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擦亮,队部院子里的工具已按两组摆得整齐——去李家庄的一组,铁锹、撬棍旁堆着袋碎石子,刘婶把二十副新手套和一篮红薯塞进帆布包:“林丫头,手套给帮忙的乡亲们分了,红薯洗干净了,中午饿了能垫垫。”
去王家庄的一组,灰桶、砖刀旁码着昨天洗好的石块,李二哥拎起木牌:“俺把‘小心地滑’的牌子带上,桥台边刚砌完,别让乡亲们摔着。”
林薇接过帆布包,又把水平仪和靠尺塞进工具包:“李家庄那边,今天挖完剩下的两个桩坑,下午就浇筑混凝土,张大爷您多盯着深度和垂直度,别出偏差。”
张大爷拄着拐杖点头:“放心,桩深一米五,垂直度误差不能超三毫米,泥土湿就铺碎石,咱绝不为了赶进度凑活。”陆衍则拍了拍李二哥的肩膀:“王家庄砌桥台,能用的旧石块都用上,砂浆按1:3拌,每砌三层就用靠尺测平,俺会来回查,别漏了砖缝。”
两组人骑着自行车出发,乡间的晨雾还没散,车轮碾过带露的路面,留下浅浅的痕迹。
到李家庄时,村主任已带着三个村民在河边等着,手里还拿着锄头:“林同志,俺们把桩坑周边的杂草再清了清,您看这位置,昨天挖的两个坑,没塌吧?”林薇走过去,探头看了看昨天挖的桩坑,坑壁整齐,底部铺了层碎石:“没塌,张大爷昨天教的法子管用,今天咱接着挖剩下的两个。”
队员们立马动手,李家庄的村民也凑过来帮忙——有的帮着扶铁锹,有的把挖出来的泥土运到远处,有的则给队员递手套。张大爷蹲在新画的桩位旁,用拐杖划了圈:“就从这挖,先挖半米深,俺看看泥土湿度,再决定要不要铺碎石。”队员抡起铁锹往下挖,挖了半米,张大爷伸手摸了摸坑壁的泥土,指尖沾了点湿泥:“有点潮,铺一层五厘米厚的碎石,夯实了再往下挖,不然挖深了容易塌。”
队员赶紧把碎石子倒进坑底,用夯锤“咚咚”夯实,张大爷又摸了摸,满意地点头:“行,接着挖,注意坑壁要直,别挖成上宽下窄。”林薇则拿着靠尺,时不时伸进坑底,测坑壁的垂直度:“这坑有点偏,往左边挖两锹,再修修壁,不然垂直度不够,桩子不结实。”队员按她说的调整,再测时,靠尺的红液线稳稳居中,误差不到一毫米。
挖到一米五深时,张大爷让队员停下,用卷尺量了三遍深度:“正好一米五,底部再铺层碎石,夯实后就能浇混凝土了。”村主任凑过来,看着坑底:“这坑挖得真规整,比俺们以前自己挖的强多了,俺们就等着浇完桩,搭新桥了!”林薇笑着说:“主任放心,今天下午浇完混凝土,养护三天,就能砌桥台、铺预制板,不出十天,新桥就能用。”
另一边,王家庄的石桥旁,李二哥已带着队员拌好了砂浆,灰桶里的砂浆泛着均匀的灰白色,他用手指搓了搓:“按1:3拌的,稠度正好,俺先砌第一层,陆哥你帮俺看平。”陆衍点点头,手里拿着靠尺:“你砌,俺盯着,砖缝控制在一厘米,旧石块大小不一样,你调整着摆,别为了整齐把石块敲碎太多,浪费。”
李二哥拿起一块旧石块,对着桥台轮廓摆了摆,又换了个角度,刚好贴合:“这样摆就行,不用敲,还结实。”他把砂浆抹在石块上,轻轻放在指定位置,用橡皮锤敲实,再用小抹子把砖缝填满。砌到第三层时,陆衍把靠尺贴在桥台上,仔细看了看:“有点往右边偏,把最右边的石块往左边挪两厘米,再敲实,不然越砌偏得越多。”
李二哥赶紧调整,把石块挪了挪,再敲实,陆衍再测时,靠尺严丝合缝:“成了,就按这标准来。”王大叔端着一碟红薯饼过来,放在旁边的石头上:“大伙歇会儿,吃块饼垫垫,俺家老婆子早上刚烙的,还热乎。”队员们接过红薯饼,咬了一口,甜香在嘴里散开,李二哥边吃边说:“王大叔,您这饼真好吃,等俺们把桥台砌完,后天预制板到了,铺完板,桥就差不多成了。”
中午,刘婶推着食盒赶来,先去李家庄送了午饭——蒸馒头、炒土豆丝,还有熬好的小米粥,村民们也搬来木凳,和队员们一起围坐吃饭。村主任端着粥碗,笑着说:“等新桥完工,俺们村想请你们吃顿饭,感谢你们帮俺们解决了出行难题,以前绕路,现在有了新桥,下地能省半个时辰。”林薇赶紧摆手:“不用请吃饭,能帮乡亲们办事,俺们就高兴了,以后村里有活,还找俺们就行。”
刘婶又去王家庄,陆衍、李二哥正带着队员歇脚,见她来了,都围过来。“俺刚从马老板那路过,他说预制板明天就能做好,后天一早就送过来,你们后天就能铺板了。”刘婶把食盒打开,又把一篮红薯递给王大叔,“这是乡亲们之前送的,给您和帮忙的乡亲们分了,一点心意。”王大叔接过红薯,连声道谢:“你们太客气了,又帮俺们修桥,还送红薯,俺们都不知道咋感谢了!”
下午的施工格外顺利。李家庄这边,四个桩坑全部挖完,张大爷验收合格后,队员们开始浇混凝土——陆衍之前让人捎话,让马老板送了两桶水泥,队员们按1:2:3的比例拌好混凝土,倒进桩坑,用振捣棒来回振捣,排出气泡,张大爷则用铁锹把表面刮平:“浇完后,用湿布盖好,每天洒水两次,养护三天,三天内别让人踩,不然桩子不结实。”
王家庄那边,桥台砌完了大半,李二哥带着队员,把最后几块旧石块摆好,填实砖缝,陆衍用靠尺测了整个桥台的平整度,误差不到两毫米:“不错,明天再砌完最后一层,后天铺预制板,五天就能完工,比计划还快一天。”
傍晚收工时,两组人回到队部,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赵文山拿着笔记本,迎了上来:“林薇、陆衍,俺今天把卫生院扩建的验收报告、之前修水渠的记录,还有农贸市场的资料,都整理了一遍,按‘项目名称、验收结果、技术要点’分类好了,以后办乡镇基建资质,就能直接用。”
林薇接过笔记本,翻了翻,字迹工整,每一份资料都贴了标签,忍不住点头:“赵文山,你整理得真细致,以后再把李家庄、王家庄的项目记录加上,资质材料就更全了。”张大爷凑过来,看着笔记本:“这些资料都齐了,再加上咱的技术人员证明,办资质就没问题,等这两个村的活完工,咱就去公社递材料。”
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刘婶端上热好的红薯粥,林薇安排明天的活:“李家庄那边,留两个队员守着桩坑,按时洒水养护,其他人跟俺去王家庄,帮着砌完最后一层桥台;陆衍去马老板那,确认明天预制板的送货时间,再拉点防水砂浆,铺板时补缝用;赵文山接着整理资质资料,把今天的施工记录加上。”
“好嘞!”队员们齐声应下,眼里满是干劲。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在“红星基建”的木牌上,红漆字迹格外醒目。林薇摸了摸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指针指向八点,心里满是踏实——桩坑浇筑合格,桥台进度超前,资质资料在整理,双村的活一步步推进,红星队的路,正朝着“正规”“靠谱”的方向,稳稳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