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剑飞一脸凝重地听着属下们的汇报,他们对取得的成绩显得颇为乐观,然而宋剑飞却毫不留情地,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
“别高兴得太早!”宋剑飞的声音低沉而严肃,“现在鬼子虽然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发展壮大,但那是因为我们恰好抓住了这个窗口期。
鬼子的大兵团正忙于准备南下武汉,根本无暇顾及我们。
他们留守在敌占区的人数太少,自然不敢轻易招惹我们。
那些伪军更是欺软怕硬,躲在我们都来不及呢。”
宋剑飞顿了一下,接着说道:“然而,我预计在武汉会战之后,也就是在四一到四二年的这段时间,中日战争将会陷入僵持阶段。
那时,鬼子的经济也会陷入崩溃的边缘。为了维持战争,他们必定会全力以赴地经营敌战区,以实现他们以战养战的国策。”
说到这里,宋剑飞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所以,41年到四二年之间,将是我们这些敌后地区最为艰难的岁月。
如果我们将政权摆在明面上,与鬼子正面对抗,最终恐怕会遭受重创。”
在 42 年以前,我们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只能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艰难前行。
我们应该深知,要想实现更大的目标,就必须先在农村站稳脚跟,积累足够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去攻占一些县城,进而扩大我们的影响力和势力范围。
于学敏对于宋剑飞的这一见解深表赞同,他补充道:“在这三个县中,县级政府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各村的政权也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之中。
然而,民兵的发展却遭遇了重重困难。鬼子和伪军的势力异常强大,我们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如影随形地扑过来,进行残酷的围剿。
目前,三个县中已经有 7 个村子遭受了惨无人道的屠杀,这给我们民兵组织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慑。”
宋剑飞听后,心情沉重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同于学敏的观点。他痛苦地说道:“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无法派出主力部队,去支持和领导那些民兵。
主力部队的缺席,使得民兵们缺乏主心骨和核心力量,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现在想来,当初我的布局确实有些操之过急了。
但是我们现在主要的精力,就是为了实行花园口计划,绝对不能将主力部队分散到各地去。
只有等到花园口计划执行完毕之后,我们再退回来,然后将主力部队保存一部分,大部分都散落到各地去,成立各地的游击队,成为各地民兵的主心骨。”
听到这样有序的安排,于学敏就松了一口气,然后将笔记本合上:“那我的理解,是不是现在就暂停各地民兵的建设?”
宋剑飞点了点头:“是这样的。你现在主抓的依旧是在各县农村建设自己的农村政权,现在就是搭架子,等我们完成了花园口计划之后,再丰满完善,最终成为我们抗战胜利的坚实根基。”
于学敏答应了一声。
就在这个时候,宋建飞突然抛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你转岗到地方工作,导致我们军队目前急需一名政委。
你看,咱们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严重滞后了,老于啊,你觉得是否应该向北面请求一下,让他们给咱们派遣一批政委过来呢?”
于学敏听闻此言,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你的提议非常好,我也正有此意呢!
我马上就安排人去和北面的组织取得联系,请求他们派遣一批政工干部过来,以充实我们连级以上的政工人员队伍,并协助我们建设好我们的根据地。”
于学敏在说话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着“我们的军队”和“我们的根据地”,这样的表述方式并非偶然。
实际上,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目的就是不想在这个时候刺激到宋剑飞。
其实,于学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早已对宋剑飞的这支军队,有过一番精细的盘算。
他认为,将宋剑飞的这支军队保持半独立性,让其按照这种独立发展的态势继续前行,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反而比公开化这支军队的立场,更有利于抗击日寇。
反正肉烂在锅里,这支军队的回归只是早晚的事。
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不尽如人意。于学敏向北面提出的请求,即派遣一批精干的政治工作者,却遭到了北面的断然否定。
这其中的缘由并非简单,而是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于学敏原本希望这支队伍,能够以半独立的状态存在,以更好地在日伪顽中发展生存。
然而,北面的考虑远比他更为深远。
最终发现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资金。养活这样一支军队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而目前北面的经济状况,实在是捉襟见肘。
现在,就连教员每天的菜金也仅有区区 5分钱,这导致教员出现营养不良、浑身浮肿的状况。
要知道,这还是在国民政府,尚未完全切断八路军和边区政府财政拨款的情况下。
可以想象,北面所面临的经济压力是何等巨大。
面对如此困境,北面实在无力承担起这只已经被“惯坏”、嘴巴愈发刁钻的部队,所需的巨额经费。
毕竟,资金是维持军队运转的关键,没有足够的经费,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他们心中唯一的期望,便是宋剑飞能够一如既往地,凭借自身的财力来支撑这支军队的运转。
因为一旦这支军队被收编,宋剑飞便有了正当理由不再自掏腰包,那这支军队会变成什么样子,是没人可以预料的。
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啊!
千万不要天真地以为,仅仅通过一番思想教育,就能让一群贪图名利的人,对你死心塌地、忠贞不渝。
思想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和悉心浇灌,才能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遥想当年红军初创之时,情况可并非如众人所想的那般简单。
并非所有投身红军的战士都不计报酬,只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奋不顾身、英勇杀敌。
事实上,据可靠史料记载,当时红军的军费甚至比国军还要高出一截呢!
国府军的普通士兵军饷不过区区五块光洋,而红军战士们却能领到整整十块!
不仅如此,他们的家属还能享受到一项,令他们祖祖辈辈都梦寐以求的福利——土地分配!
这就是为什么俘虏的国军士兵,那么容易被快速改造加入红军的原因之一,当兵吃粮拿饷这是天经地义。
既然已经参军了,那当然是谁给的军饷高,就给谁卖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