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二月初八的晨光,总算把工地的潮气晒散了些。
雨后的天空蓝得透亮,像块刚洗过的蓝布,一道淡淡的彩虹挂在村头的槐树上,连空气里都飘着泥土混着青草的香味。
林薇刚走到工地,就见赵文山蹲在地基旁,戴着眼镜,手里捧着本旧书,正对着地基里的水泥念叨。
“赵老师,您这是在跟水泥说话呢?”林薇笑着走过去,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系统提示的“水泥养护剂”原料——晒干的草木灰和磨细的石灰粉。
赵文山抬头,眼镜滑到了鼻尖,他赶紧推上去,指着书里的字说:“书里写水泥初凝后要保湿养护,不然容易开裂。我看看养护时间够不够,要不要再洒点水。”
他说着伸手摸了摸盖在水泥上的草帘,“还好,草帘还湿着,昨晚我来检查过一次,没敢让它干了。”
林薇愣了愣,没想到他这么上心,忍不住夸道:“您想得真周到,昨晚雨刚停,天还凉,您还特意跑一趟。”
赵文山的耳尖红了红,合上书揣进帆布包:“应该的,都是为了校舍,要是水泥裂了,又得返工。对了,你手里拿的啥?是养护用的东西吗?”
“嗯,这是草木灰和石灰粉,按比例混水调成养护剂,洒在水泥上,既能保湿,还能增强硬度。”
林薇说着把原料递给旁边的妇女,“王婶,您带着姐妹们调一下,按一碗草木灰兑半碗石灰粉,加三碗水,搅匀了再洒,别太稠了。”
王翠花接过原料,笑着应道:“放心吧!俺们搅面糊都有经验,调个养护剂还不是小菜一碟!”
说着就招呼妇女们围过来,有的拿碗量,有的拿棍子搅,动作麻利得很,没一会儿就调出了乳白色的养护剂,洒在水泥上,泛起一层薄薄的光泽。
这边忙着养护,那边陆衍已经带着壮劳力们准备架房梁了。
四根翻新好的房梁立在地基旁,刷了桐油后,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李二哥扛着根房梁的一头,憋得脸通红,还不忘打趣:“这房梁看着不粗,咋这么沉!俺昨晚吃了三个玉米饼,今早还没力气扛,看来得让王婶多给俺盛点饭!”
“你少找借口!”陆衍笑着拍了他一下,“是你昨晚淋了雨,没歇好,不是饭的问题。来,大伙搭把手,喊号子,一起抬!”
“好嘞!”壮劳力们齐声应和,四人一组,分别扛着房梁的四角,陆衍站在中间指挥:“一、二、起!往左挪点,对准柱子!”众人喊着号子,脚步整齐,房梁慢慢往上抬,稳稳地架在了地基的柱子上。
“好!稳住!”张大爷站在梯子上,手里拿着锤子,往房梁和柱子的连接处钉钉子,“再往左挪半寸,对,就是这儿!钉紧了,别晃!”
赵文山也凑了过来,手里拿着卷尺,量着房梁的水平度:“左边高了一点,差半厘米,再往下压点,不然盖屋顶时容易歪。”
李二哥喘着气,咬着牙往下压了压:“赵老师,你这眼睛比尺子还准,半厘米都能看出来!以前咋没发现你还有这本事?”
赵文山笑了笑,没说话,继续量着尺寸——以前他总爱拿书本里的道理挑刺,现在才明白,把书本知识用到实处,比啥都强。
房梁一根接一根架起来,不到一个时辰,四根房梁就稳稳地立在了地基上,整个校舍的框架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娃们放学路过,都挤在工地外围,扒着石头往里瞅,丫丫举着个小红花,蹦蹦跳跳地喊:“林阿姨!陆叔叔!房子好高啊!啥时候能上课呀?”
林薇蹲下来,摸了摸丫丫的头:“快了,等把屋顶盖好,墙面抹好,再过半个月,就能来新教室上课了。”
“太好了!”丫丫高兴地跳起来,拉着身边的小伙伴喊,“咱们以后不用在露天上课啦!新教室有窗户,还有桌子!”
中午歇工时,王翠花端来了热腾腾的午饭——玉米糊糊、蒸红薯,还有一大盘炒青菜,是她早上特意去菜园摘的。
大伙蹲在地上,围着饭篮吃得香甜,李二哥捧着碗,呼噜噜喝了两大口糊糊,又咬了一大口红薯,含糊地说:“王婶,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这红薯蒸得真甜,比城里卖的还好吃!”
“甜就多吃点!”王翠花笑着给他又递了块红薯,“下午还要盖椽子,费力气,得多吃点垫垫肚子。”
陆衍从怀里掏出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递给林薇:“俺娘早上煮的鸡蛋,给你留的,你早上没吃多少,快吃了补补。”
林薇接过油纸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个热乎乎的茶叶蛋,香味扑鼻。
她愣了愣,抬头看向陆衍,他正低头喝糊糊,耳朵却微微泛红。林薇心里暖暖的,把鸡蛋剥了壳,掰了一半递给他:“你也吃,扛房梁费力气,你比我更需要补。”
陆衍抬头,看了她一眼,接过鸡蛋,小声说:“谢谢。”
两人靠在一起,慢慢吃着鸡蛋,阳光洒在身上,暖得让人不想动。
赵文山坐在不远处,看着两人的样子,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他掏出本子,把上午的施工进度记下来:“二月初八,水泥养护完成,四根房梁上架,无偏差,下午计划铺椽子,需准备钉子200颗,麻绳10捆。”
字迹工整,比平时教课还认真。
下午,施工进度更快了。壮劳力们铺椽子,一根接一根,排列得整整齐齐;妇女们则忙着和泥,准备抹墙面;赵文山帮着递钉子、量尺寸,偶尔还会提醒大伙注意安全;张大爷则在屋顶上指挥,确保椽子铺得平整。
夕阳西下时,椽子已经铺好了大半,整个校舍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看着就结实又敞亮。
李二哥坐在房梁上,拍着椽子笑:“俺活了四十多年,还是头回自己盖房子!这校舍,比俺家的砖瓦房还气派,娃们肯定喜欢!”
林薇站在工地旁,看着即将成型的校舍,心里满是成就感。从最初的危房惊变,到解决材料短缺、雨水危机,再到现在房梁上架、椽子铺好,每一步都离不开大伙的齐心。
就在这时,林薇的脑海里响起系统提示音:【水泥养护任务完成,房梁上架顺利(偏差率0.2%,优于标准)!系统升级为“进度管控型”,新增“施工步骤安全预警”功能(可实时提示高空作业、工具使用等风险);奖励“屋顶铺瓦专用工具(瓦刀、挂钩)”+“椽子固定防锈铁钉500颗”+“墙面抹灰平整尺2把”,助力屋顶与墙面施工;解锁“校舍施工进度可视化看板”权限,可实时更新各环节进度,方便统筹安排。】
夕阳把工地的影子拉得老长,房梁和椽子的轮廓在暮色里显得格外坚实。
陆衍走过来,递给林薇一瓶温水:“累了吧?歇会儿,明天再接着干。”
林薇接过水,喝了一口,看着他:“不累,看着校舍一点点盖起来,心里高兴。”
“嗯,”陆衍点点头,眼神温柔,“等校舍盖好了,俺带你去县城,给你买块花布,做件新衣服,算是犒劳你。”
林薇的脸微微发烫,小声说:“不用了,省着钱给校舍买材料吧。”
“材料够了,”陆衍笑着说,“这钱必须花,你为校舍忙前忙后,该有的犒劳不能少。”
远处的娃们还在围着工地打闹,笑声飘得老远。
林薇看着身边的陆衍,看着眼前的校舍,心里清楚,这栋房子,不仅会成为娃们读书的地方,更会成为她和陆衍,还有整个红星队,共同的牵挂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