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晨光刚漫过北坡,林薇就蹲在桃树下,手里捏着根细塑料管,正往管壁上扎小孔。三岁的念薇蹲在旁边,举着个小漏斗,奶声奶气地喊:“妈妈,灌水!”念衍则学着陆衍的样子,拿着卷尺量塑料管的间距,小眉头皱着,像模像样地数:“一、二、三……爸爸说要隔三尺!”
“没错,就是三尺。”陆衍扛着卷粗水管走过来,军绿色衬衫沾着晨露,他蹲下身,接过林薇手里的细管,“这滴灌管得埋在树根旁两寸深,既不会被锄头挖到,又能刚好把水渗到根部。”他边说边示范,手指在土里划出浅沟,动作熟练——这两年跟着林薇搞基建,从水渠到鸡棚,再到现在的滴灌,他早已从“门外汉”变成了“半个技术员”。
强子带着几个后生也来了,手里拎着水泵和接头:“林姐!衍哥!水泵都调试好了,从水渠引水过来,刚好能供整个果园用!”他蹲在旁边看陆衍埋管,忍不住感慨:“以前浇水得靠挑,一亩地要挑几十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有了这滴灌,按个开关就行,真是省劲!”
林薇笑着点头,从布包里掏出张图纸——是系统奖励的“果园滴灌系统升级图”,上面标注着主水管、分水管和滴灌管的布局,还有流量控制阀的位置。“这滴灌不仅省水,还能省肥料。”她指着图纸上的施肥口,“咱们把肥料溶解在水里,通过滴灌管直接送到树根,比撒在地里吸收得好,还不会浪费。”
王翠花也来帮忙,手里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草莓——是果园边角种的,红得发亮。“以前这北坡都是荒地,石头比土多,连草都长不好。”她递给林薇一颗草莓,眼里满是感慨,“现在倒好,桃树、梨树长得旺,还种了草莓,连水渠都修到了地头,这都是你们两口子的功劳啊!”
林薇咬了口草莓,甜汁在嘴里散开。她抬头看向北坡——曾经的乱石滩,如今被划分成整齐的果园区块,每棵树下都埋着滴灌管,主水管顺着水渠延伸,像一条银色的带子;远处的鸡棚和鱼塘清晰可见,食品厂的烟囱冒着淡淡的烟;田埂上修了石板路,村民们挑着担子走在上面,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踩一脚泥。
“以前浇水,赵伯得凌晨就起来挑水,现在按个开关就行;以前果子熟了,得靠人背下山,现在木船能直接运到镇上;以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现在石板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陆衍站在她身边,声音里满是自豪,“这都是你带来的变化,林薇。”
林薇摇摇头,笑着说:“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过咱们还得继续干——接下来,咱们要把滴灌系统连到食品厂,用来清洗原料和设备;再把村里的石板路拓宽,方便货车进来拉货;还要在水渠边种上芦苇,既能净化水质,又能防止水土流失。”
正说着,公社书记骑着自行车来了,车把上挂着个红布包:“林丫头!陆小子!告诉你们个好消息,县里要推广你们的滴灌技术,让你们去给其他村做指导!还有,你们的‘红星生态果干’评上了县优质产品,下个月要去市里参展!”
大家都兴奋起来,强子拍着手说:“太好了!咱们的产品能去市里了!”王翠花也笑着说:“以后咱们红星村的名气就更大了,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林薇接过公社书记递来的奖状,心里满是踏实。系统面板弹出提示:【滴灌系统建设完成,解锁“生态农业示范村”申报资格,奖励“有机肥料生产技术”x1,积分1000。】
夕阳西下时,滴灌系统正式启动。陆衍按下水泵开关,清水顺着水管流进滴灌管,从细孔里缓缓渗出,滋润着桃树的根部。念薇和念衍在田埂上跑着,笑着喊:“浇水啦!果树喝饱啦!”
林薇靠在陆衍肩上,看着眼前的北坡——从乱石滩到生态果园,从人工挑水到智能滴灌,从无人知晓到县优质产品,这两年的变化,比她当初预想的还要好。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他们还要建设更完善的基建,推广更先进的技术,让红星村不仅成为县里的示范村,还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晚风拂过,带着果木的清香和水滴的湿润。远处的村庄里升起了炊烟,食品厂的灯亮了起来,木船在水渠里缓缓行驶,一切都充满了希望。林薇握紧陆衍的手,轻声说:“咱们一起加油,把红星村建设得更好。”陆衍点头,把她揽得更紧:“好,一辈子一起干。”