繁盛的修行界、日益精进的战争法器,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诸位,”苏夜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我联盟崛起于微末,初心是为众生开辟道路。这‘众生’,不仅仅是拥有修行资质的幸运儿,更是这疆域内千千万万的普通凡人。他们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的土壤。若根基不固,土壤贫瘠,纵有参天大树,亦难逃倾覆之危。”
他环视众人,目光坚定:“自即日起,联盟发展之重心,需部分转向,大力改善凡人生活境遇,提升其生存保障与发展机会。此非怜悯,而是文明延续之必须,亦是联盟道义之所在。”
这一决策,在联盟内部引发了不同层面的反响。部分专注于修行与军事的将领、修士起初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会分散宝贵的资源和精力。但更多的有识之士,尤其是来自基层的官员,则深感振奋。
李青禾率先响应,她早已注意到凡人区域发展滞后的问题:“领袖明鉴。改善民生,不仅能稳固根基,更能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健康的凡人能生产更多粮食、物资,聪慧的凡人工匠能推动基础技术的进步,而这些,最终都将反哺整个联盟。”
陈锋在沉思后也表示支持:“军团中许多优秀士卒便来自凡人家庭。若他们的亲族生活安康,后顾无忧,将士们必更加用命。民心所向,亦是军心所向。”
方针既定,一项名为“沃土计划”的宏大民生工程迅速启动,与“教育改革”并行,成为联盟战后发展的两大支柱。
第一,兴修水利,推广农术。 联盟调动土系、水系修士,与凡人中的能工巧匠结合,大规模兴修水库、水渠,治理江河。研究院则筛选、优化出数种高产、耐贫瘠的灵谷和普通作物种子,并编写图文并茂的《标准农事手册》,通过新建的基层学院和行政网络,免费发放、推广至每一个村落。粮食产量,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第二,普及基础医疗与卫生。 联盟组织低阶药师和医师,编写《常见病防治指南》,培训大量的“乡村医师”,并建立覆盖到乡镇一级的“标准药房”,以极低的价格提供基础的消毒、止血、退烧药物。同时,大力推行“清洁饮水”和“污物处理”标准,有效遏制了瘟疫的流行。凡人的平均寿命,开始有了显着的提升。
第三,改善交通与通讯。 建设兵团在修建学院的同时,也开始铺设连接主要城镇与乡村的“标准石道”。虽然不如修士飞遁迅捷,却极大方便了凡人的出行与货物运输。简易版的“传讯铃”(一种短距离通讯法器)也开始在重要的集镇间铺设,加快了信息流通。
第四,扶持凡人工匠与商贸。 贡献点体系开始更深入地向凡人社会渗透。联盟设立“凡人技艺评定”,对优秀的工匠授予等级,并给予贡献点奖励和订单倾斜。鼓励凡人组建商会,利用改善的交通,将本地特产销往各地。一些头脑灵活的凡人,甚至开始围绕修士的需求,提供诸如法器保养、灵材初加工、符纸制作等服务,形成了新的产业链。
变化是缓慢却坚实的。
一位老农看着新修的水渠将清澈的河水引入自家原本干旱的田地,激动得老泪纵横。
一个山区猎户村落,因为配备了联盟标准制的强弩和预警铃铛,在面对野兽袭击时终于不再是任人宰割。
城镇中的凡人医师,靠着《指南》和标准药材,成功救治了以往只能等死的病人。
年轻的凡人工匠,因为手艺获得了“三级匠师”评定和稳定的订单,家中生活大为改善,甚至有能力供养弟弟去上基础学院……
这些点点滴滴的改变,汇聚成一股温暖的潮流,浸润着联盟的每一个角落。凡人们脸上的愁容少了,对未来的期盼多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名为“星火联盟”的政权,不仅仅属于那些能飞天遁地的修士,也同样关心着他们这些泥土里刨食的普通人。
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了一种无形却磅礴的力量,反哺着联盟。粮食充足,物资丰富,社会安定,为修行界和军队提供了更稳固的大后方。更多健康的凡人孩童进入学院,其中拥有修行资质者的基数也自然增大。
苏夜行走在刚刚铺设好的、连接两个凡人城镇的石道上,看着两旁长势喜人的庄稼和脸上带着笑容的农人,心中宁静。
他知道,修士是联盟的利剑与坚盾,而亿万凡人,才是联盟真正的主体与血脉。让这血脉充盈、健康,让这主体富强、安乐,联盟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他所追求的文明之火,也才能燃烧得更加旺盛、持久。
民生为本,这四个字,正从理念逐渐变为现实,成为星火联盟区别于一切旧势力的最深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