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林薇尝试注入解密出的、属于“墨尘”的“情感锚点”数据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仪器运行正常,数据流传输无误,但“墨尘”的生理反应和脑波活动却异常平淡,远不如其他受害者剧烈。几次尝试后,他依旧安静地坐在那里,眼神空洞,仿佛那本该唤醒他的激烈情绪,泥牛入海。
“数据没问题吗?”虞倩询问林薇。
“数据校验通过了,确实是他的锚点,强度也很高。”林薇反复检查着代码,眉头紧锁,“理论上不该这样。”
陈默拿起“墨尘”的病历和背景资料。一个敏感的、内向的创作者,将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文字里,在现实中反而显得有些疏离。
“也许……他的‘锁’不一样。”陈默忽然开口。
所有人都看向他。
“高毅的‘情感锚点’理论,基于的是个体最能产生强烈神经信号的情绪瞬间。”陈默缓缓道,“对于大多数人,可能是愤怒、悲伤、恐惧。但对于一个习惯用文字构建内心世界的创作者……他最强烈的情感冲击,未必是外显的激烈反应,可能……是内化的,是某个意象,某段旋律,或者……他笔下某个虚构瞬间的极致共鸣。”
虞倩若有所思:“你是说,我们用的‘钥匙’不对?或者说,不完全是?”
“可能我们需要找到他真正的‘情感密码’。”陈默看向观察室外,“联系他的编辑,或者最了解他作品的朋友。”
“墨尘”的责任编辑被请到了中心。那是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女人,提到“墨尘”时,语气充满了惋惜。
“他压力很大,版权官司让他很焦虑,但他很少说出来。他最后一次在群里活跃,是分享了他正在写的一个段落,说那是他构思了很久的,‘像把心挖出来一样’的场景。”
“是什么场景?”陈默问。
编辑回忆了一下,拿出手机,翻找了片刻:“是一段关于‘失去’的描写。主角永远失去了他创造的、如同他孩子一样的AI,在废墟里,听到了一段他们曾经一起听过的、很古老的八音盒旋律……他当时还特意去找了那段音乐链接发给我们,说每次写到这里都想哭。”
八音盒旋律?
陈默立刻让林薇搜索“墨尘”的电子设备记录。果然,在他常用的写作软件缓存和浏览器历史里,发现了那段古老八音盒音乐的反复播放记录,时间点就在他发病前。
“试试这个。”陈默对虞倩和林薇说,“将这段音乐与他解密出的‘情感锚点’数据结合,作为复合刺激。”
新的方案被迅速制定。当经颅磁刺激再次启动,同时,那首空灵而略带忧伤的八音盒旋律在实验室里轻轻响起时,奇迹发生了。
一直毫无反应的“墨尘”,身体猛地一震。
他没有嘶吼,没有挣扎,眼泪却毫无征兆地、汹涌地从他空洞的眼睛里流淌下来,顺着苍白的脸颊滑落。他抬起颤抖的手,似乎想抓住什么,嘴唇无声地开合,看口型,是反复的两个字:
“……孩子……我的……孩子……”
那不仅仅是他笔下角色的失去,更是他内心深处,对自己心血作品可能失去的具象化恐惧与悲伤。
他醒来了。用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方式。
至此,四十七名受害者,全部被成功唤醒。
消息传出,举城震动。官方召开了正式的新闻发布会,由队长和医疗、技术专家出席,谨慎而详细地公布了事件经过(隐去了“方舟”技术的具体细节和高毅的极端理念),强调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以及官方为拯救生命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真相大白,阴谋论不攻自破,公众的恐慌终于被巨大的欣慰和后怕所取代。
一个月后,结案报告静静地躺在陈默的办公桌上。
窗外,阳光明媚,城市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与活力。街上的行人神色匆匆,带着各自的喜怒哀乐。
陈默拿起报告,却没有翻开。案件结束了,罪犯得到了审判(李泽明因多项罪名被判重刑,高毅被判定负刑事责任但需在特定医疗机构终身监管),受害者得到了救治。
但他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那四十七个被唤醒的人,虽然情感回归,但那段“空白”的经历,以及被强行激起的、最痛苦的情感锚点,在他们生命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们需要长期的心理重建。
而那些NEI-01设备,以及“方舟”系统的核心数据和备份,被列为最高机密,封存在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由专门的小组负责监控和研究。它们既是危险的潘多拉魔盒,也可能蕴含着未来治疗某些极端情感障碍的钥匙。如何监管、如何利用,将是一个长期而严峻的课题。
高毅的理念,如同幽灵,并未完全消散。
陈默站起身,走到窗边。阳光有些刺眼。
他想起“墨尘”醒来后,说的第一句完整的话。不是关于他自己,而是看着他,带着一丝尚未完全清醒的迷茫,问:
“情感……真的是负担吗?”
陈默没有回答。
他不知道答案。
他只知道,无论是负担还是馈赠,这就是人性,真实、复杂、脆弱而又坚韧。
而他的职责,就是守护这份真实,无论它有时看起来,多么混乱,多么……不合逻辑。
桌上的手机屏幕亮起,是队长发来的信息,关于一个新的、看似普通的失踪案。
陈默收回目光,拿起外套。
城市的另一面,永不眠休。
结案报告的墨迹仿佛还未干透,桌上内部通讯机的红灯便像骤然撕裂伤口的血珠,尖锐蜂鸣起来,蛮横地刺破了办公室虚假的宁静。
陈默拿起听筒,队长沉郁紧绷的声音立刻砸了过来,每个字都带着重量:
“东区,‘蓝湾’公寓,16栋b单元703。马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