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东头的荒坡上,天刚蒙蒙亮就热闹起来。壮劳力们扛着竹竿、背着麻绳,妇女们提着热水壶、端着玉米糊糊,连张大爷都揣着墨斗和刨子来了,唯独李二哥脸上还挂着点不服气,扛着竹竿走在最后,脚步拖沓。
林薇早到了半个钟头,用系统奖励的卷尺(伪装成“城里亲戚送的丈量工具”)在地上划好了线——三个大棚,每个宽四米、长十米,间距两米,正好能晒到太阳,又不互相挡光。
见人来齐了,她举起卷尺喊:“搭棚架要按线来,立柱间距一米五,埋进土里半尺深,再用碎石夯实,不然风一吹就歪!”
李二哥把竹竿往地上一扔,撇着嘴说:“不就是搭个破棚子吗?哪用这么讲究,俺们以前搭瓜棚,随便埋根竹竿就行。”
说着就拿起一根细竹竿,往线外的地里戳,想随便埋一根。
“李二哥,那不行!”林薇赶紧拦住他,“这不是普通瓜棚,要扛雪压,细竹竿承不住,还得按线埋,不然棚顶斜了,塑料膜盖不紧,漏风又漏雨!”
“俺看你就是小题大做!”李二哥脖子一梗,刚要争辩,就见张大爷走过来,拿着根手腕粗的竹竿敲了敲他手里的细竹竿:“李小子,听林丫头的没错。这冬天的雪沉,细竹竿一压就断,到时候棚塌了,白忙活一场。”
他说着掏出墨斗,在粗竹竿上弹了道线,“按这线锯齐,埋的时候我帮你看垂直度。”
李二哥虽不情愿,但张大爷的话他不敢不听,只好换了粗竹竿,按线埋进土里。
可埋到第三根时,还是出了岔子——他没夯实,脚一踩,竹竿就歪了。林薇蹲下来摸了摸土,眉头皱起来:“土太松了,得往坑里填碎石,再用夯土锤砸实,不然棚架立不稳。”
正说着,林薇脑海里突然响起系统提示:【检测到棚架立柱固定不牢,建议补充“碎石+草木灰”混合夯实,可提升地基稳固性30%;棚顶斜坡角度建议45°,可抗积雪荷载,避免坍塌。】
“张大爷,咱们往坑里掺点草木灰吧!”林薇立刻改口,“草木灰能让土结得更实,再混点碎石,立柱就稳了。还有棚顶,斜坡按45°搭,冬天积雪能自己滑下来,不用扫。”
张大爷眼睛一亮,拍了下大腿:“这法子好!俺以前修水库闸门,就用草木灰混土,结实得很!”说着就指挥几个后生去附近的灶台旁铲草木灰,自己则拿着角尺,帮李二哥调整竹竿的垂直度。
李二哥按林薇说的,往坑里填了碎石和草木灰,用夯土锤砸了十几下,再踩上去,竹竿纹丝不动。他愣了愣,挠挠头,没再反驳,扛着竹竿去埋下一根了——事实摆在眼前,他也没法再嘴硬。
可这边刚顺下来,那边又出了幺蛾子。王翠花提着个空篮子,说是来“帮忙递工具”,却趁人不注意,偷偷把两根粗竹竿藏到了荒坡后的灌木丛里。她心里打着小算盘:少了竹竿,棚架就搭不成,看林薇还怎么逞能!
没成想,刚藏好就被丫丫撞见了。丫丫跟着奶奶来送水,看到王翠花鬼鬼祟祟,就跑去找林薇:“林姐姐,二婶把竹竿藏到树后面了!”
林薇和陆衍赶紧绕到灌木丛后,果然看到两根竹竿被藏在里面。陆衍脸色一沉,把竹竿扛出来,正好撞见王翠花假装路过。“二婶,这竹竿是队里的,你藏起来干啥?”陆衍的语气没带火气,却透着股威严。
王翠花脸一红,支支吾吾地说:“俺……俺就是怕丢了,先收起来……”
“队里的东西,用不着你这么‘费心’收。”林薇走过来,语气平静却带着劲,“大伙都在忙着搭棚,为的是冬天能吃上新鲜菜,你要是不想帮,就回家歇着,别在这添乱。”
周围的村民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翠花,你这就不对了,大伙都盼着大棚成呢!”“就是,藏竹竿干啥,不想吃黄瓜了?”王翠花被说得抬不起头,狠狠瞪了丫丫一眼,挎着篮子灰溜溜地走了。
没了干扰,搭棚的进度快了不少。到中午时,第一个大棚的立柱已经立好了,横竿也绑上了,远远看去,像个方方正正的骨架。妇女们煮了红薯粥,端给大伙喝,刘婶给林薇递了碗热粥,笑着说:“林丫头,你真有本事,以前俺们都觉得冬天种不了菜,现在看这棚架,俺信了!”
林薇接过粥,刚喝了一口,就见陆衍递过来个油纸包,里面是两个白面馒头——是他娘特意给他留的,他没舍得吃,带来给林薇了。“快吃点,上午累坏了。”陆衍的声音有点低,耳朵悄悄红了,怕被别人看见。
林薇接过馒头,心里暖暖的,咬了一口,甜到了心里。她抬头看向荒坡上的棚架,阳光照在竹竿上,泛着淡淡的光。张大爷正帮着李二哥绑棚顶的斜竿,李二哥时不时问一句“这样角度对不对”,再也没了早上的抵触。
夕阳西下时,第一个大棚的骨架彻底搭好了。林薇站在棚架下,伸手摸了摸横竿,结实得很。系统面板这时弹出提示:【大棚基础框架搭建进度30%,奖励“竹篾编织教程”(用于制作棚内菜架),检测到村民协作积极性提升,解锁“团队协作”buff,后续施工效率提升20%。】
陆衍走过来,并肩站在她身边,望着棚架说:“明天就能盖塑料膜了,等盖好了,就能育菜苗了。”
“嗯。”林薇点头,风吹过棚架,竹竿轻轻晃动,像是在回应他们的期待。她知道,虽然有王翠花的捣乱,有过质疑和争执,但只要大伙齐心,剩下的两个大棚很快就能搭好,冬天里的第一茬黄瓜,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